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梅,吳義周
(1.滁州職業技術學院 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2.安徽財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蚌埠 233000)
近年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已經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基礎理論研究中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和研究話題。[1]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在研究中的專屬話語范疇,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學實踐中的言說方式。本文特指教育者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所運用的表達方式。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會議、考察參觀、出訪等不同場合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他的講話獨具鮮明的“習式語言”風格,充滿很強的個人魅力和感染力。系統地總結習近平的語言風格,分析其對優化、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重要意義,有助于構建新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手段”[2]。習近平以其精湛的語言藝術彰顯個人魅力,使廣大人民群眾聽得懂、記得住、傳得開、用得上,對內可以匯聚共識、集聚力量,對外可以展示良好的國家形象。
所謂語言風格是指人們運用語言創作作品時或在交際時呈現出來的風貌和格調。[3]習近平的語言表達方式,給人很強的親和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同時,也改變領導干部講話中的假、空、長等不良風氣,重新塑造了官方話語體系,呈現出“習式語言”風格。
1.平易通俗,展示親民自信形象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最直接的溝通工具,也是最直接的感受。平實質樸、樸素自然的語言能增進人們的感情,使交流更順暢、有效。習近平善于用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話語講透了馬克思主義的深刻哲理,用富有民族性、時代性的平易近人的生活話語說清楚生活哲理。
(1)樸實平和、平易通俗
口語化、接地氣是“習式語言”風格最鮮明的特色。習總書記善于用大白話、大實話和群眾交流,讓老百姓聽得進、聽得懂、聽了信。例如,2020年2月10日,在調研指導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習總書記向兩位買菜回來的居民問候時,說“非常時期,就不握手了”[4]。用群眾的語言和大家交流,讓人印象深刻。習近平以關心貼近群眾的方式、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講述治國理政道理和方針政策,譬如他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5]。
(2)分享經歷、激勵大眾
講述親身經歷往往能增加彼此之間的信任感,也能讓自己的話語有根有據,從而站得住腳。習近平時常與大家分享自己年輕時的經歷,讓人們了解到領導人跟普通群眾也有相似之處,從而拉近與百姓的距離。例如,他勸年輕人不要總熬夜時,說:“我年輕想辦好事,差不多一個月大病一場。為什么呢?老熬夜。經常是通宵達旦干,后來最后感覺到不行,這么干也長不了”[6]。以此勸誡年輕人要擺正心態,規劃好時間,方能做到從容不迫。他回憶自己插隊時讀書的情形,“上山放羊,我揣著書,把羊圈在山坡上,就開始看書。鋤地到田頭,開始休息一會兒時,我就拿出新華字典記一個字的多種含義,一點一滴積累。……很多知識的基礎是那時候打下來的。現在條件這么好,大家更要把學習、把自身的本領搞好”[7]。習總書記以此為例強調青年同志要注重修身,激勵青年刻苦磨礪、增強本領。同時,講話中透露出極具個人色彩的細節使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形象更加親民、更加接地氣,也讓現場氛圍輕松活躍起來。
(3)注重體姿、傳統著裝
肢體語言是一個人整體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協調、生動、準確的肢體語言有助于話語主體借以表達思想和情感。譬如,2014年3月,習近平主席和夫人彭麗媛身著傳統的中式服裝出席荷蘭國王舉行的盛大國宴。身著中式服裝彰顯中華文化風采和文化自信。2020年2月10日,在北京調研新冠疫情時,習近平“戴著口罩,每到一地,他主動伸出手腕,接受體溫檢測”[4],在疫情關鍵時刻深入一線調研指導慰問,自覺嚴格遵守疫情防控規定,這平凡微光的瞬間彰顯和藹親民和自律本色。
2.形象生動,富有濃郁生活氣息
“習式語言”善用詩詞歌賦、俗語俚語、修辭典故,使講話內容生動活潑、幽默風趣。這種形象生動的語言以豐富的生活實踐為基礎,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往往能增添話語的趣味性,展示其獨特語言魅力,重要的是能吸引聽者的注意力,讓聽話者能理解、聽得懂、記得住。
(1)善用修辭,語言生動
“習式語言”常常使用生動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辭手法,語言鮮活、風格鮮明、體現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展示了意蘊深厚的修辭藝術,呈現出獨特個性的“習式語言”風格。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強調,“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8]。在深切緬懷毛澤東同志豐功偉績、偉人風范的同時,習總書記號召全黨始終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三個“無比”金句短小精悍,語言邏輯嚴密,語調鏗鏘有力,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堅定不移走自己路的立場與態度。這種排比修辭作用就在于增強語言節奏感,增強語勢、條理清晰、加重感情。譬如,習近平總書記就新時代領導干部牢固樹立正確權力觀提出新要求,要“敬畏人民、敬畏組織、敬畏法紀,做到公正用權、依法用權、為民用權、廉潔用權,永葆共產黨人拒腐蝕、永不沾的政治本色”[9]。“三個敬畏”讀起來朗朗上口,有一股激勵和鼓舞人心的力量,是黨員干部安身立命之本、廉潔從政之要;“四個用權”用排比句式強調各級黨員干部心中要常存敬畏之心,正確對待自己手中的權力,正確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習式語言”樸實無華,卻透露著果斷和堅定,具有號召力、感染力、震撼力,彰顯其領導魅力和政治、文化修養。比喻的好處則是把抽象深奧生疏的事物表達得生動具體形象,使說理更透徹,通俗易懂,更能產生共鳴。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習總書記以“雨過地皮濕”[10]比喻“主題教育可能存在只做表面文章,推進不扎實、走過場、搞形式”現象,強調要保持常態化、形成長效機制。
(2)引經據典,意蘊悠長
詩詞是古代文人墨客抒發小家大國的家國情懷的載體,文字短小精悍、篇章意蘊悠長。譬如,習近平用“上之為政,得下之情則治,不得下之情則亂”[11]來強調執政者要治理好國家,就要了解百姓的真實情況;若不能充分掌握社情民意,制定相應政策舉措,就易引發社會混亂。其引用“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來表達中國和東盟國家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理念;引用“學者非必為,而仕者必為學”強調領導干部在為官從政時加強學習的重要性;引用“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來表達對中國當前道路的堅定與從容。
(3)善用俗語,中外兼之
俗文俚語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的結晶,具有耳熟能詳、不言自明、喜聞樂見等特點。“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這句民諺生動地描述了百姓極端貧困生活。習近平引用此民諺表達其對在梁家河當知青時深切體會到的老百姓貧困的切膚之痛,堅定其要打贏扶貧攻堅戰的信心和決心。引用“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來表達對中國當前道路選擇、理論創新、制度設計、文化發展的自信,并告誡他國不要干涉中國內政。此外,習近平還善于引用外國的俗文俚語,以使講話同頻共振、凝聚共識,譬如,引用拉美諺語“朋友要老,好酒要陳”、哈薩克斯坦諺語“吹滅別人的燈,會燒掉自己的胡子”等。
3.言簡義豐,流露深邃思想內涵
“習式語言”言簡意賅。正所謂“簡約是智慧的靈魂,冗長是膚淺的藻飾”。習近平強調領導干部要改進文風,力求短、實、新。[12]
(1)簡短精煉、意盡言止
“習式語言”的顯著特征就是語言精練簡潔,主要體現為:一是用簡短的字、詞進行高度概括。如他用“真、實、親、誠”四個字高度概括了中國與非洲國家的關系。用“深、實、細、準、效”五個字表達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強調求真務實之風。二是用比喻進行概括總結。用“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來比喻新中國成立以來歷經的三個發展歷程。
(2)觀點鮮明、內涵豐富
“習式語言”觀點清晰、內涵豐富、立場明確、含金量高。如2018年9月3日,他指出:“中非傳統友誼深厚,過去是并肩戰斗的好兄弟,現在是共同發展的好伙伴。中非已成為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和合作共贏的利益共同體。”[13]這段話對中非友誼、中非發展、中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進行闡釋,能清晰地讀懂中國與非洲這份同心同向、守望相助、“非”比尋常的兄弟情誼,愿與非洲國家同甘苦、共患難的堅定立場和友好態度。再如,習近平指出要重拳反腐,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并強調政治生態要山清水秀,以零容忍的態度懲治腐敗。再譬如,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以“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諦”把中國特有的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以大眾化的語言表達出來。
4.推陳出新,富有鮮明時代氣息
“習式語言”注意吸收為大眾所接受和認同的新表達方式,不斷推陳出新,做到新穎別致,從而影響更多受眾。
(1)富有時代氣息,關注網絡熱詞
“擼起袖子加油干”出自習近平新年賀詞,這句話和“天上不會掉餡餅”“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等內容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呈現“刷屏”態勢。
(2)堅持古為今用,老話賦予新意
“習式語言”善于用古代詩詞來闡釋新的含義。他引用唐朝詩人的贈別詩“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來表達中國與亞太經合組織其他成員之間的友好關系,闡釋中國的友好態度。引用鄭板橋闡釋繪畫技巧的詩句“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說明領導干部在講話、寫文章時應該注重思想性、簡潔性和新穎性。
酷愛學習是習近平的一種生活方式,這與他在農村生活體驗有關。七年知青歲月使其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涵養了深厚的國學底蘊,對中國傳統文化充滿自尊和自信。他曾指出:“我們要學習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歷經磨難而不衰的中華文明,蘊涵著豐富而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14]他經常引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箴言警句鞭策自己,啟迪干部和群眾。
習近平總書記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高超理論素養和卓越理論建樹是其語言特色的理論基礎。新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對于黨員干部的學習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既有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的深刻洞察力和戰略遠見,又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非凡理論造詣和深厚文化底蘊。
習總書記獨特的語言特色,與他豐富的人生閱歷密切相關。習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插隊當了七年知青,大學畢業后先后在部隊、地方各個層級黨委政府工作過,他自己生活十分簡樸,但是對于百姓的事兒十分上心,精通群眾語言。成為總書記后,他一直把人民利益擺在最高位置,一次次走進貧困地區訪貧問苦,深入田間地頭、灶臺炕頭與老鄉促膝談心,了解群眾疾苦。如此濃郁的民本情懷直接反映到他的文字當中,才能用獨特的“習式語言”道出人民群眾的心聲。
基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深刻把握,“習式語言”在偉大的實踐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習近平經常使用最熱的詞匯和最時興的話語,順應時代、把握時代,許多鮮活的話語如雨后春筍般呈現出來,如“中國夢”“中華號巨輪”“最大公約數”“供給側改革”“先手棋”“零容忍”“綠色銀行”“牛欄關貓”“舌尖上的安全”“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新常態”等等,既體現出濃濃的新時代氣息,又富有創造性。這些富有時代感的話語猶如一縷清風,深入群眾中間。
習近平獨具魅力的語言風格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樹立了典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可從“習式語言”中獲得有益啟示,并有意識地運用到教育實踐活動中。
“習式語言”植根于其內心懷揣著對人民群眾深厚的情誼,由此帶來的重要啟示:話語要飽含感情。知識只有通過大學生感情的刺激才能得以激活并指導實踐。教育者施教過程,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而且也是思想情感傳遞的過程,并且情感的傳遞比知識的傳遞更為關鍵。教育者不僅要善于使自己的語言充滿激情,讓聲音富有感染力和號召力,使受眾能入耳入腦更入心,還要善于運用體態話語。“體態是人的第二張嘴巴”,教育者要注意體態語言,包括眼神、面部、頭部、手勢,身軀甚至是著裝。另外,教育者要多用生本話語,激發大學生的思想共鳴,從而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習式語言”風格還有一個重要啟示就是幽默風趣。思想政治教育語言理論性較強,這往往使得大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能用幽默風趣的話語表達出來,勢必會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幽默是教育者的一種智慧,也是給予大學生的“愛心”。教育者首先要有幽默意識,且將之植根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其次要提升文化素養和表達能力。
“習式語言”對語言張弛力的把握十分到位,這就提醒教育者在語言表達時要把握好“度”。換句話說,要把握好最佳的火候或者最佳的分寸——在話語的分量、深淺、顯隱上要做到言之有度。
“習式語言”風格折射出其對語言運用“不走尋常路”,這告知我們要善于創新。大學生是時代的弄潮兒,天性就喜歡追捧新奇的事物,批判舊事物,包括話語也是一樣。由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不能墨守成規、陳詞濫調,而要力求新奇,要做到新穎、新潮,只有這樣,方可抓住大學生接受教育的“胃口”。
習總書記講話思路清晰、邏輯嚴密,卻又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既旁征博引、融貫中西,又貼近大眾、緊跟潮流,彰顯語言魅力。學習領悟“習式語言”風格并運用到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中,努力增強講話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感召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