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 何 偉
(貴陽市烏當區農業農村局, 貴州 貴陽 550018)
多花黃精(PolygonatumcyrtonemaHua)是我國藥典收錄的中藥材黃精(PolygonatiRhizoma)的基源植物之一,其根狀莖肥厚,通常連珠狀或結節成塊,少有近圓柱形,莖高可達50~100 cm,葉互生,花期為5—6月,為傘形花序,花被黃綠色,果期為8—10月,漿果成熟時呈黑色。以根狀莖入藥,味甘、平,具有補氣養陰、健脾、潤肺、益腎之功效。該品種主產于貴州、湖南、云南、福建等省,是貴州道地藥材品種之一。作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公布的藥食同源植物,多花黃精根莖含有多種氨基酸、糖類、淀粉、微量元素以及維生素等,不僅可作為藥膳進補,而且其中的黃精多糖、氨基酸和甾體皂苷類等藥用成分,具有提高人體細胞SOD活性、抗腫瘤、降血糖、血脂、改善記憶力、提高機體免疫力等藥效。
近年來,由于多花黃精藥用、保健雙重價值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價格不斷上漲,其原料供不應求。同時,多花黃精野生資源日益枯竭。因此,人工栽培是實現多花黃精產業可持續發展切實有效的途徑?,F將貴州多花黃精高效栽培管理技術介紹如下。
全省土壤的地帶性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紅壤-黃壤地帶,中性耕地土壤(pH 6.5~7.5)面積占全省耕地面積的31.1%,比重較大且分布較廣;平均海拔約1 100 m,氣候溫暖濕潤,屬亞熱帶溫濕季風氣候區,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降水豐富、雨熱同季等特點;全年平均氣溫在15℃左右,降水較多,雨季明顯,陰天多,日照少,常年相對濕度在70%以上;在很大程度上為多花黃精產品質量和進一步推廣種植提供了優良生態環境保障。
多花黃精為忌連作藥用植物,不宜在前作為黃精、白術、重樓、玉竹等藥材品種地塊繼續種植;山地林下種植建園時,基地交通條件應便利,整體坡度不能高于40o,以土質疏松、土層較厚、土壤透氣性好為宜,且附近無化工廠,以足夠的生態闊葉林作為林下種植的重要依托,使透光率控制在30%~40%。同時應具有一定的澆灌條件,以防備嚴重干旱的惡劣氣候,這也可為地勢較高處多花黃精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
應選擇前作為禾本科作物的地塊,且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較高、水肥保持能力好、有自然遮陰的山邊或溝渠邊的地塊為宜,自然遮陰效果不良的耕地或大田可采用遮陰網或大棚遮陰;可依托李、獼猴桃、櫻桃、桃樹等樹種以及玉米等高稈作物遮陰進行套種,提高土地利用率。此外,耕地或大田四周及內部區劃應設置良好的排水溝渠系統,以保證雨季能及時排除田間積水。
依據具體地塊性質及地形,清除地塊枯枝、雜草,并在整地過程中施入基肥,施腐熟農家有機肥1 000 kg/667m2、過磷酸鈣20 kg/667m2,然后翻耕深約25 cm,耕成條狀寬約1.2 m、高25 cm的壟畦,畦面盡可能平整,四周連通排水溝渠。
于每年8—9月,采集2年生健壯植株上的成熟果實,按1∶3的比例將種子與濕沙混合均勻,以隔離層材料包裹后,藏于約35 cm深、背陰處土坑中,翌年3月取出,篩出種子,并均勻散播至畦上行距約15 cm的淺溝內,覆土2 cm,輕壓、澆水,并蓋上1層柴草保濕,欲出苗時揭去柴草。當苗高約8 cm時,對過密處適當間苗,1年后移栽。
于10月上旬或3月下旬,選1~2年生健壯、無病蟲害的植株根莖,選擇先端幼嫩部分,截成數段,每段帶有2~3節,根莖長8~12 cm,傷口稍加晾干后栽到整好的畦內。按行距20~30 cm開7 cm深溝,將種根莖按株距10~20 cm平放在溝內,覆土5~7 cm,稍加鎮壓,過3~5 d后澆水1次,15 d左右即可出苗,期間應保持土壤濕潤。秋末栽植,于上凍前蓋牲畜糞或稻草,以保暖越冬。
移栽后多花黃精幼苗比雜草生長速度慢,需耕作除草,每年4月、6月、9月、11月各進行1次,中耕時避免傷及根芽。第3年開春后,結合施肥進行一次徹底人工拔草。為保證藥材質量,多花黃精生長全過程不能使用任何除草劑。
施肥追加營養應使用有機肥。第1年可不施肥或少量追肥。后期根據其植株生長特性,于3—4月生長齊苗時,在下雨前,結合中耕除草可進行追肥,施入尿素10~15 kg/667m2;在5月中旬和7月上旬,各施1次三元復合肥約30 kg/667m2,分別作為摘蕾肥和壯根肥;于11月倒苗后,結合冬季清園重施越冬肥,施入腐熟農家肥1 200 kg/667m2、過磷酸鈣和餅肥均約50 kg/667m2,施肥后并覆土約2 cm。注意當年采挖的多花黃精秋季不追肥。
多花黃精喜陰,自3月中下旬開始其莖頂芽萌動出土,應在無自然遮陰條件的大田或耕地提前搭設遮陰網,透光率控制在30%~40%,且網高約2.0 m,保持良好通風條件。光照減弱、天氣轉涼后拆除遮陰網;也可利用早播玉米與黃精進行行間套種,行距約40 cm,以玉米為其遮陰,不僅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還能省部分人工遮陰用工。在果園、林下套種即可利用先天自然條件遮陰,以滿足多花黃精正常生長的光照強度條件。
多花黃精的生殖生長期持續時間較長,消耗養分較多,故除留種外,應在花蕾形成前,即4月下旬至5月上旬,及時摘除花芽,以保證養分集中轉移到根莖部,提高產量。
多花黃精抗病性較強,如管理得當不會有病蟲害發生,但如管理不當,亦可發生黑斑病、葉斑病、枯萎病和軟腐病等病害,以及蠐螬、小地老虎、飛虱等蟲害,阻礙多花黃精正常生長,從而影響其品質及產量。
為預防、降低病蟲害侵染,可在多花黃精種苗移植前對種植耕地、大田土壤進行清潔消毒,降低病源基數;3—4月及時清理打掃田間、林間病殘植株、雜草和枯枝落葉,消滅越冬幼蟲和蛹;加強多花黃精生長情況觀察,及時準確地進行病情預測預防。4—9月可根據害蟲不同生活習性,在種植地懸掛黃板粘蟲板和安裝頻振式殺蟲燈、黑光燈、汞燈等誘殺害蟲。在多花黃精生長過程中,如遇病蟲害侵染,需要使用藥劑控制時,藥劑的選擇和使用方法應符合《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試行)》《農藥合理使用準則》等的規定。針對具體病害,科學選藥、配藥,適時、高效施藥于病害植株部位。
播種栽培的3~4年、種莖栽培1~2年時收獲。一般于秋末、春初萌發前采收。采收時應選擇陰天,順著多花黃精壟栽方向依次將其根莖挖出,抖掉泥土、除去地上殘部,運回即可。貴州多花黃精一般以秋末至冬季(翌年1月前)采收的根狀莖肥壯而飽滿,質量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