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玉婕 許于生
(贛州農業學校,江西贛州 341000)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勞動力資源缺乏,對未來的農業產業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如何在現代農業產業發展中培養一批有理論、懂技術、會操作的蔬菜產業技能人才,發揮農業中職學校職業教育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探索。
1.1 中職學校辦學方向要求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一直是各中職學校辦學的方向。《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提出,中職學校應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為廣大農村培養以新型職業農民為主體的農村實用人才。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2017國辦發〔2017〕95號)中明確指出,要推動學科專業建設與產業轉型升級相適應,建立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學科專業體系,如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等產業急需緊缺學科專業;開展生產性實習實訓;健全學生到企業實習實訓制度;推進產教協同育人;堅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制度,推進職業學校和企業聯盟、與行業聯合、同園區聯結。
1.2 滿足地方現代農業蔬菜產業發展戰略對人才的需求2020年,贛州市(設施大棚)蔬菜種植面積近2萬hm2,從事蔬菜生產企業百家以上,遍布全市適宜蔬菜種植的鄉村。對全市蔬菜企業技術員隊伍進行調查發現,當地普遍存在以下3方面的問題。一是基層企業蔬菜農技員配置總量不足。農業企業蔬菜專業農技員與技術能手人員嚴重不足,缺口較大。二是企業現有種菜能手專業技能水平低,專業文化程度偏低。現有蔬菜生產企業從業員工只有傳統露地生產經驗,與現代農業生產中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規范化要求存在較大差距。三是從業者多是老年人,且女性較多,40歲以下占少數,40歲以上占多數[1]。
2.1 充分發揮國家政策優勢,進行專業化培養國家中職招生政策連續數年都鼓勵農業中職學校擴大職業教育受益面,《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20年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職成廳〔2020〕1號)也鼓勵農業中職學校積極將新型職業農民、返鄉農民工等納入年度招生范圍,實行全日制教育與非全日制教育并舉方式,引導他們接受中等職業教育。針對現有在鄉村從事蔬菜產業的農民,可通過學歷教育、繼續教育等方式來提升他們的整體專業素質,讓鄉村農技員與技術能手積極活躍在產業一線,促進“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發展。
2.2 依靠校企合作、校村聯合優勢,培養一批鄉土高素質蔬菜產業人才隊伍職業學校的主要培養目標是為企業培養從事一線生產的高素質技能性人才。校企合作是指學校與企業利用各自的優勢,通過合作,以培養企業所需應用型技能人才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在職業教育成功案例介紹中,通過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利用職業學校和企業的資源優勢,將學生的理論學習與企業生產一線的實際操作緊密結合起來,對當前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當前,“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之路”已成為各方職業教育學校的共識。校村聯合主要是在“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產業發展中,利用鄉村基層組織引導、組織、集中現有勞動力資源,對其進行培養,以滿足鄉村本土產業發展需要,把農村勞動力轉變成一批技術人才,促進和穩定當地產業發展,讓技術人才留得住、走得出,帶動當地產業發展[2]。
2.3 因地制宜,對接市場,確立主推培訓技術贛州市屬亞熱帶氣候區,光照充足,熱量豐富,土地有機質含量高,晝夜溫差大,夏季高溫期長,冬季低溫期短,農田土壤以紅壤為主。該市毗鄰廣東省、福建省等經濟發達地區,應瞄準廣州、深圳、廈門、港澳等其他國內高端市場,統籌推進蔬菜產業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贛州市應瞄準粵港澳大灣區和本地市場,把握春提早、秋延后、越冬等高價茬口,蔬菜產業主推茄果類、瓜果類蔬菜,兼顧發展葉類菜,確立“一鄉一品,樹立特色,專攻一技”培養方向,培養職業菜農[3]。
2.4 因人制宜,依照現代產業模式,創新培養方式農業生產具有地域性、季節性和周期性特點。因此,應通過對鄉、村菜農進行座談與問卷調查,分析農民在蔬菜產業發展中的自我需求,結合新型農民培養要求,以“崗位勝任素質模型”為依據,結合大棚蔬菜生產技術工作崗位特點,創新與總結貼近企業實際生產需求的“項目引領、工作任務清單、階段性教學”培訓模式。可以環境調控技術、生產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為主要培訓內容,按季節性生產要點,結合蔬菜不同生育期生產技術分不同教學節點,以“田間教室”為主要方式,采用現場教學、翻轉教學、情景教學方式,促進農民生產技術水平提升[4]。
2.5 校、企、村聯合,促進學校學科專業發展與建設,實現雙贏發展利用現有學校、企業、鄉村優質資源,結合專業教學人才培養要求,采用學生實習實訓與企業員工培訓于一體的教學培養模式,保證實訓場與生產現場完全一致,讓學生在學習中走進企業、走進生產一線,學到真知實技,提高學校人才培養質量。
3.1 提高對鄉鎮蔬菜產業人才隊伍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加快贛州市鄉鎮蔬菜產業農技人員與技術能手隊伍建設,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鄉村振興,促進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和組織保證,是加強贛州市農業基礎建設的一項重大舉措。在校企合作、校村聯合人才培養過程中,本著“專業與產業結合,專業與鄉村振興結合”的宗旨,采取“因地制學”“因人制學”,使農民“學得會、用得上、能致富”“既可就業亦可創業”,發揮產業發展的帶頭人作用,可解決企業用工技術水平低、勞動力不足難題,促進當地大棚蔬菜產業穩定發展[5]。
3.2 學校發展與服務地方經濟相結合,落實中職教育改革要求中職學校教育改革要立足于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區域經濟建設需要,與企業共同攜手打造特色專業,共建實訓基地,共育適應企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職業技能人才,共同服務于地方經濟的發展。在職業教育改革中,農業類中職學校要充分發揮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為廣大農村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為主體的農村實用人才的作用。通過校企合作、校村聯合來培養蔬菜產業技術能手隊伍,發揮了中職學校培養地方蔬菜產業人才隊伍的作用,創新了中職學校參與當地產業人才隊伍建設的培養教育方法及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