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正夫,杜華明
(綿陽師范學院,四川綿陽 621000)
幸福生活人人都向往。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要“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1]1。教師是學生幸福的教育生活創造者,享受教育的幸福應該成為教師的職業狀態,這就需要廣大教師在為學生幸福人生導向的同時,開啟追求自身職業幸福之旅,在立德樹人的教育實踐中探尋教育的本原,播種幸福、追求幸福、收獲幸福。
幸福是人生的主題,也是蕓蕓眾生為之困擾、為之奮斗的重要人生目標。伴隨人類思想前行的步伐,關于對幸福的理解與詮釋,面臨著時代風尚和感受主體價值標準的制約,反映著對生活價值的深刻關注和永恒追問。教育本身應該是諦造幸福的事業,教育造就幸福,對幸福的追求是教師職業賦予教師個體的神圣使命。新時代的教育不能放棄自己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而應該超越功利迷霧,增強師生探索真理和追求幸福的能力,讓師生都能更加幸福地生活。從一定意義上說,過一種有尊嚴的幸福教育生活[2],既是基礎教育的理想境界,更是教師的價值追求。教師職業幸福就是指教師立足于鮮活靈動的教育實踐場域,在立德樹人的過程中澄明專業倫理,追尋教育夢想,涵養教育情懷、運用教育智慧,用創造性的勞動獲取教育對象及社會的承認和尊重,感受職業內在尊嚴的持續快樂體驗。從本質上講,教師職業幸福是建構教師職業道德和教育倫理體系的重要基礎,是教師道德智慧最集中的表征,體現為教師遵守一定的職業倫理規范,對職業倫理具有深切的認同。職業幸福要求教師能將職業操守與自己在職業生涯中的生命體驗有機結合起來,將職業倫理作為自己的生命追求去恪守,在職業生涯中感悟道德和智慧,充分享受人生的幸福和快樂,追求道德智慧的滿足[3]。
教育是基于理想與信念的事業,教師職業蘊含德性要求,德性是教師職業倫理建構的內在要求,德性的好與壞總是反映在教師對待教育事業與學生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上,成為教師職業幸福產生的必要條件。“鳶飛于天,魚躍于淵”,弘毅致遠,言必在行。作為道之代表、禮之化身、德之典范的教師自由地去追尋教育夢想、善待自己的夢想、涵養教育情懷,彰顯個體生命特質,不斷豐富的獨特自我,將立德樹人的教育實踐與矢志不渝的教育理想追求相結合,將自身實踐所得到的感悟經驗內化為自身的精神資源,以意義世界創造舒展生命。正如費希特所說:“人的生存目的,就在于道德的日益自我完善,就在于把自己周圍的一切弄得合乎感性,如果從社會方面來看人,人的生存目的還在于把人周圍的一切弄得更合乎道德,從而使人本身日益幸福。”[4]12職業幸福要求教師立足三尺講臺,仰望教育星空,追逐教育理想之光,日日精進,時時反思,正己化人,讓大氣象、大格局常駐胸中,讓教育理想成為引領自己前行的燈塔。
教育是有關愛與責任的事業,教師職業幸福的獲得通過對教育職業的意義認同,崇德守道,領悟職業使命的真諦,調動教師的自我反思、自我評價的系統,重新認識自身職業的價值意義,激發教師師德建設的自主性,增強教書與育人的深刻理解,保持對教育規律的敬畏與尊崇。缺乏對職業價值的認同,教師對職業的認知必然是膚淺的,在教育實踐中必然表現為對教育本真追求的漠視和對鮮活生命的麻木不仁。職業幸福要求教師悅納自己的教師職業身份,能正確認識、理解并認同教育活動的價值,保持對教育的純粹熱愛,堅持符合專業特點的教師底線倫理,超越工具化生存狀態,在靈動的教育生活中體味愛與責任的倫理要求,用大德、大智、大愛涵養人文精神,與真理為伴,與美善為鄰,尋求立德樹人的內在價值意義,培植自我的內在品格,以德性實踐締造教育幸福。正如愛因斯坦所言:“人的最有價值的努力是為我們行為的道德化而奮斗。我們的內心平衡,甚至我們的生存本身都取決于道德。惟有我們的行為道德化,才能賦予生命以美好和尊嚴。”[5]92
教師職業幸福有著基本的價值向度。教師用自身的修養、學識、激情、才華及個性在教書育人的活動中尋找敬業樂教的內在動力,播撒真善美的種子,強化道德自覺和道德自律,反思和重建自己的教師職業意識和職業行為,保持純潔教育動機和對教育事業的敬畏,在教育變革大潮中尋找生活和事業坐標,進行情感和精神的調節,保持教書育人的定力,提升教師的教育熱忱,增強進取理念和成就意識,以愉悅的身心狀態在生動鮮活的教育實踐活動中思考生活的價值,構建教育精神家園,追求高品質、有尊嚴的幸福生活。正如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所指出的那樣:“從業者情不自禁地依附這個整體,與其休戚與共,用行動去報答它。這種對超出個體范圍事物的依附,對個體所屬群體利益的依附,是所有道德活動的源泉。”[6]21
敬畏教育是教師職業幸福獲得的必然要求。教師潛心治教,樂思善學,需要扎實的知識功底、豐富的教學經驗、積極的教育情感、良好的專業能力。教師要充分認識教育的復雜性與艱巨性,全面、客觀、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學生,根據教育對象的差異敏銳地捕捉教育時機,用心體味每個靈動的瞬間,讓每一個教育細節都能迸發出智慧的火花,使教育活動成為自覺主動、富有專業特色和獨特韻味的高層次創造性勞動,以公平公正的“慧眼”來啟迪其心智,發揮其潛能。
教育智慧是教師職業幸福的內在要義。教師不能滿足于長期工作積累起來的“經驗”,而要基于教師實踐體驗和感悟,勤于動腦進行反思,站在知識發展前沿,對自己擁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理性的思考,明確教育的真諦和規律,用心體悟教育情境、經驗和知識的相互關系,以匠心藝術合理安排教育內容,讓教學真正成為蘊含審美價值、洋溢審美情趣,在教育實踐中實現感性與理性、主觀與客觀統一的活動。教師職業幸福需要教師提升職業道德、培養專業素養,形成教育智慧,增強對生命的探索和感悟。教師必須將理性思考融入生活,對學科教學本質有自己深刻的洞見,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縝密的思維習慣、批判求真的意識,既有的對教育觀念、風尚和定律要有自己的獨立判斷和見解,擺脫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來獨立思考教育問題。教師要增強對各種復雜教育問題的深度思考,合理判斷與抉擇,以及靈活機智的應對,在立德樹人的實踐中自由地、有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增添自己的職業勝任感和成就感,感受職業的內在幸福。
教師是反思性的實踐者,作為意識著、思想著的生命,教師總是按照內心完滿的教育夢想審視教育、反思教育、改進教育。教師的職業幸福感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己對教育問題和自身實踐的理性反思和改進能力,能夠根據對知識和教學的理性認識,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總結經驗、捕捉問題、反思實踐,有效地建構專業知能,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技藝,提升教育智慧,使自己的理論和實踐不斷交流反饋、交互作用,從中促進自己專業素質的不斷提升,實現自我認識、自我超越。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地把握變與不變、挑戰與適應、守正與創新的關系,通過自身的舌種筆耕、循循善誘的育人活動,心無旁騖地致力于學問知識的探索和優秀文化的傳承,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的新趨勢、新要求,履行教書育人新使命,“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7]。
教育成效是衡量教師自身職業幸福的重要標尺。知識和能力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本質在于彰顯生命的價值、自由地發揮個人潛質,學會獨立地做價值判斷,學會為自己幸福生活奠定基礎,可以自由地選擇學習方向,為生命的成長確定方向,為自己、他人、社會肩負起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教育的本原在于啟發引導,從知識關懷到生活關懷及精神關懷的靈魂轉向,營造自由生動的教育生態,用理性自由之光溫暖潤澤每位學生的心靈。教育的本質不是居高臨下的呵斥和苦口婆心的說教,教師應該成為點燃學生思維火花的火種,始終保持對學生的關懷意識,把學生作為獨立自主、有人格尊嚴的人,關注知識背后的人性光輝,為學生提供足夠的知性空間。教師應該從高高的講臺上走下來,走到學生中間去,甚至到學生后面去,發揮路標和拐杖的作用,讓學生自己在前面走,當學生走岔路的時候給他指引一下,當學生要摔倒的時候扶他一把,享受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幸福。教師通過艱辛的創造性勞動,以德潤身,以文化人,感受到每個學生細微的變化、享受著與學生相處、看著學生成長的那份幸福快樂,因目標和理想的實現而在心理和精神上感受到成人達己的職業幸福。
自尊是教師職業幸福的內生起點。教師的教育活動不僅是謀生的手段,更是促進外在的工作成就與專業精神品性追求的融合載體和平臺。職業幸福要求教師弘揚高尚的師德精神、堅守教育本真價值尺度,恪守職責和履行義務,形成教師師德的內在自覺,追尋社會外在價值與個體內在生命價值之間的統一,那些連自己的職業都看不起的人就更別指望別人能看得起他們的職業。教師只有保持對自己所從事教育事業的敬畏與自豪,秉承對教育工作精益求精的態度,增強專業自律和自我教育的意識,才可能走進學生心靈。教師必須遵循幸福的普遍原則,使自己對幸福的主觀認識與幸福的客觀本性相符,在實踐中完善自我、叩問自己的職業良心,教師通過自身持重和嚴謹,展現個人的道德品質、才學能力、專業素養、人格魅力,把知識、智慧、愛心獻給教育對象和教育事業,獲得學生、家長以及社會的承認與尊重,讓教師產生由衷的滿足感,感受職業內在的尊嚴與幸福。
尊重教師的勞動成果是教師職業幸福獲得的現實根基。教師的勞動價值與教育價值、知識價值緊密相連。教師不是道德教化的工具和機器,而是有尊嚴、有思想、有訴求的“人”,社會公眾強調教師的社會價值與工具價值,將教師放在“神化”的位置上,讓教師背負沉重的社會責任,使其“高處不勝寒”。崇高的外在評價并不能替代教師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教育的發展不應該也決不能以犧牲教師高品位有尊嚴的生活為代價,當教師的收入與其心理預期有較大差距,不足以體現知識價值對生命的擔當和承載,當十余年的寒窗苦讀換來的只是一種清貧窘迫生活狀態的時候,教師必然會在理想與現實邊緣掙扎徘徊,職業的吸引力必將蕩然無存。各級政府必須積極作為,倡導尊師敬學的社會風尚,將尊師思想深深植根于人們的血脈之中,健全符合教師職業特點的工資分配激勵約束機制,保障教師的獲得感,“努力提高教師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讓廣大教師享有應有的社會聲望,在教書育人崗位上為黨和人民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8],使教師成為最受社會尊重的職業。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各類學校應該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教師的工作實績,用溫情、尊重和理解去造就教師,讓廣大教師組織上有依靠,工作上更體面,生活上更有尊嚴,心無旁騖地潛心教學,用心品味詩意生活的美好。
職業幸福要求教師具有合理的自我認知,不斷提升自身幸福感受能力。幸福雖然與財富有關,但更多與心態相連。幸福是靈魂的事,唯有當一個人認知需要和審美需要得到滿足的時候,才會有滿意度與幸福感。“詩意崇高”的教育生活需要教師具有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識,正確認識自身工作價值,能積極、客觀地認識自己和評價自己,積極思考遇到的一切問題,保持自己身心健康,保持親和力。職業幸福使教師更好地體驗和感悟生命的意義,擁有融入血脈的興趣愛好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關注教師生命的質量,感受生命的勃勃朝氣,更好體驗和感悟生命的意義,加強對絢麗多彩生活的追求,實現教育生活的春色滿園、桃李芬芳。教師是學生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鮮活榜樣,教師的幸福能成為春風化雨的隱性課程感染學生。教師要不斷增強對幸福的感受能力和幸福體驗,把教育看作是幸福的活動,以教育為樂,才會讓學生感受到愛的光華,讓學生在積極向上的情感場域中獲得幸福體驗,成為擁有幸福人生的人。正如亞當·斯密所說:“對自己幸福的關心,要求我們具有謹慎的美德;對別人幸福的關心,要求我們具有正義和仁慈的美德。前一種美德約束我們以免受到傷害;后一種美德敦促我們促進他人的幸福。”[9]34
專業發展是教師職業幸福之源。面對越來越高的社會期待和千差萬別的鮮活生命,沒有一勞永逸的教育理論與教育方式,教師不能停在原地吃老本,而要重塑和提升自己。教師專業發展不僅在于更新知識結構、豐富自我、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種思想和價值觀,主動走出自設的思想牢籠,適應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的要求,對自己要合理定位,科學設置符合自己的最近發展區,錘煉延展自身修為境界。教師要勤于進取、不斷學習,帶著批判、審視的目光檢驗自己積累的經驗,在賡續中華文脈傳統、打開世界視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與時俱進、豐富知識,深厚學養,將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育人水平、促進自身專業成長作為強烈的內在訴求,秉持專業發展意識和能力,學會理解和分享優秀教師的成長經驗,通過理論學習與觀摩實踐,實現教師之間彼此心理悅納、相互支持、思維碰撞。
切實減輕教師負擔是提升職業幸福的重要保證。由于對教育的專業性和學校管理的獨立性缺乏了解與尊重,決策主體混淆學校和教師的職責,各種重形式、重政績、重外宣的缺位、越位、錯位現象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教師負擔。寫材料、做報表、幫投票、創建評比、迎接檢查等非教學性的負擔耗費了教師大量的教育激情,各種形式主義影響下的案牘主義、留痕主義,文山會海、“表哥表嫂”讓老師們疲于應付,很難感受到職業幸福。教育主管部門和各類學校要深入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中小學教師“減負二十條”,幫助教師發現學校變革的個人意義,處理和平衡好量化痕跡管理與教師職業特性的關系,厘清學校的辦學邊界、教育部門的管理邊界、家長應盡的責任邊界,遠離表面光鮮的名利泡沫,不為功利所累,盡可能減少對教師的繁瑣考評和監督,切實為教師創造良好的教學工作條件,減輕教師的工作強度,聚焦教師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主責主業,從事無巨細的規定要求中解放出來,從大量非教學性負擔中解脫出來,不必為雜務雜事煩心,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研究教學,享受靜心育人、靜待花開的幸福。
總之,教師職業幸福倡導對教師要實現從關注知識向關懷生命的轉化,促進教師強化專業自信、樹立專業精神、提升專業智慧、改變思維方式、關懷生命狀態,引導和幫助教師對追求生命情調,激發教師職業幸福的個人內生機制,喚醒教師教育職業幸福感培育的主體意識,通過教師自我定位、自我反思、自我悅納、自我超越,感受職業的內在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