李 蘇,潘金剛
(安徽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接續奮斗。[1]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曾多次就如何認識青年、如何教育引導青年、如何發揮青年作用、如何做好青年工作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引起全社會對青年成長成才問題的關注,為新時代青年健康成長指明了正確道路,為新時代做好青年工作提供基本遵循。在關于青年的系列重要講話和給青年的回信中,習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對青年的政治引領,青年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敢于艱苦奮斗、練就過硬的本領,才能不負時代使命,不負人民期望。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雖然沒有對青年問題進行專門系統的論述,但是他們在多部著作中包含著豐富的青年思想,十分重視青年的成長與發展。18世紀產業革命后,具有現代意義的群體——“青年”逐步形成。馬克思恩格斯青年觀由此萌芽,在《不列顛工廠工業的狀況》和《工人階級狀況》等多部手稿中控訴資本家雇傭童工的行為,提出社會應當重視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健康問題;在《臨時中央委員會就若干問題給代表的指示》文章中強調:“工人階級的未來,也是人類的未來,完全在于正在成長的下一代的教育。[2]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指明青年學子要選擇“最能為人類而奮斗的職業”[3]。在《共產黨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被剝削被壓迫的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一勞永逸的擺脫任何剝削、壓迫,就不能使自己從資產階級的控制下解放出來。”[4]強調無產階級要敢于同一切剝削作斗爭,教誨青年認識世界不是目的,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并提出“全面發展的人”的理論,關鍵在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中國共產黨人歷來關注青年學子的成長成才,從第一代領導集體來看,毛澤東青年觀影響深遠,大多體現在他的著作和詩歌中,其發展歷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新民主主義革命前,這一階段由于國家和民族處于持久的苦難中,青年時期的毛澤東充滿熱血,求學刻苦,對國家的未來深感憂慮。在1915年袁世凱政府承認恥辱的二十一條消息傳出后,毛澤東感嘆道:“何以報仇,在我學子。”第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這一時期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中共一大的召開,毛澤東青年觀得以確立,這個時候的毛澤東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并號召廣大青年要敢為人先、不怕犧牲、求真務實,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密切聯系群眾。第三,新中國成立后,此時毛澤東的青年觀逐漸成熟并影響深遠。他提出了青年人朝陽說,并強調青年要學馬列、懂技術、精業務,努力成為工人階級知識分子的一員,并開展青年人掃盲運動,為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培養大批優秀人才。
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時,13名平均年齡27歲,最小年齡只有19歲的代表在浙江嘉興南湖上的一個小船上點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與其他國家共產黨的產生有很大的背景差異,建黨初期,馬克思主義初步傳入中國,工人階級力量薄弱,共產國際的幫助很大,一些國外的學者企圖用黨組織基礎薄弱這一點來論證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偶然性,五四進步社團的出現直接打破了這種可笑的質疑。可以說,五四進步社團和早期的共產主義組織是一體的,后來的新青社和新民會的出現,影響了毛澤東、周恩來、蔡和森等一大批優秀的革命家,一些進步的社團刊物如《新青年》《東方雜志》《星期評論》等同各種偽馬克思主義的作斗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5],證明了共產國際的“助產婆”作用,堅定了人們的無產階級立場。正是由于這些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出現,為各種思想辯論提供了廣闊的舞臺,有利的回擊了共產黨產生的“外力論”,劃清了馬克思主義同各種機會主義、無政府主義的界限。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是無數敢于犧牲的共產黨員用生命書寫的,中國共產黨員仿佛是天生的革命者,他們不怕犧牲,不怕吃苦,斗爭是他們骨子里的信念。
1969年,不滿16歲的習近平踏上了他的知青歲月,來到延川縣梁家河大隊插隊落戶,一步步適應當地的生活習慣,與當地農民從不熟悉到互相信任,磨練了不怕困難的堅強意志。靠著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盡管條件惡劣,擁有強烈進取心的他還是沒有忘記讀書思考。后來當選村支書的時候,群眾工作多而雜,磨練了他求真務實的精神。用習總書記自己的話來說,那個時候的他是一個徹徹底底的農民,七年的知青生活扣好了他人生的第一粒扣子。[6]他在回想到這段經歷時曾說:“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感到迷惘;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7]青年習近平把艱難困苦當作青春的磨刀石,進取和樂觀成了影響他一輩子的財富。七年的知青歲月,練就了一個有追求,能吃苦,愛學習,辦實事,敢擔當的先進青年,為青年一代提供了一部生動勵志的活教材。一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與青年學子談奮斗、談自強、談吃苦,總是能引起青年學子的廣泛共鳴,這種共鳴,源于理解、源于生活。
習總書記強調:“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8]愛國主義是歷史的具體的,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愛國主義的內涵也是不同的。古有“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到了近代,當山河破碎、國難當頭,又有“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進入新時代,我們從深重苦難的舊中國走過來,愛國主義的內涵,從民族救亡到民族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重視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把愛國主義精神貫穿各級各類學校教育全過程,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一個青少年的心靈深處。新時代的青年不僅要有對本國制度的認同感,對民族文化的歸屬感,更要努力學習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科學理論和專業知識,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反對個人主義,抵制狹隘民族主義。特別是青年群體的價值觀正面臨著西方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的侵蝕,消費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自由化思潮仍舊存在,要讓青年自覺踐行愛國主義,學校教育成為必不可少的一環,引導青年把人生理想與貢獻國家發展融合起來,學好本領、扎根人民、奉獻國家。
求是是一種追求真理的信仰,是一個艱難且漫長的過程。對于青年來說,實事求是有著多重內涵。第一,實事求是意味著正確認識自己,用全面、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不因別人的夸贊而驕傲,不因別人的詆毀而自卑。青年時期總是存在理想與能力不匹配的矛盾,但是青年卻是最富有朝氣、最具有潛力的。只有在認識自我的前提下,了解自己的能力、智力、性格等等,才能達到超越自我的目的。正如李大釗所說:“國家不可一日無青年,青年不可一日無覺醒。”第二,實事求是意味著學以致用。理論上學到的東西往往摻雜水分,只有當理論應用于實踐,才能蒸發多余的水分,抽取出真正需要的東西。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快餐式服務日益盛行,利益的驅使促使部分青年不論在學習上還是工作上都偏于浮躁。信息時代,我們足不出戶就能接觸到各種“新事物”,青年應當擦亮眼睛、明辨是非、腳踏實地,耐得住寂寞。近水方知魚性,近山當識鳥音。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新時代的青年要秉持創新意識和實事求是精神,主動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掌握真本領,學會真知識。青年一代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有敢于練就本領的追求和不怕困難的勇氣,自覺將個人發展與祖國命運聯系起來,在祖國需要的地方奉獻一份力量。
創新有兩層要義,第一層是指新,即新想法新事物。第二層意思是指先,即敢為人先。從哲學的層面來說,創新作為人類特有的活動,在承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以滿足社會需要為目的,創造出新的觀念、技術、產品等的社會實踐活動。今天的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驅動和進步發展。正如恩格斯所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9]機遇向來只會眷顧那些敢為人先、銳意進取的人。當前,高質量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發展追求的不僅是速度上的快,更是效率上的提升。國內外環境深刻復雜的變化和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現實矛盾依舊存在,這個矛盾把對人才的要求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習總書記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10]青年人是朝氣蓬勃的,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喜歡嘗試新事物,具有能夠創新的能力和潛力。社會正在努力為年輕人創造一個良好環境,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人才激勵制度,提高高素質人才薪資待遇等。各地高校也應當及時更新培養目標,調動學生創新積極性,拒絕固化、老舊的思維。
馬克思恩格斯強調:“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除原始社會外)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4]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不斷發展的,有矛盾就會有斗爭。斗爭的本質就是認識和解決矛盾,推動事物不斷發展。斗爭精神就是面對矛盾時,敢于分析矛盾,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大無畏精神。從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看,中華民族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曲折漫長的過程,最明顯的體現在近代史中。中國近代史是一部中華民族實現解放、中華兒女實現自由的苦難輝煌史。面臨經濟上的匱乏、政治上的控制、土地上的侵占、文化上的破壞,中華兒女還是站了起來;從馬克思的人生軌跡來看,馬克思的一生顛沛流離,致力于改造一個充滿壓迫、充滿剝削的資本主義舊世界,建立一個有自由、有愛的共產主義新世界。恩格斯說過,“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斗爭是他的生命要素”[11];進入新時代,2020年脫貧攻堅任務的圓滿收官,絕對貧困的消除,是我們黨同長期貧困作的斗爭。減少出行、在家隔離是廣大人民同新冠肺炎疫情作的斗爭。當代青年要繼承弘揚斗爭精神,與各類風險挑戰作斗爭、與各種錯誤思潮做斗爭、與一切矛盾問題作斗爭。
習總書記強調:“新時代中國青年的使命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同人民一道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12]當代青年要認準社會主義旗幟,勇敢肩負起時代的責任。一百多年前,在中華民族遭受苦難之際,一群敢于擔當的青年挺身而出,舉全國之力,尋找變革社會的良方。這種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一百多年后的抗“疫”斗爭中,我們看見還是孩子的90后,換了一身衣服,悄悄變成了戰士。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刻,青年一代挺身而出、敢于擔當,把青春獻給了祖國和人民。歷史證明,在不同的時代,青年始終是歷史轉折的催化劑,是時代發展的晴雨表。今天,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畢業后投身基層,與普通群眾零距離接觸,在鍛煉和提高自己的同時,用自己的才能造福一方百姓,這是國家之幸、人民之幸。中國夢是人民幸福的夢,更是無數青年的夢累積而成,青年一代要開拓進取,自覺擔當起家庭的責任和時代的使命,始終保持越是艱難越要上的勇氣,爭做時代先鋒。
第一,當前在世情、國情、黨情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受到各種各樣文化思潮的沖擊。歷史虛無主義、守舊主義、唯西方論等價值觀念依舊存在。由于青年的價值觀正在形成期,易受動搖,要加強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幫助他們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用新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第二,青年的理想信念要和國家緊密相連,要培養學生的大國觀念和集體意識,把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聯系起來,樹立大局意識,為祖國需要和人民利益而奮斗,在奉獻中尋找人生的意義。第三,要加強和改進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理想是人生的船帆,奮斗是青春最靚麗的顏色。理想指引方向,信念提供動力。青年有理想,才能經得起生活的各種考驗,才能遇挫而不氣餒,失敗而不落寞。用總書記的話說,就是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認同上、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認識上、建立在對基本國情的把握上。這樣,一個國家才能有攻堅克難的勇氣和奮發向上的動力。
做新時代的青年,首要任務是找準自身定位,認真審視自己,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在社會這個大熔爐里脫穎而出,成為社會發展的推動者,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做新時代的青年,重要任務是充實自己,把學習作為重中之重,在充實自己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善于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從實踐中感悟真理;做新時代的青年必要任務是融入社會,能夠自覺將個人融入社會發展。青年人正處于學習的黃金時期,應該把學習作為首要任務,樹立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靠本領成就的觀念,讓奮斗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讓才干成為青春前行的底氣。歷史的潮流中,一代一代的中國青年前仆后繼做時代的開拓者、奮進者,才造就了今天嶄新的中國。科技在發展、知識在更新、時代在進步,青年施展才華的舞臺更加廣闊。新時代的青年要不斷加強學習,在精力充沛、頭腦靈活的黃金時期,努力增知識、長才干。求得真學問,練就真本領,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讓扎實理論知識作為自己強有力的后盾,在實踐中創造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