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德恒
(會澤縣迤車鎮農業技術推廣站,云南會澤 654204)
豆類、蔥蒜類、瓜類、茄果類蔬菜均為常見的冬早蔬菜,如辣椒、黃瓜、洋蔥、番茄等。冬早蔬菜8-9月育苗,露地栽培,同年11月下旬至翌年2月采收。其生長期氣候條件特殊,因此病蟲害基數較大,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措施是促進當地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種植效益的重要保障。
冬早蔬菜病害種類繁多,從為害程度來看,番茄晚疫病造成的損害最為嚴重,其次是辣椒疫病、黃瓜霜霉病、洋蔥紫斑病、菜豆銹病。在冬早蔬菜栽培過程中,小菜蛾、甜菜夜蛾等蝶蛾類害蟲以及潛蠅類害蟲最為常見,防治不當也會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
1.1 斑點病類病害冬早蔬菜栽培過程中,斑點病類病害主要有茄褐紋病、洋蔥紫斑病、黃瓜炭疽病、番茄斑枯病以及番茄早疫病等,其中洋蔥紫斑病、番茄早疫病危害較重,可對冬早蔬菜產量造成嚴重損害。洋蔥紫斑病可導致外葉大量枯死,多發生在10月中旬;番茄早疫病死株率10%~40%,在9-10月發病率較高[1]。
1.2 疫病類病害冬早蔬菜栽培過程中,疫病類病害有黃瓜疫病、辣椒疫病、番茄晚疫病等。辣椒疫病發生后,果實、莖稈以及葉片上有綠色病斑,多發生在10月中旬,濕度大時,還會出現白霉。番茄晚疫病多發生在開花坐果期,其流行與濕度、溫度密切相關,若結果期發生番茄晚疫病,將導致番茄嚴重減產。
1.3 霜霉病類病害冬早蔬菜栽培過程中,霜霉病類病害有洋蔥霜霉病、黃瓜霜霉病。8-10月為洋蔥霜霉病高發期,洋蔥小鱗莖栽培方式是霜霉病發生的重要因素。黃瓜霜霉病具有危害嚴重、發生面廣等特點,常年損失可達20%~30%,在黃瓜生長的各個階段均可發生。
1.4 細菌類病害冬早蔬菜栽培過程中,細菌類病害有辣椒瘡痂病、菜豆細菌性疫病、番茄青枯病、黃瓜細菌性斑點病等。11月中旬為此類病害高發期,在陰雨連綿、低溫多濕的氣候下發生率較高,菜豆、辣椒、黃瓜上的細菌性斑點病危害較重,甜椒類品種也會發生青枯病或瘡痂病[2]。
1.5 小菜蛾小菜蛾別名小青蟲、吊絲蟲,成蟲為體長約6 mm的灰褐色小蛾。該蟲害主要為害十字花科蔬菜,在此類植物缺少時,為害西洋菜、番茄、洋蔥、馬鈴薯等。小菜蛾幼蟲潛入葉肉取食,取食的葉肉表面呈透明白斑,嚴重的葉片呈網狀。3-4月、9-11月均為小菜蛾發生高峰期。
1.6 黃曲條跳甲黃曲條跳甲別名土跳蚤、菜虱子等,以十字花科蔬菜為寄主,也為害豆類、瓜類、茄果類蔬菜。成蟲體長約2 mm,黑色有光澤,呈橢圓形,鞘翅上各有一條黃色曲條斑。5-6月、9-10月為害最嚴重,以蔬菜葉肉為食,蔬菜受害后表面出現許多黑褐色斑,甚至整個變黑腐爛。
1.7 美洲斑潛蠅美洲斑潛蠅寄主涉及茄果類、瓜類、豆類等17科100多種植物,十字花科蔬菜受害一般較輕,受害最為嚴重的是菜豆、豇豆等豆類蔬菜,其次是番茄、黃瓜、絲瓜等。斑潛蠅幼蟲蛀食蔬菜葉肉組織,不僅會造成傷斑,還會導致植株生長發育緩慢,成蟲還能傳播多種病毒[3]。
2.1 選用抗病蟲品種,加強植物檢疫工作培育無病壯苗,選用抗病品種是最為經濟有效的冬早蔬菜病蟲害防治方法。例如抗炭疽病的甜椒有甜雜2號、中椒2號等;抗番茄病毒病和晚疫病的品種有中蔬4號、佳粉10號、中雜4號;抗黃瓜霜霉病的品種有碧春、津春4號、津雜1號等。此外,管理粗放、施有機肥少、地力差的田塊種植的冬早蔬菜發生病蟲害的可能性更高,且病害程度嚴重。在合理選擇抗病蟲害良種的同時,還應注重蔬菜種植的土壤環境,加強田間管理,增強冬早蔬菜的抗病蟲害能力。引種是引發冬早蔬菜病蟲害的重要因素。因此,應對引進的苗木、種子進行嚴格檢查,防止番茄潰瘍病、瓜類黑星病等危險病害傳播[4];應將引進的各類蔬菜種子采用酸處理或磷酸三鈉浸泡,進行嚴格消毒,預防細菌性病害和病毒性病害;對引進的苗木要進行熏蒸或噴灑藥劑,減少害蟲傳播。
2.2 改進施肥、灌水技術根據冬早蔬菜生長發育特點,改進施肥方法,將“前期保苗、中期保果、后期防衰”作為冬早蔬菜種植防病豐產的要求。冬季晝夜溫差大,濕度過大易導致霜霉病菌入侵,加劇霉霜病、疫病類對蔬菜的危害。因此,應盡可能減輕夜間濕度,選擇早灌晚排、速灌速撤的灌水方式,提高植株抗性,阻礙病菌入侵,減輕各類病蟲害造成的損失。此外,冬早蔬菜移栽一般在雨季末期空氣濕度大時,此時也正是辣椒、番茄病蟲害高發期,易引發疫病流行,黃瓜霜霉病、菜豆銹病等的發生也與蔬菜早播密切相關。經實踐證實,菜豆、辣椒、黃瓜以及番茄分別將9月中下旬、8月上旬、9月中下旬以及8月下旬至9月上旬作為播期,可起到降低病蟲害發生風險的目的[5]。
2.3 抓住重點環節防治冬早蔬菜病蟲害具有蔓延速度快、發生早等特點,因此應將預防作為病蟲害防治的重點,一旦發現病蟲、病株,必須及時施藥、處理。例如,黃瓜霜霉病從發病到大范圍蔓延時間不超過7 d,若錯過防治時機,不能及時控制病害,會導致黃瓜嚴重減產,進而影響農戶的經濟效益。因此,要抓住冬早蔬菜病蟲害防治的有效時機和重點環節,盡可能減少蔬菜病害的蟲口基數和浸染源,在噴灑防治藥物時,必須做到噴灑均勻。對于已經出現病蟲害的蔬菜殘株,應采取深埋或燒毀等集中處理方式,避免與其他植株接觸,防止病蟲害傳播、蔓延。此外,針對小菜蛾、黃曲條跳甲等常見害蟲,在及時清除菜地殘株落葉、播前深耕曬土等基礎上,還應保證合理間種、套種,錯開病蟲害發生期,利用細菌殺蟲劑殺滅幼蟲,使用特制黏性黃板誘殺成蟲[6]。
2.4 運用綜合防治方法防治病蟲害在冬早蔬菜病蟲害防治中,應合理運用物理防治和生態防治方法,深耕土地,及時清除田間殘株、雜草,注意合理種植。可用黑光燈引誘煙青蟲、小菜蛾;用銀灰膜防病毒病、蚜蟲;覆蓋多功能農用膜抑制灰霉病菌孢子形成。同時,由于冬早蔬菜種植密度較大,害蟲和病菌大多在葉背面等隱蔽處繁殖、浸染,若藥液噴灑不到位,很難起到防病防蟲的作用。熏蒸劑、粉塵機、煙霧劑等能夠有效彌補普通藥劑滲透作用不強、噴灑不到位等弊端。此外,蔬菜病蟲害種類較多,以斑潛蠅防治為例,斑潛蠅蛹主要存在于地表土,幼蟲鉆蛀葉肉,成蟲則在植株間飛翔,若單一采用葉面噴霧處理,很難達到防治斑潛蠅的目的。為更好地防治多種蟲態的害蟲,必須綜合運用撒毒土、藥劑噴霧、熏蒸成蟲等多項措施,有效控制害蟲為害。
冬早蔬菜種植發展前景廣闊,但受病蟲害影響,種植效益仍未能達到理想水平,一旦發生嚴重病蟲害,還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冬早蔬菜病蟲害防治對農業從業者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充分掌握病蟲害防治方法、具備較高的科學蔬菜栽培技術水平,才能有效預防冬早蔬菜病蟲害帶來的經濟損失,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