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卓健 陳平 向珞寧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廣東 廣州 510225)
森林康養是指以森林生態環境為基礎,以促進大眾健康為目的,利用森林生態資源、景觀資源、食藥資源和文化資源,并與醫學、養生學有機融合,開展保健養生、康復療養、健康養老的服務活動[1]。茶園作為地方重要的森林植被,在森林康養產業和振興鄉村經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廣東省西巖山崠頂湖森林康養基地依托大埔縣西巖山崠頂湖茶場進行規劃建設,以發展林下生態茶園為目標,充分發掘崠頂湖自然資源,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開發建設集茶文化、茶休閑為一體的觀光、旅游、度假型森林康養勝地。
廣東省西巖山崠頂湖森林康養基地位于大埔縣西巖山麓。位于梅潭川上游,西接本縣平原,東接大東,北接百候,南接饒平縣。地理坐標為E116°47′23″~116°48′12″、N24°10′1″~24°11′30″,總面積312.33hm2,距大埔縣城20km。基地海拔821~1213m,大部分位于1000m以上。西巖山主峰海拔1256m。山上有很多奇石,形狀各異,栩栩如生,綠色的茶田與群山相連,層次分明,延綿數十公里,讓人流連忘返。
廣東省大埔縣作為國際自然醫學會認定的第8個“世界長壽鄉”,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借助“福澤大埔·壽度千秋”的“世界長壽鄉”品牌,結合自身區域優勢,廣東省西巖山崠頂湖森林康養基地進一步推動休閑林業與鄉村茶文化旅游互動發展,將地理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致力打造獨具品牌特色的全國森林康養試點基地。
廣東省西巖山崠頂湖森林康養基地地處西巖山麓,茶園層層疊疊,四周山峰環繞,綠色延綿起伏,具備森林、茶園、溪谷、水庫等多種類型生態系統,景觀多樣性極其豐富。森林覆蓋率高達94%,空氣負離子含量平均值為 1517 個·cm-3,達到空氣清新級別;PM10及 PM2.5含量較低,空氣質量達到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其它需要特殊保護的區域所采用的一級標準,空氣環境質量極佳。土壤富含稀缺性硒元素,土壤及茶葉硒含量分別達到 1.9mg·kg-1、 0.45mg·kg-1,達到富硒標準,有益人體健康。山間泉水資源豐富,可引入弱堿性的泉水作為生活飲用水,甘甜清爽。
廣東省西巖山崠頂湖森林康養基地距離大埔縣城約27km,距離梅州市區約58km,距離梅縣機場約60km,距離揭陽、潮州、龍巖、漳州等周邊城市車程均在1~2h,距離大珠江三角洲車程在5h左右。國道G235穿越縣內,S12 梅龍高速公路及省道 S333 線貫通縣域東西,省道 S221 線及省道 S222線縱穿縣域南北,省道 S227 連接楓朗鎮與高陂鎮,同時縣內建設多條通往基地的三級旅游公路,各級公路有效連通,對外交通體系完善,客貨運輸快捷。
廣東省西巖山崠頂湖森林康養基地依托大埔縣西巖山崠頂湖茶場進行規劃建設,崠頂湖茶場于2010年開工建設,于2018年1月6日對外試營業,累計投資5億多元。茶場內建有集飲食、住宿為一體的休閑中心,包括 73 間客房,并可容納500 人同時就餐,滿足游客食宿需求。茶場內各茶山、景點、休閑地點之間以寬 4.5m的景區道路與景區文化長廊連接,全長約 8.7km,實現全區域覆蓋。地勢平緩的山間開辟有徒步旅游步道及露營區,供游客近距離感受自然之美。停車場、公共衛生間、觀景平臺、路燈、標識牌、景觀小品、職工之家等基礎設施均已完工,配套設施齊全,可滿足游客游覽需求。
3.1.1 自然康養資源
廣東省西巖山崠頂湖森林康養基地擁有獨特的康養資源、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組合合理,特色明顯。康養基地地形復雜、泉水豐富、森林微氣候獨特、生物資源豐富,四季景觀各異,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景觀資源。空氣中含有的負氧離子濃度高,環境舒適,風景宜人[3]。這是健身、養生和徒步旅行的最佳場所。
3.1.2 人文康養資源
基地所在地梅州市大埔縣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田”山地縣。山川秀美,素有“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之稱,大自然為大埔縣里的動植物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條件[4]。結合先民的勤勞和發展,大埔縣擁有獨特的農業文化資源,如優秀的本土品種水稻、柚子、花生、茶葉和黃花菜;以蔡錫仁鎮為代表的水利農業工程;以花萼樓、千畝臺等客家特色建筑為代表的民族文化景觀;以大埔蜜柚為代表的數千年傳承的優質農產品;以全國聞名的西巖古茶為代表的茶樹栽培技術和茶葉炒制技術等。
3.2.1 發展思路
基地以“禪韻茶谷,茶旅美鄉”為發展目標,實現茶旅結合,依托基地豐富的森林康養資源,以健康養生為核心理念,以禪韻茶谷為文化內涵,實現茶種植與茶產業的一、三產業聯動,打造集養生度假、文化體驗、休閑旅游為一體的頂級生態養生目的地[5]。
3.2.2 森林康養旅游產品
在分析基地的自然環境與人文資源優勢、場地功能和市場需求的基礎上,結合基地原有的茶產業以及基礎設施,將西巖山崠頂湖森林康養基地的森林健康旅游產品分為以下2類。
3.2.2.1 茶旅結合
高度融合茶產業、茶旅游、茶休閑,打造生態茶園,開發休閑度假、體驗互動、認領種植的生態旅游茶園。以特色產業為主導,精細加工,深度挖掘。不追求茶莊的面積、規模,注重精細管理,融入創意,提升品質,嚴格控制化肥、農藥、除草劑的使用,保證產品安全營養;重視口碑和媒體營銷,運用科技整合咨詢,加強網絡營銷;設立種植區、采摘區、游戲區;定期舉辦茶俗、民俗教育活動和趣味競賽,使教育與深度體驗相結合;打造親子水上樂園、浪漫小屋、生態博物館等。
3.2.2.2 運動健康游
充分利用豐富森林植被清澈的山間礦泉水分解出高含量負氧離子,建設森林健康步道。打造“運動崠頂湖” 、“休閑崠頂湖” 、“養生崠頂湖” 、“品茗崠頂湖” 、“特色運動主題” 。提供場地進行騎車、觀鳥、滑索、太極、徒步、露營等運動,將相關理念對接崠頂湖旅游,通過西巖山和崠頂湖的高等級旅游資源吸引人氣、商氣,助力茶旅小鎮體驗游。
圍繞梅州的山水資源,結合茶旅文化,打造集養身—養心—養神于一體的養生體系,形成飲食養生、居住養生、文化養生、生態養生、運動養生等版塊[6]。對森林康養基地按“一核兩軸四區”的空間布局進行詳細的空間功能劃分。結合目前森林康養的發展趨勢及熱點,規劃具有吸引力、實操性及收益能力強的康養產品。布局架構如下。
“一核”是指巖茶文化體驗中心。 “兩軸”是指山水文化加森林康養。 “四區”是指森林康養度假區、森林生態保健區、巖茶文化體驗區、山水運動娛樂區。
通過規劃建立展示世界各類茶文化的博覽體驗區,搭建茶類的茶產品展示交易平臺,將基地打造成為茶文化博覽體驗中心、茶產品交易中心和茶旅游養生度假中心,以茶促旅、以旅興茶。
3.4.1 西巖山茶文化體驗區
“萬里茶道”的起點位于森林康養基地核心位置,包含客家文化康養中心核心服務區。以大埔縣特色客家文化為依托,打造民族文化特色的康養體驗。本區域分為長壽文化康養中心、濱湖康養組團、百茶藥膳養生組團、采茶運動組團4個子區。
3.4.2 森林康養度假區
森林康養項目主要從“客家特色養生體驗”、“森林療養健身”、“森林療養度假”、“森林生態保健”等多方位因地制宜考慮森林康養項目[7]。利用茶場天然的森林環境與自然水庫,基地后期將建設茶道養生館、修身養性的木屋別墅,依序開發富硒康養區、森林療養區、山間休閑區、密林拓展區,同時也會開發茶園特色的多元文創產品,提升基地形象與游客流量,主要為康養住宿組團。
3.4.3 山水運動娛樂區
森林體驗是對森林及其環境的感知、知識和活動的總稱[7]。有針對性的叢林體驗的設計和引導,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自然與生存以及人類發展之間的關聯,激發人們的創造力,自覺培養尊重和保護自然的生態情感,主要分為康復植物體驗組團和生態露營組團。
3.4.4 森林生態保健區
根據基地地形及立地效果,通過景點及康養步道系統建設,開展騎車、觀鳥、太極、徒步、露營等運動,參觀原始森林的季節性景觀,聆聽森林中叮咚的山澗聲和悅耳的風聲,瀏覽青山與茶田連綿相交,穿越叢林等森林旅游活動,滿足不同群體享受環境的需求[8]。
一直以來,人們對于自然的向往、對森林的旅游探索從未改變,游于山水、樂于森林的人們也一直深信著森林對人體健康產生裨益,但是,如何更好地開發具有本土特色的森林資源進行康養產業仍在探索。近年來,森林療養及相關產業發展迅速,人們開始越來越傾向把優質的森林資源用于健康旅行開發。茶產業屬于森林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茶產業與森林康養產業契合度較高,茶旅結合,開發前景大。因此,結合西巖山崠頂湖森林康養基地的現狀,參考國內外優秀的建設案例,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森林資源和人文資源,初步形成西巖山崠頂湖森林康養基地總體規劃,對具有本土特色的場地進行專項規劃,初步得出以下結論。
西巖山崠頂湖森林康養基地位于被譽為“客家香格里拉”的廣東省梅州市的大埔縣。有國道、省道和高速鐵路通過,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基地位于西巖山,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氣溫變化較小,寒暑期短,熱量充足,雨量充沛,整體環境舒適度高,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基地不僅擁有品種多樣的茶樹,還擁有豐富的保健植物、芳香植物、藥用植物等植物資源,基地風景秀麗,季節性植物景觀豐富。基地南邊為水庫,基地內地表水系水量大,水質非常優秀。山澗飛流,山塘水庫,水系豐富,空氣負離子含量較高,除自然景觀外,基地外還擁有古廟、古村落、古亭、古寺、古道等豐富的人文景觀資源。
立足基地的特色產業,從茶旅結合和運動健康游2大方面進行研究分析,借鑒參考國內外優秀案例,規劃西巖山崠頂湖森林康養基地,主要包括康養基地的規劃原則、規劃定位與理念以及詳細的規劃內容。規劃劃分為4個子區域,西巖山茶文化體驗區、森林康養度假區、山水運動娛樂區、森林生態保健區。
根據總體規劃的特點和發展特點進行專項規劃。專項規劃包括森林療養路徑和旅游線路的組織、森林健康活動的特點,森林理療菜單和森林植被規劃。森林理療課程根據不同的項目進行設計,保健和理療活動根據國內外森林理療基地的內容進行規劃[9]。同時,進行植被規劃,改造提升植被景觀。
建立森林產品、茶產品高效培育示范基地,提升森林產值,提升地方加工能力和鄉土產品銷售,帶動周邊鄉村林產品采收旅游、民宿和餐飲等產業發展,為周邊農民提供就業機會,拉動鄉村經濟發展[10]。發展具有鄉土特色、行業特色的森林康養,不僅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有效途徑,也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舉措[11],更是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戰略選擇,對于提升全民的健康水平、促進健康養老、推進供給側改革、實現鄉村振興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