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李勛 宋思夢 彭彬 周揚
(四川民族學院橫斷山區生態修復與特色產業培育研究中心,四川 康定 626001)
植物生產學在農業科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研究內容涉及蔬菜、果樹以及中草藥等的生長發育,產品和產量等形成規律以及不同環境條件和植物產品、產量和品質之間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創建高產、優質、高效的栽培理論和技術體系的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的綜合應用學科[1-3]。植物生產學的教學能培育學生較強的獨立思維能力、科學思維素養,掌握基本的實際操作技能,這對培育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滿足農業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橫斷山區屬于青藏高原東南部,在四川省內主要分布于甘孜州藏區,其不僅被認為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區,也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水量補給區,因此是公認的“中華水塔”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4]。高山海拔多在4000~5000m。四川民族學院地處甘孜藏族自治州,地處川西,位于橫斷山區北部,該地區幅員廣袤,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多樣。目前,我國亟需具有專業技術的園藝產業方面的人才,處于橫斷山區青藏高原特殊的高寒氣候的甘孜州藏區尤為明顯。因此,培養針對橫斷山區青藏高原特殊高寒氣候下,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植物產品和品質形成規律以及其與不同環境條件之間關系研究的專業技術復合型人才是甘孜州藏區發展的需要。為此,四川民族學院農學院在“植物生產學”的基礎上,開設了專業教育拓展課程“高原特色植物生產”,該門課程的開設不僅為學生提供一個認識和了解高原園藝植物的窗口,也是推動橫斷山區高原農業生產發展發揮巨大作用的一門科學。本文擬通過從教學現狀著手,分析其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優化改善措施,希望能為該課程在今后的發展和建設方面提供思路,能更有效地培養出服務于橫斷山區高原藏區的新型農林人才。
“高原特色植物生產”是四川民族學院農學院園藝專業新開設的主修特色課程之一,該課程是在園藝植物栽培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有針對性地研究橫斷山區青藏高原特殊的高寒氣候植物的生長發育、產品和品質形成規律以及其與不同環境條件之間的關系,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地域性以及學科交叉性[5]。在四川民族學院園藝專業中,“高原特色植物生產”是大二下學期學生必修專業課程,共進行9周,每周學時2課時,通過學習完成考查合格后可取得1學分。大二學生在修讀“高原特色植物生產”時課時分配上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高原特色植物生產”課程理論教學主要包括高原特殊氣候條件以及常規經濟作物生長發育規律知識2個部分。實踐部分主要包括經濟特色作物的生產加工。課程內容涉及面廣但課時數有限,不能很好地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橫斷山區高寒草原為眾多植物的生長發育提供了有利條件,具有地形地貌和植被類型多樣復雜以及豐富的植物資源,并且表現為明顯的區域性差異。高原植物資源是甘孜藏族自治州乃至橫斷山脈地區的生態寶庫。高原特色植物生產是高原特色農業生產的核心內容。高原特色農業是在特殊的橫斷山區高原氣候條件下形成的獨具川西高原特色、適宜高原地區氣候條件的涉農產業。甘孜藏族自治州獨特的氣候條件以及豐富多樣的野生特色植物資源,為開展高原特色植物生產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材料。四川民族學院農學發展應充分利用高原特色植物資源,發揮區域辦學優勢,將“高原特色植物生產”這門農學專業課發展成一門學校獨有的、特色鮮明的農學植物專業課程。不僅能豐富農學門類課程教學課科學研究內容,還能為川西北生態脆弱的農牧交錯區培養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
目前,“高原特色植物生產”師生所選的教材基本為胡立勇和丁艷鋒2018年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作物栽培學》;或者胡立勇和丁艷鋒2007年主編,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的《園藝植物栽培學》等相關教材。教師與學生無論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以及課外教輔資料,都缺乏橫斷山區青藏高原特殊生態環境及甘孜藏區獨有植物資源的相關內容,在教材的甄選和使用方面沒有典型性和針對性,很大程度上不能突出該地區“高原特色植物生產”教學實踐的典型性與獨特性。教學內容也基本是作物栽培學或園藝植物栽培學的章節,忽略了對高原特色園藝植物及環境因子的內容選擇性教學或補充。盡管教育體制進行了改革,但由于學校農學專業起步較晚,辦學基礎較弱,與國內乃至省內其它具有長期辦學歷史和充足農學專業教學經驗,尤其是有深厚的植物生產類研究基礎的農業院校的教學科研水平還有一定差距。雖然有學者對植物生產專業課程的改革指出新的思路與具體措施,如,針對教學和實驗2個方面提出了新體系,并對原有的教學內容進行了完善和更新,同時對開課時間與授課方式也進行了調整;通過教學和實驗的改革更新,不僅提高了學生綜合設計創新的能力,還增強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但這些方法適合常規植物栽培、生產類課程,與學校處于橫斷山區青藏高原特殊生態環境氣候條件實際有所差異。
四川民族學院位于甘孜藏區,分布于橫斷山區北部,隸屬于青藏高原,該區域由南到北跨越6個緯度,因地形特殊而形成有顯著地域性且復雜多樣的高原山地型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最低可達0.6℃,最高為16.3℃,平均氣溫相差17℃左右。南部河谷與北部高原的海拔高相差約3000m,海拔在5000m以上的山地面積達78.4%,位于海螺溝的貢嘎山為四川最高峰,其最高點海拔為7556m。地形為盆地與高原之間過渡地帶,包含了山原、丘狀高原以及高山峽谷,復雜多樣的地形地勢使得該區域擁有豐富的氣候水文、動植物資源與土壤類型。因此,甘孜州被認為是世界矚目的生物資源寶庫,尤其是野生植物資源多樣性居全省前列,與此同時,甘孜州地廣人稀以及工業化發展少等,造就了甘孜州農業生產區環境無污染無破壞的綠水青山無公害綠色生產條件[6];特殊的高原氣候具有良好的光照,再加上晝夜溫差大有益于植物養分積累,造就了區別于其它地區的自然資源。但因地理環境條件和經費的限制,授課和實踐教學均未涉及到高原特色園藝植物及環境因子等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容易與生產實踐脫節。同時沒有專業的實踐渠道和實訓條件不完善等,導致學生對高原特色園藝植物等的實踐能力普遍不高。
“高原特色植物生產”是在園藝作物栽培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有針對性地研究橫斷山區青藏高原特殊的高寒氣候植物生長發育、產品和品質形成規律及其與不同環境條件之間的關系,課程內容涉及植物學、植物生理學、果樹學、園藝植物栽培學等內容,課程所涉及的內容面廣,在進行授課時對知識點的把握要求較高。同時學校“高原特色植物生產”只進行9周,每周學時僅2課時,有限的授課學時使得教師在向學生傳達知識點時效率不高。教學時間、教學設備和實驗材料等條件限制使得學生做實驗時一般缺乏思考,滿足不了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要求。
甘孜州地廣人稀、工業化發展少,特殊的高原氣候具有良好的光照,晝夜溫差大有益于植物養分積累,造就了甘孜州農業生產區環境無污染無破壞,區別于其它地區的自然資源,如野生植物資源多樣性居全省前列。在選用師生教材時,要對現有教材內容進行優化,應兼顧橫斷山區青藏高原特殊氣候條件下特有植被類型以及種植作物在分布上的區域性特點,根據不同地帶區域特性選擇和調整教學或輔助教學的素材,同時結合該專業學生的基礎安排教學重點和難點,可以將其主要分為植物生產理論基礎知識的學習、實踐教學基本技能的學習以及高原地區獨有的植物資源學習3部分,層層遞進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如,可以參照四川民族學院園藝專業的人才培養計劃,從橫斷山區青藏高原藏區的實際發展需求角度出發,融入高原藏區民族特色植物學的相關內容,平時還可向同學們推薦《青藏高原地區植物資源利用與生物技術》、《青藏高原維管植物及其生態地理分布》等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的課外讀物,鼓勵學生們閱讀涉及高原藏民地區相關的植物生物技術等圖書來拓展知識。有針對性地對部分高原特色植物方面的知識做專題講解,新疆高校的植物生產類專業就是通過結合新疆當地的植被資源特點進行植物分類的模式進行教學,主要以新疆當地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植物類群及主要特色作物,通過重點學習其生長發育規律、分布特點以及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學習其在生態環境方面的應用價值,從而更有利于學生深入認識新疆當地主要特色植物類群及其在農業生產和生態方面的重要價值[7]。
傳統實踐教學基本在校內教學基地進行,而與之相比校外實踐基地具有訓練環境更加真實和滿足學生能進行直觀觀察需求的特點,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鍛煉更為有效。學校可與當地政府以及校外與專業相關的實踐基地加強合作,爭取為學生增加更多實踐鍛煉的機會,以此來開闊學生的視野,全面優化“高原特色植物生產”實踐課程,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本科院校還需要優化整合教育資源,以人才培養為目標,立足于技能培訓,加強與當地相關企業的合作,通過學校和企業共同建設實訓基地以及共同管理的方式,由企業提供設備、學校提供師資和場地等,實現資源共享,互惠互利,最終達到提高人才培養的效果。甘孜州高原地區地廣人稀,人類干擾與環境污染程度較輕,且具有光照條件好、熱量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等優勢特點,使得甘孜州高原地區在植物資源方面具有鮮明的特有資源,如獨具特色的仙桃、海棠、沙棘、野葡萄、糖心蘋果等享譽全國的地方名優產品,名貴中藥材雪蓮花、川貝、蟲草、紅景天以及珍貴食用菌松茸、雞油菌、獐子菌等[8]。這些都是學校的優勢與教學資源,在教學實踐中應充分利用橫斷山區得天獨厚的實踐資源與條件,把理論教學與當地特有植物的管理結合,開展專業技能拓展實踐活動,利用甘孜州本地人工或天然野生果樹苗圃地安排教學實習。
“高原特色植物生產”是一門綜合園藝作物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術的課程,覆蓋面較廣且內容豐富,因此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實用、新穎和有趣為主題優化精煉教學內容。在有限的授課時間內,講授的課程內容要重點突出青藏高原特色植物,結合學校處于橫斷山區青藏高原地區作物的種植特點,突出展現當地熱值豐富晝夜溫差大等地域特色,可選取俄色茶等特色經濟作物,櫻桃等果樹,羊肚菌、松茸等珍貴菌類植物等為主要品種,通過課堂教學講解其栽培技術,再利用實習課程或實訓等進一步加強學習,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更加有效地讓學生理解和掌握“高原特色植物生產”的重點和難點。而甘孜州內豐富多樣的野生植物資源都是“高原特色植物生產”實踐教學的天然的教學基地和實習場所,該課程的教師應充分利用好高原藏區的農業優勢,在學生的互動實踐課堂教學過程中增加趣味性和沖擊性[8]。根據甘孜藏區特色植物資源開發和課程發展的需要,在課程實習教學中,可以參照和學習國內外開設植物生產課程的農業高校的先進做法,做到課程內容少但精確全面。通過按照基礎型和提高型進行實驗的劃分,根據高原特有植物生產的特殊性來分類設計實驗,層層遞進展開實驗教學。引進國內外先進的教學實驗設備,加大對教學基礎設施以及實踐基地的建設力度。如,根據教學實踐需求建立一定數量符合實訓標準的溫室大棚、適宜高原植物育種的生產基地,滿足實踐教學的需求,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在學生完成基礎性和綜合性實驗等研究性實驗的基礎上,讓學生結合其它學科的相關知識,獨立思考設計實驗項目和方案,自主開展科學研究以及撰寫研究論文。采用研究性實驗項目創設的方式可初步訓練和培育學生的科研能力[9]。還可以根據目前的高原植物生產相關研究,引導和組織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點和特長形成不同的研究小組,通過小組查閱文獻資料、小組內討論、教師指導等形式確定每個小組研究內容并制定相應的實驗方案,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鼓勵積極申報創新創業項目,在不斷增強學生創新意識的同時,提升學生在實驗或項目中的實踐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學生在參與科研的同時,結合和運用課堂理論知識,使學生不斷熟練平時所學的各種基本知識,增強其運用科學思維和科學理念解決實際生產或生活中各種問題的能力,提高實際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實現科研育人。
橫斷山區獨有且豐富的植物資源使甘孜藏區高校的“高原特色植物生產”課程的開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橫斷山區甘孜藏族自治州高校植物生產課程教學必須根據橫斷山區甘孜藏區植物資源種類以及分布特征,完善和形成一套具有橫斷山區地域特色的民族高校類植物生產教學體系。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融合高原特色植物生產的課堂理論教學與田間實踐教學內容,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參與度、提升專業課程教學質量以及為橫斷山區甘孜藏區域培育高水平應用型人才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