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冰,宋繼華
(佳木斯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地方本科高校,即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是指本科層次的地方所屬高等學校(地方高校)。《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將推動具備條件的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以此作為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1]
2015年10月,國家教育部、發改委以及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型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標志著地方本科高校開始向應用型轉型改革的開始。[2]“指導意見”指出:目前,人才培養結構同質化問題存在于我國高等教育當中,人才技能培訓的質量和規格不能滿足產業轉型創新的需要,缺乏高素質的專業技能型人才以及綜合型人才,無法滿足企業管理的需要。“指導意見”提出:地方本科高校應將生產和教育結合起來,推進地方企業轉型升級,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開展產業聯盟創新和產學研合作創新,提高畢業生的就業和創業創新能力。地方本科院校分布廣泛,許多院校具有較強的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潛力,必須充分實施國家戰略部署,以盡快實現地方高校應用型的轉型和創新發展。[3]
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體系中的原“985”和“211”高校一直在不斷提高辦學層次以及辦學高度與質量,培養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應用能力的創新型人才,更加注重發展研究型人才的培養。職業院校主要負責培養生產一線的專業技能型人才,最為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就是“校企合作、產學一體、工學結合”。地方院校的人才培養,理論水平不如最初的“985”和“211”高校培養的研究型人才,實踐應用技能不如職業院校培養的專業技能型人才。為了打破這種尷尬局面,地方本科院校應該做出科學合理的定位,研究探索轉型錯位發展,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4]
地方本科高校的發展與當地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應更加側重人才培養的應用性和實踐性。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已進入新時期,基本特征就是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各個地區的供給側結構改革,產業轉型和現代化建設正在逐步推進,區域分工明顯,每個地區的發展都有自己的特點。地方本科院校應積極依托當地的主導產業,將自身發展納入當地產業布局,依托地方企業的市場資源以及對技術前沿的快速迭代,培養塑造學生與時俱進的創新實踐能力。[3]
1999年省市共建、以市為主創辦高校的政策出臺以后,地方本科高校的學生數量逐年大幅度增加。雖然地方本科高校在推動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但在轉型過程中也出現一些亟待解決問題。很多高校存在專業結構動態調整跟不上社會經濟的發展;課程體系、實驗設備及實訓基地條件不完善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如果地方本科高校想通過轉型謀求發展,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經濟、企業發展和人才需求相脫節是地方高校轉型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地方本科高校在學生基本理論和專業課知識學習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對學生應用所學專業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不斷探索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積極探索“通識基礎+專業平臺+分方向培養+校企整合平臺”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在現有專業培養方案基礎上,做出調整,細化專業的培養方向,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進一步調整培養方案,制定有利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培養方案。
1.通識基礎+專業平臺
探索大一的學生進行大類培養,主要開設通識教育課和專業基礎課,培養學生素養性知識、英語和計算機知識等工具性知識、人文社科類知識及專業基礎知識。大二的學生分專業培養,主要開設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讓學生系統掌握專業基本知識,對于專業的基本理論有深入了解;對分支學科的基本知識進行掌握。
2.分方向培養
大三的學生,探索進行分方向培養。在現有培養方案基礎上,根據人才需求變化做出調整。秉承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的學科發展思路,推動專業與專業之間共同構建雙學位復合式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形成專業集群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和應用技術能力。
教師轉型是高校轉型的關鍵,教師轉型發展決定了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成敗。加快建設一支適合高水平應用型院校發展定位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已成為地方本科高校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1.摒棄以往高校與企業的嵌入式合作模式,強化“共創思維”,建立校企人力資源共建共享機制,保障學校教師和企業技術專家的雙向流動、兩棲發展。
2.持續優化地方本科高校教師隊伍質量和結構,加大引進優秀博士力度,加快實施青年教師人才培育計劃。利用高校與企業戰略合作的契機,加強溝通與合作。
3.以學科發展方向為導向,逐步形成在學科帶頭人組織下,基本覆蓋各專業學科、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教學科研梯隊。提升學科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以教師為中心,打造“金師”。
4.聘任企業兼職教師,采用掛職鍛煉等形式,與實務界保持密切聯系。積累實務工作經驗,加強教師師資培訓,使教師隊伍基本上達到既有實操經歷,又有高水平的理論,特聘教授成為師資補充的主要來源,解決教學指導實踐能力弱的問題。
轉型過程中,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應該更加注重實踐和實訓教學體系的建設。
1.開發基于技能培養為導向的應用型課程體系
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關鍵是建立專注于實踐技能培養和培訓的專業課程體系。面向地方企業將重點放在專業所對應的產業群、崗位的人才需求和崗位標準的調查研究,構建面向工作崗位需要的人才培養體系是地方本科高校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確定人才培養在專業知識和核心技能培訓需要達到的水平,在此基礎上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向和“知識、能力、素質”協調一致的培養目標。根據本專業培養目標的需求,設立理論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環節,使學生的知識結構體系和能力具有普遍適應性,保持動態協調性。
2.校企協同創建實習實訓基地
實訓基地建設是高校實踐教學的重要內容。校企合作過程中雙方要充分利用各自的資源優勢,尋求能夠讓校企雙方達到雙贏的模式共建實習實訓基地。高校要的主要任務是為校企共建搭建實訓基地,邀請行業技術專家和企業高管來學校講座,開設相應課程,擔任客座教授;雙方開展技術合作項目等多種方式,滿足企業實際需要,提高企業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一步完善學生實習實踐發的保障制度,保證學生在基地的實習時間和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較強的崗位適應力和勝任力。
3.教學模式與方法改革
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課程設計應圍繞課程目標的達成,從基本理論知識、專業技能與企業生產實際相融合的角度,面向企業的真實環境,改革課程的呈現方式,改革教學模式,運用現代信息教學手段和方法,促進基本理論知識、專業技能與企業生產實際的相互融合。
第一,運用現代信息教學手段,推進線上線下課程建設。不斷推動地方高校開展基于慕課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進行虛擬仿真實驗實訓項目建設;利用智慧樹、超星等教學平臺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通過 VBSE 綜合實訓平臺,進行崗位專業技能實訓,模擬企業生產真實環境。
第二,拓展課堂教學維度。綜合運用傳統課堂、翻轉課堂、跨界課堂等教學方式。在學習方式探索高校與企業協同、理論與實踐一體、課上課下融合、線上線下混合,綜合運用多種教學形式,特別注重教學過程與企業的生產過程對接、與實際工作崗位銜接。
課程評價體系是了解學生學習效果、狀態和過程的重要基礎,了解課程教學目標實現狀況的關鍵因素來自于對教學活動的有效評價。應用型課程體系必須從考量課程目標達成的角度改革課程評價,任課教師通過學業評價和課程運行成效評價反映學生對所學課程的專業理論知識、實踐能力的掌握程度和應用情況。
1.多樣化的考核方式
根據高校各種專業課程的性質、特點和教學目標的要求,進一步推進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實踐。通過平時課堂考核、作業完成情況考核、案例分析報告考核、團隊合作項目考核以及最終期末綜合考核相結合的考核方式進行評價,主要著眼于學生日常上課出勤、課堂綜合表現、作業案例分析和報告完成度、團隊項目的配合、綜合學習效果等情況以評估學生的整體分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2.考核內容綜合化、全面化
全面考核學生的日常學習、作業案例分析、團隊項目的完成、報告完成度以及綜合學習效果情況等。例如:課堂學習情況占20%,團隊項目占20%,案例分析和報告完成度占20%,作業完成占10%,綜合學習效果占30%。由教師的單一評價向師生共評、生生互評、自我評價等相結合的全方位評價方式轉變。
3.成績測評全程化
通過建立學生考勤記錄、案例分析報告及作業、課堂內外學生表現登記表、學生成績表等,全方位多樣化記錄和反映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從而全面體現出學生的課程學習水平和成果。
國家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有條件的高校要積極推行導師制,努力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優質和個性化的服務。”[5]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許多地方高校開始探索本科生導師制,導師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在進入大學之前,學生不得不為應試教育花費很大精力。可以說,在進入大學之前,多數學生都沒有精力關注社會生活,很少有社會實踐經驗。而高校的許多學科和專業的學習都需要以一定的社會實踐和社會經驗為基礎。為彌補這種不足,導師從社會現實問題角度出發,幫助學生了解和理解復雜的社會現象,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進入大學以后,學生們的自我意識進一步加強,對于外界事物和現實生活中的現象,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這些想法往往在腦海中轉瞬即逝,零散的、片段的。 尤其是涉及個人的人生規劃和職業規劃設計時,學生往往感到盲目,不知道應當為什么而學習,學習目標不明確,不知道如何學習,學習些什么。對此,導師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多與學生進行人生規劃、職業規劃和畢業就業方向的交流,使學生盡早有一個相對清晰的、系統的人生規劃和職業規劃,使學生們的大學生活和學習有清晰的目標,提高大學四年的利用效率,為將來的就業和生活打下更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培養企業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成為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首要任務。因此。地方高校要轉變辦學思路,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把地方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與高校的實際相結合,爭取轉型更加有效、成功。[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