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寶峰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氣象局,云南普洱 654800)
農業生產受氣象條件影響嚴重,惡劣天氣容易造成農作物減產,導致農業經濟遭受損失。為此,開展氣象觀測與預報工作,為農業生產提供氣象災害預警,有效降低農作物受害程度。因而,針對氣象觀測與預報服務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的應用策略展開探究分析有著極大的必要性與現實意義。
地面氣象觀測預報工作是指運用儀器設備來觀察、測定氣象變化情況。無論是傳統農業生產,還是現代化農業生產,都對地面氣象觀測工作有著極強的依賴性。適宜的氣象條件能夠提高農作物的產量與質量;復雜且惡劣的氣象條件會降低農作物的產量與質量,嚴重情況下還會導致農作物絕產,給農民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危害農業發展。其中,某些農作物敏感程度較大,對氣候環境的要求較高。想要保證農業健康發展,就必須防止不良的氣象條件對農業生產造成影響。為此,氣象部門需要對觀測工作予以高度重視,引進高質量觀測設備,提升觀測的精準程度,做好氣象災害預警工作,保證現代化農業生產順利進行。
2.1 提供常規天氣預報氣象部門以及工作人員要做好日常天氣預報工作。就目前形勢而言,同氣象災害相比,觀測人員對于日常天氣預報工作的重視程度尚顯不足,并沒有提高重視。然而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日常天氣情況也會對農業生產造成影響。為此,氣象部門在收集當地氣象數據信息期間,應當保證數據的準確性與即時性,精準預報天氣情況,為農業活動的順利進行給予幫助。氣象觀測預報準確,才可以據此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農業生產計劃,從而提升農業生產效率[1]。
2.2 制定農業氣象專題預報首先,氣象站工作人員應當參照氣象觀測過程中獲得的氣象數據信息,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制定出農業天氣專題預報欄目,從而確保政府部門、農業部門以及農民群眾能夠獲得農業天氣信息內容,獲得天氣信息咨詢渠道。
其次,要注重對未來天氣的變化進行分析,探究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帶來的影響,提出科學合理、具有針對性的農業生產指導性建議。在農作物的播種階段、生長發育階段、收獲階段、農作物晾曬階段,氣象部門應當重點進行氣象監測與預報,為提高農作物產量給予有效幫助。
最后,要加強對農業氣象災害的預警、預防力度,注重對氣象災害進行調查評估,為農業防災、減災以及救災工作提供參考依據,為災后補救給予幫助。
2.3 提供氣象災害預報預警第一,氣象部門在開展氣象觀測與預報工作的過程中,要注重收集當地降雨量、氣溫、氣壓、風向與風速等多方面的數據信息,開展氣象災害預報工作。
第二,在農業生產的關鍵時期,實施地面氣象觀測工作,為農民群眾提供準確且及時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信息的內容應當包括干旱、暴雨洪澇、大風、冰雹以及高溫低溫等,還要具備短期、中期以及長期氣象預報信息。
第三,要注重依靠現代化多媒體渠道,例如電視、計算機網絡、手機等平臺,向農民群眾發布預警訊息,保證農民群體能夠及時獲取信息,擁有足夠的時間開展農業防災減災工作,盡可能減少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不利影響。
2.4 定期監測農業氣候條件一方面,氣象觀測部門需要做好農業氣候條件的監測工作,注重依靠現代化監測設備與技術,如衛星遙感技術、農田小氣候監測儀等,來監測多種氣象數據信息,從中獲取與農業有關的氣象信息,為農民與相關部門提供詳細完備的農業氣象資料。在使用小氣候監測儀的過程中,需要對四周環境,如農田的溫濕度、降水情況、太陽輻射、風速、風壓、風向等要素實施監測,掌握天氣的實時變化情況,并合理分析,對農作物的栽培種植進行指導,為農作物提供最佳的生存空間與生存條件。
另一方面,要按照不同農作物在生長發育期間對于氣候條件的不同需求,明確氣象要素對農業活動產生的良性影響與不良影響,制定科學合理的應對策略,從而有效提升農作物產量,確保農作物品質[2]。
2.5 預測農作物生產和產量不同種類的農作物在其生長發育階段都有各自不同的最佳生長氣候條件。一方面,氣象部門需要參照觀測到的氣象要素數據,分析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情況與產量情況,將分析結果提交給上級部門,在相關部門的統籌指揮下,為農民提供有關農業生產活動方面的建議與指導,從而保證農業生產工作得以順利實施。另一方面,現代化農業生產活動與氣象預測工作關系緊密,因而需要參照不同的氣候條件,選擇不同品種植物的最佳種植時期,防止農作物由于氣候條件影響而發生生長問題。與此同時,氣象觀測部門需要參照得到的檢測數據,為農業選種工作提供指導幫助,保證農作物能夠正常生長,提高其存活率,增加其產量。
2.6 為政府部門決策提供參考為了充分發揮氣象觀測與預報工作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幫扶效果,氣象部門應當同相關政府部門展開合作溝通。其一,應當將關鍵數據信息以及數據資料通過整理匯總之后,提交給當地政府相關部門,確保政府能夠即時、準確地掌握該地區的氣候情況,據此制定相關政策與特殊狀況處理方法,強化農業防災、增產效果。其二,要注重通過氣象觀測數據,對農業生產情況、病蟲害的發生概率進行評估判定,為農民群眾提供氣象災害防范依據,學習氣象災害的防范方法,做到對農業生產進行精確化管理與科學化指導。
2.7 加強設備維護與質量控制一方面,氣象觀測設備結構非常精密,必須進行定期維護管理,否則會導致數據存在誤差或是缺失問題。尤其是在雨季或是大雨天氣過后,雨量傳感器容易發生故障,需要對其開展檢查維護工作,及時更換傳感器中的濾膜部件。另一方面,要對計算機中的殺毒類軟件進行定期升級與維護,確保計算機內部數據具備較高的傳遞速率;要持續升級數據運輸與存儲系統,依靠對信息的高效處理,提升信息的實時性,做好數據的保存工作;針對其中的關鍵數據,需要設置定時段自動保存,在辦公設施停止工作前,需要保存好關鍵數據信息;想要進一步提升數據的精準程度,防止數據缺失或是出現誤差,信息管理人員就應當在第一時間更新數據,并對其進行校準[3]。
通過對氣象觀測設備進行維護與質量管控,可以有效提升氣象站的工作效率,確保觀測數據的準確性與全面性,從而更好地為農業生產活動提供科學合理的幫助與指導,保障農業生產活動順利進行。因此,氣象部門工作人員必須高度重視設備維護工作,保證氣象觀測與預報工作質量。
綜上所述,現代化農業生產過程中,在對地面氣象觀測與預報服務的應用策略進行探究分析的過程中,氣象部門以及工作人員應當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根據當地的氣象情況,科學合理地制定應用策略,以此強化觀測預報效果,為農業生產工作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