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靖圓
(陜西理工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陜西 漢中 723001)
火耗,即政府將碎銀熔化重鑄為銀錠時的折耗。在明代張居正改革推行一條鞭法后,火耗問題開始顯現出來,地方政府將百姓所交的碎銀重鑄成上交給國家的官銀,在這中間產生火耗。清朝也沿用這種做法,以至于火耗問題愈發嚴重,征“耗”力度不斷加大,給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在順治、康熙年間都有相應的國家禁令來去除火耗,其中就包括康熙帝派遣于成龍任直隸巡撫和兩江總督,解決直隸和江南地區的火耗問題。即使火耗問題在康熙年間沒有解決,但不可否定的是于成龍的措施對后世去除火耗有著重大的影響。“耗羨歸公”是在雍正年間發起的治理火耗的全國性措施,即用增加官員“養廉銀”的方法去除火耗。至此,火耗問題基本得到遏制。關于一代廉吏于成龍,學界已經有相當多的論著,大概的方向有三:一是對于成龍一生的仕途以及為官的節儉、自律和清廉的陳述;二是寫于成龍對江河治理,縣城治理的方法、經驗;三是以于成龍的清廉為楷模,對當代反腐和為官做出啟示。這些論著大都體現在對他廉政和廉潔品質兩方面的描述,而有關他對“火耗”問題的論著卻遲遲不見。所以本文筆者從于成龍治理“火耗”問題這個角度入手,描述于成龍的治理做法以及對當時乃至后世的影響。
1.火耗問題的出現
明朝萬歷年間,土地兼并日趨嚴重,政府內部財政短缺和外族侵擾等問題不斷顯現。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張居正出任萬歷朝首輔,無論是在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都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以這段時期被人們稱之為“萬歷中興”。在經濟改革方面,“一條鞭法”成為了重中之重。
所謂“一條鞭法”指的是一種賦稅和徭役制度,“即將賦役中的各項名目如雜泛、均徭、力差、銀差等項合為一種,將力役歸入田賦,一律按田畝核算,統一征收。除了漕糧外,都可改折銀兩,以貨幣稅代替實物稅,允許被征調的差役出銀雇人代役?!盵1]224張居正在看到了土地兼并,以及朝廷各級官員貪污受賄,增加賦稅,壓榨百姓,使百姓民不聊生的問題后,在“一條鞭法”中提出了應該將各種雜稅都整合成一種,那就是銀兩。官員將這些碎銀熔鑄成一定重量的白銀,而在這個熔鑄的階段就產生了所謂的“火耗”。熔鑄碎銀的實際火耗為平均每兩一至二分,即百分之一二,但實際征收的火耗往往高得多,每兩可達二至三錢,有時甚至更多。在實行“一條鞭法”后,百姓都以“色銀”上交官府。一兩色銀的損耗率為百分之二,而實際上卻比這個數字還要多。許多官員利用這一理由巧妙斂財,這種方式就成了官員盤剝的重要手段,也給處在社會最底層的廣大普通百姓帶來了莫大的負擔。
2.康熙帝對火耗問題的重視
到了清朝初年,政府依舊沿襲明朝火耗的弊端。在順治和康熙年間,兩位皇帝都想在火耗問題上有所作為,其中康熙帝對火耗問題尤為上心。康熙六十一年八月,陜西巡撫噶什圖請奏康熙:“噶什圖請量加火耗,以補有司虧帑。上曰:火耗只可議減,豈可加增?”[2]141而康熙帝看到奏折后則下諭痛批,表示一定要嚴禁火耗,不能亂增??滴醯壅僖娪诔升埳逃懟鸷膯栴}。雖然地方的總督、巡撫向康熙稟報去火耗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禁止,但是在康熙朝,火耗問題始終未能得到解決。
1.于成龍及其簡要仕途
于成龍(1617-1684年),字北溟,號于山,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離石)人。于成龍的高祖,即于坦,是明世宗朝中的老中丞,也是明景泰五年(1454)甲戌科進士,所以于成龍也可謂是官門子弟。只不過于坦發現明世宗即位后,不務朝政,一心鉆研玄學,所以隱退于山西永寧州的來堡村。于成龍出生的時代,正是晚明清初的亂世。清軍入關后,全國爆發了多起農民起義,所以其父于時煌關門教子讀書。順治元年(1644)元月,多爾袞對全國發布詔諭:明國之所以滅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國家內部貪污腐敗,所以下令嚴禁官場腐敗。于成龍早在崇禎十二年(1639)就考取了副榜貢生,但直至看到多爾袞的治理決心后,才終于在順治十八年(1661)五月,以最低的學歷出仕縣令。此時的于成龍已然是一個四十五歲的中年人了。
于成龍的仕途可謂是歷盡艱險。在出任羅城知縣的路途中,跨越萬水千山南下,經歷了兩個多月的磨難才到達廣西羅城?!傲_城居萬山中,盛瘴癘,瑤、僮獷悍,初隸版籍。方兵后,遍地榛莽,縣中居民僅六家,無城郭廨舍?!盵3]10083在這里可以看出羅城縣處在萬山之中,流行瘴氣瘟疫,民風粗獷兇悍,又正處于戰爭之后,縣城中僅有六家居民,也沒有城墻和官署。可以看出其地區的情況之惡劣,但于成龍愛民如子,他首先治理了盜竊問題,并且帶領老百姓開墾荒地,很快羅城就已然是欣欣向榮的局面了。康熙六年(1667),“總督盧興祖等薦卓異。”[3]10083卓異即指地方最優秀的官員,而廣西僅此一名。于是,于成龍舉升為四川合州知州。
合州雖然位于成都平原,但是經過明末清初的戰亂,人民迫于生計,所以十室九空。于成龍到合州之后,敢于批評官府的貪得無厭,指出百姓并無吃食,而官等卻執著于斂財的問題。由于招民墾荒政績顯著,康熙八年(1669),于成龍被擢升為湖廣黃州府同知,在黃州同知又四年,因為政績卓著,被第二次舉為“卓異”,并調任武昌知府。在任上時,正碰到吳三桂侵犯湖南,朝廷軍隊要從岳州過河之時,于成龍受命修橋,但浮橋剛剛修好,就爆發山洪,于成龍因此被革職。
康熙十七年(1678)六月,康熙親自頒旨,擢升于成龍為福建按察使。于成龍出任閩省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平反通海案。于成龍上任時正值臺灣地區抗清勢力攻打閩省的漳州和泉州二地,所以朝廷頒布禁海令?!岸忻褚酝ê+@罪,株連數千人,獄成,當駢戮。”[3]10085可以看出來在這次通海案中涉及的人數非常多。于成龍相信大多數的案犯是想維持生計的老百姓,而非通海賊寇,所以請命康親王,最終平反了這樁冤案。而后,巡撫吳興祚上疏推薦于成龍為閩省廉能第一,遷布政使。這也是于成龍第三次獲“卓異”。
康熙十九年(1680)二月,于成龍在任布政使不到半年時間就被康熙任命為直隸巡撫,時年六十三歲。于成龍到達直隸后,面臨的是直隸地區的大饑荒。因為前任直隸巡撫金世德病故,所以賑災糧遲遲不能下發。于成龍于是先糶后奏,發放了糧倉的糧食,才不至于餓殍遍野。他在巡撫任上又飭查劣員,頒布了《嚴禁火耗諭》《嚴禁饋送檄》《飭查劣員檄》《嚴禁賭博諭》《彌盜條約》《請禁訐告以正名義梳》等諭令。“于成龍的《請禁訐告以正名義梳》經過吏部刑部審議,成為通行大清全國的定例。于成龍在吏治史上又譜寫了新的一頁。”[4]131康熙二十年(1681)二月,六十五歲的于成龍面見二十七歲的康熙,康熙帝隨后贊他為“清官第一”[3]10086。
康熙二十一年(1682)四月,于成龍就任兩江總督。兩江地區非常富庶,所以也是王公貴族的貪污重地。于成龍隨即頒布了《咨訪利弊通行檄》和《興利除弊條約》。即使此時已經官至封疆大吏,但是于成龍依然十分簡樸。因為經常吃白豆腐和青菜,“江南人或稱之為于青菜?!盵5]81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十八日晨,于成龍溘然長逝,病故在兩江總督任上??滴跽f道:“于成龍督江南,或言其變更素行。及卒后,始知其始終廉潔,為百姓所稱。殆因素性鯁直,不肖挾仇讒害,造為此言耳。居官如成龍,能有幾耶?”[3]10087從康熙對于成龍的離世充滿了惋惜可以看出康熙對他清廉一生的肯定。
2.于成龍對火耗的治理過程及其做法
于成龍對于火耗的問題早在出任羅城知縣的時候已經提到過,羅城內不僅有很多的“火耗”,而且還產生所謂的大耗,“‘大耗’就是官府在征收糧賦時加大儲運過程中的預計損耗率。有的公開讓老百姓多交,叫做‘明加’;有的在度量衡上加碼,叫做‘暗加’。這兩種進項雖能中飾私囊,但也不是完全進了個人腰包。衙門的開支不小,如招待費用、逢年過節敬奉上司的禮物,有時也辦一些公益事業?!盵4]18于成龍在廣西羅城整頓吏治,在進行“兩耗”之前,已經在鹽鐵的弊端改革上有所作為。因為官府對廣西等少數民族實行民族打壓政策,所以在廣西等少數民族地區實行鹽鐵官營,甚至鹽鐵壟斷。于成龍到任后看到問題的嚴重性,就向廣西巡撫金光祖請示,革除了這項弊端。這項改革大大減少了富商大賈的層層剝削,進而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推動了羅城經濟的發展。在革除“兩耗”之前,已經有成功經驗可以借鑒,也正是因為之前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上到廣西巡撫金光祖,下到普通的老百姓,無不支持。去除“兩耗”當天,于成龍坐在高堂上,百姓無不歡心繳納稅賦。在廣西羅城對于“火耗”和“大耗”的革除也就順利完成。
于成龍第二次正式革除“火耗”問題,可能要到20年后。康熙二十年(1681),康熙皇帝召見已經是福建布政使的于成龍。康熙聽聞于成龍對吏治十分有見解,所以將于成龍調任到直隸,而直隸作為京畿重地,儼然是在天子的腳下為政。在經過開倉放糧救濟百姓于水火之中后,于成龍又開始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吏治改革。20年后,作為直隸巡撫的于成龍在禁止“火耗”方面的思想已經十分成熟。他隨即頒布了《嚴禁火耗諭》:
“朝廷則壤以定賦,百姓按則以輸糧,原有一定之規在州縣,各官身為民牧,亦當上體。朝廷徳意,下念百姓困苦,按則征收更不可意為輕重,故火耗之禁。功令首嚴,所以勵官方惜民力甚切也,乃有司視為弁髦,全不凜遵指授柜書,高下其手,有加二者,有加三者,有明雖加一而暗實加三者,種種竊脂之行無異竊盜。相沿成風,恬不為怪。本院自厯任以來,此中情弊知之最悉,今特膺簡命,撫蒞茲土,首以察吏安民為事,凡各州縣衞務須洗心滌慮痛除積習,毋額外以橫征,毋恣意以朘削,愛功名而愛百姓,既可以不愧衾影,復可以無慚職守,明有循良之譽,幽有陰隲之報。即本院亦樂與諸有司共覩厥成,特疏薦揚,儻有不肖有司狃于故習,甘蹈陋規,不恤民怨,不顧鬼譴,或快意于輕裘肥馬,或肆志于田宅妻妾,或近為耳目之娛,或逺為子孫之貽,當民窮財盡之日,饑饉洊臻之時,稍有良心莫不拊膺長嘆,即多方軫恤,尤苦國賦難完。民力難支,又安忍于正供正數之外,敲鳩形鵠面之骨,吸賣兒鬻女之髓,以遂一身一家之欲,忍心害理,禍必不逺,天道好報,決不爽期,總以為幽渺難憑且顧目前。然國法具在,本院絕不敢徇縱以玩,功令除通行各屬嚴飭外,合行出示曉諭。”[6]184-186
從于成龍頒布的《嚴禁火耗諭》中看出朝廷是按照土地來征收稅賦的,百姓在剛開始也按照規定來繳納稅賦。朝廷知道下層老百姓的困苦,地方官員也知道有規定明確的治理準則,所以按照規定征稅,不會肆意隨便加征。這表明,其實朝廷在地方已經下過命令,并且順治、康熙等政府都下令不可加征,所以剛開始對于這件事是很嚴格的,地方政府也各司其職。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級官員互相勾結、串通一氣、貪贓枉法,不重視對“火耗”的禁止,有些人加征十之一二,有些人加征十之二三;或者有的人明面上加征十之一二,而暗地里加征十之二三。嚴禁“火耗”的命令起初對于地方官員還能夠起到一定作用,但官場由來已久的糜腐使得這種改革成為了一陣風,吹過去之后就偃旗息鼓了。我們也可以想象到整個官場之間存在的利益勾結,上層官員想要過大魚大肉的生活,僅僅依靠朝廷杯水車薪的俸祿根本不夠,所以他們要搜刮錢財,但又不能直接的魚肉百姓,所以上級官員壓迫下級官員,下官被迫送禮。同樣,下級官員也沒有充足的俸祿,進而壓榨老百姓,給老百姓加征“火耗”,就是這樣的一種惡性的循環。而于成龍就陷在這張巨大的利益網之中,“火耗”就如同一個大蛋糕,于成龍從地方官員的階層打壓加征“火耗”,就相當于動了這個大蛋糕的一部分,也就是所謂的“牽一發而動全身”。于成龍是從源頭上切斷了這張利益網,所謂的“蛋糕”就不能源源不斷地產生了,這也就相當于觸及了很多高官甚至皇親國戚的利益。從這里就可以分析出,頒布《嚴禁火耗諭》去禁止火耗的難度十分巨大。于成龍在《嚴禁火耗諭》后還說,上任之后要把安撫百姓作為首要任務,各地官員不要額外征稅,盤剝老百姓,這樣就可以問心無愧,對職責無愧。如果還有加征的習慣,不體恤百姓,不顧念鬼神的譴責,無論是為了貪圖享樂,還是為了子孫長遠的遺留,當有饑荒來臨時,看到百姓饑餓,稍微有點良知的人,也會因為征耗而感到羞愧和不安。在這里,于成龍用道德約束的理念來勸誡地方官員要看到老百姓的疾苦,要懂得不能濫加“火耗”,否則看到老百姓因為饑荒而瘦弱不堪,甚至賣掉自己的兒女,良心不會受到譴責嗎,你們就會受到鬼神的譴責,災禍一定不會遠。于成龍懂得用文字,道德來約束官員,而且他的出發點也很好,分析了強加“火耗”給百姓帶來的壞處,并且說明要體恤百姓,但是他過于強調天良以及善惡回報說,認為這種天道報應論就會對各地官員起到作用,這難免有點牽強。上文也說到,官場是一張巨大的利益網,誰觸碰了這個利益蛋糕,誰就給自己樹立了無數的敵人。于成龍只是想為官廉潔,為廣大的老百姓著想,這次頒布的《嚴禁火耗諭》雖然在剛剛經歷過饑荒的直隸地區有一段時間起到一定作用,但其根本并不能得到遏制。
康熙二十一年(1682)四月,于成龍就任兩江總督,開始了對兩江地區改革。江南地區是所謂的全國的富庶之地,“農業的發展使得長江中、下游地區成為有清一代最重要的財稅之區。”[7]97正因為江南有著富饒的經濟和龐大的財稅,所以江南地區官吏加征“火耗”的現象也非常普遍。康熙看到于成龍在廣西羅城和直隸地區有關“火耗”問題的見識和策略,所以決定讓于成龍任往江南、江西去治理“火耗”。于成龍在接到康熙的諭旨時也有著充足的信心,“江左承八代之余,西尚浮糜,奸弊牢不可破。今天子命我,我必思所以易之?!盵8]3114于成龍隨即收集到江南地區各府的問題,編成了《興利除弊條約》,其中提出:
“一,嚴禁火耗,徴收錢糧,照部頒法馬,令花戶自封投柜,不許暗加火耗,久奉禁例,況經功令創懲,州縣各官自宜洗心革面,乃訪聞江南下江州縣,徴収錢糧,仍有火耗。上江較為尤甚,而江西州縣火耗,竟有毎兩加至一二錢不等。哀此小民,剜肉醫瘡吞聲飲泣,而不肖有司方且肥家潤槖,坐致富饒,恬不知恥。本部院念火耗之弊,害民最眾,而累民最甚。務必痛除盡革,以紓民困。如有不遵,訪出定行參究該管道府不行揭報,均難辭咎?!盵9]88-89
于成龍在這個條約中第一點就明確提出,不能加征“火耗”。于成龍把當地“火耗”問題的解決放在首位可以看出他對其的重視程度。于成龍還是如法炮制般地提到加征“火耗”的弊端,并且提到了很多地方官員加征“火耗”的現象,提醒各地方官員要改過自新。但這一次他并沒有用倫理道德觀去勸誡,而是用更為有力地彈劾直接管理地方官員的加征問題。很大程度上加強了對于官員的管制和約束力。但是于成龍讓各地方有問題的官員解決自身的問題,只要知錯能改,就網開一面,不予追究。從這里我們一方面看得出于成龍寬大的胸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江南地區“火耗”問題已成通病,無論大小官員,都從中獲利,以至于到了無法管控的局面。如果于成龍逐個調查,不僅耗神傷財,而且會逆社會發展之大勢,成為各級官吏的“公敵”。
1.直接影響
這三次去除“火耗”的改革中,于成龍逐漸從嘗試到后來形成明令禁止的手諭和條文,無論是在廣西羅城,還是在直隸,亦或是在江南地區,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有力地緩解了地方老百姓的賦稅負擔。在廣西羅城,雖然歷史已經走過了幾百年的時光,但是于成龍在廣西羅城老百姓的心中仍然是婦孺皆知的人。“有歌謠曰:‘古有于成龍,今有劉萬強’(曾任羅城縣委書記)?!盵4]37不難看出,于成龍的改革對當地人民的影響還是非常顯著的。
此項措施不僅僅對當地老百姓的影響深遠,還對后世官員的吏治思想有著重要影響??滴醵拍?1685),郭世隆代于成龍為直隸巡撫,世隆之任,帝下諭說:“于成龍居官甚善,繼之不易,爾當勤慎任事。”[10]37從郭世隆在于成龍任職之后接任的官吏都可以看出,于成龍的廉潔以及對地方吏治的整頓,對于后官的影響都非常地明顯。傅臘塔,伊爾根覺羅氏,滿洲鑲黃旗人。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任兩江總督,他在上殿辭別皇帝之后上諭說:“‘爾當潔己奉公,督兩江無如于成龍者,爾效之可矣?!蹬D塔至官,清弊政,斥貪墨,讞獄尤明慎?!盵10]37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傅臘塔作為繼于成龍之后的兩江總督,也作為一個廉潔的清官,他決定效仿于成龍的施政方略。為官任內,革除弊端,拒絕一切的貪污,而且斷案明慎。
2.對于雍正“耗羨歸公”的影響
以上兩點都說的是于成龍治理“火耗”的直接或者說比較直觀的影響,而我們認為不僅僅局限于直接影響。在順治朝和康熙朝,雖然說兩位皇帝都反對加征“火耗”,但是都沒有成功。原因有二:一是因為清朝剛剛建立,根基未穩;二是因為清代官員俸祿確實過低,官員大都靠著加征的“火耗”度日。而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確實不能強行徹除“火耗”。
雍正帝是一位勵精圖治的改革家,他就實行了有名的“耗羨歸公”。“耗羨歸公”的實質其實就是官府從暗征稅收到公開征收,征收的“火耗”用于國庫的虧空和官吏“養廉銀”的支出,公開控制火耗率,禁止地方私自加派。在康熙帝去世時,清朝的國庫只有800萬存銀,全國各地都已經有不同程度上的虧空。清朝的第五位皇帝雍正,已經認識到火耗問題本是社會的重大問題,在他登上天子之位之后,顯然全國的虧空已經十分嚴重,所以雍正帝沿襲了康熙帝對于“火耗”問題大刀闊斧的治理方法。擺在雍正帝面前的是既要補充先帝火耗的虧空,又要消減耗羨的問題。于是在雍正二年(1724)實行“耗羨歸公”。
在這次改革中,政府創造性的實行養廉銀制度。雍正帝了解到出現火耗的原因在于給予地方官員的俸祿過低。明清之際,官俸都少得可憐,清朝的在京文武官員,一品一百八十兩,二品一百五十兩,三品一百三十兩,四品一百零五兩,五品八十兩,六品六十兩,七品四十五兩,八品四十兩,正九品三十三兩一錢,從九品三十一兩五錢。為官需要很多的開支,無論是招募賓客,還是官場的禮尚往來等等,這些俸祿都不能滿足正常的開支,而如果要耗羨歸公,等于去除了官員的一個財路,進而會引發內部的騷亂產生統治危機。所以雍正帝推行高于平時薪俸幾十倍,甚至于幾百倍的“養廉銀”,以保證地方官員的俸祿問題,也可以消除火耗嚴重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緩解社會矛盾。養廉銀制度一定程度上也為清朝的清明統治創造了條件。雖然說“耗羨歸公”將火耗問題基本解決掉,但是在另外一個程度上卻承認了非法剝取,為貪污的丑惡行為提供了合法化的外衣。
于成龍在《嚴禁火耗諭》中提到:官吏加征“火耗”不乏想要田宅妻妾,想要貪圖享樂,想要為子孫創造長遠利益的原因。雖然說于成龍在明面上是批判官吏的貪污丑陋的行為,但是也可以從側面反映出,在清朝的低俸祿制度下多數官員們都想去貪的行為以及私征“火耗”的巨大危害。所以于成龍對于“火耗”問題的治理和成效被雍正汲取,并且看到了私征“火耗”的危害。使得雍正帝可以在“耗羨歸公”這場改革中創造性的提出“養廉銀”以及對于“火耗”明征改革的施政決心。
3.對于乾隆頒布《耗羨章程》的影響
《耗羨章程》是乾隆三年頒布的有關“火耗”改革的政令。它是對于雍正“耗羨歸公”的再一次的推動。學界在《耗羨章程》的研究比較少,其中楊永康先生的“《耗羨章程》編纂考”對《耗羨章程》的研究有著很大的價值。楊永康先生總結《耗羨章程》的內容有以下四點:“第一,確定火耗征收率;第二,規定各省的耗羨總額;第三,明確各省動支款項;第四,規定耗羨的奏銷、征解程序?!盵11]這其實說的就是政府使加征“火耗”的行為規范化。從于成龍的《嚴禁火耗諭》中“高下其手,有加二者,有加三者,有明雖加一而暗實加三者”[6]184,可以看到地方官員加征“火耗”的混亂,地方官員可以隨意的私加“火耗”;而在《興利除弊條約》中也提到“本院部下車以來,即訪有等不肖又司悖逆”[9]87,于成龍認為地方官吏也存在違抗圣諭的行為,充分體現了加征“火耗”地方混亂的程度以至于到了違抗圣諭的地步。剛剛分析到《耗羨章程》的四點內容不乏就是對于加征“火耗”的規范化,政府統一管理規定。所以筆者認為,于成龍頒布的這兩則手諭中提到的混亂情況和《耗羨章程》的內容有著因果關系,因為認識到了地方“火耗”的混亂,所以才得以在《耗羨章程》中解決,即對《耗羨章程》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以上從三個大方面來概述了明清之際的“火耗”問題以及于成龍對于“火耗”問題的做法和影響。首先,“火耗”問題從明朝萬歷年間張居正改革的“一條鞭法”開始出現,而后經歷清朝歷代皇帝的改革,最終得以解決。其次,本文的第二大部分講述了于成龍一生的仕途,他從一個小小的知縣一直做到封疆大吏的位置上,正是因為他清廉的為官操守,才能使得自己在康熙朝百官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康熙帝在為于成龍寫的祭文中的第二道寫到:“爾于成龍志篤醇誠,誼敦貞介,甫膺民社,聿著循聲,既懋旬宣,彌彰令績?!盵12]可以看出于成龍具有很強的為官和治理地方的能力。
對于清朝時期的“火耗”問題,于成龍也有深刻的見解和做法。他從出仕就對“火耗”有了一定的關注,后來在直隸巡撫和兩江總督任上,已經有了非常成熟的見解。所以他頒布了《嚴禁火耗諭》和《興利除弊條約》這兩部手諭。最后,筆者闡述了于成龍去“火耗”做法之后對于后代官吏的吏治影響,對雍正朝“耗羨歸公”以及對乾隆頒布《耗羨章程》的影響。于成龍作為康熙朝的廉吏,對于“火耗”問題改革的做法,對于后世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在《汾州府志》中我們可以看到熊賜履給于成龍的墓志銘里寫到:“而誠意感孚,無不服教畏神,不疾而速,直有超越于古人之上者。然后嘆公為真不可及,而益信誠中形外之為不誣也!”[13]33于成龍真乃第一廉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