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花, 高海軍, 龔秋林, 陳 慧, 陳曉蓉, 孫佳莉, 陳凱榮, 王富強
(江西省宜春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江西 宜春 336000)
羊肚菌(Morchellaesculenta)又稱羊肚菜,屬于子囊菌亞門盤菌綱羊肚菌屬,因其表面有蜂窩狀的可孕頭部,外觀極似羊肚而得名[1]。羊肚菌是一種珍稀野生食藥用真菌,最早記載于《本草綱目》。羊肚菌子實體肉質脆嫩,味道鮮美,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多種維生素和高含量的鐵、鋅以及多種礦質元素,中醫認為羊肚菌具有化痰理氣、補腎、壯陽、補腦、提神的功效,具有較高的營養和藥用價值[2-3]。此外,羊肚菌中含有一種獨有的具有特殊香味的脯氨酸類似物,被廣泛用于調味品和食品添加劑中[4]。
近年來,羊肚菌栽培區域雖從最初的云南、四川等省逐步擴展到國內20多個省區[5],但人工集約化栽培仍主要集中在黃河以南地區,其中四川省的栽培面積占全國的44%。江西省宜春地區地域廣闊,土地資源豐富,耕作土壤肥力狀況較好,植物資源豐富,氣候溫暖,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具有發展羊肚菌的自然條件,但羊肚菌栽培剛剛起步。羊肚菌的產量和效益受氣候波動、栽培技術、菌種生產、銷售加工等方面的影響較大[6]。2018—2019年,筆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引種羊肚菌到宜春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試驗基地內進行示范栽培,采用大田露天網室的栽培方式,示范栽培1 120 m2,鮮重折667m2產約100 kg,經濟效益可達10 000元/667m2。現結合宜春地區氣候與土壤特點,總結羊肚菌栽培管理技術,為當地羊肚菌的引種與栽培提供參考。
目前生產上一般使用菌種袋播種。購買菌種要到專業研究院所或專業的生產工廠,菌種主要來源湖南與四川。羊肚菌栽培需要一定技術,購買菌種時務必要求得到必要的售后技術支持。另外,羊肚菌菌種繁育與菌種袋制作一般需要30 d以上,當地栽培菌種袋用量建議300~400袋/667m2,應根據實際需求提前預定菌種袋。
選擇地勢平坦、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無污染、疏松透氣,當年未種植蔬菜、未施用農藥和除草劑,土壤pH 6.5~7.5的中性或微堿性土壤土地為宜。
一般選擇蔬菜溫室大棚、出菇棚、露天栽培3種栽培模式,以前兩者為佳。
當年8—9月,地面除雜后撒生石灰50~100 kg/667m2,燜棚或用厚透明塑料薄膜覆蓋燜地15 d以上。在播種前20 d左右,土地再次表面除雜,用大水澆灌,使土壤含水量達到飽和狀態。待到土壤稍干后,撒生石灰,用于調節pH值,殺滅土壤中的雜菌、害蟲。用旋耕機疏松土壤,由于宜春地區以紅壤為主,因此應將地表土壤多次旋耕、充分打碎后耙平。根據土地寬度開溝做床,排水溝深15~20 cm、寬30~40 cm,畦床寬度100~120 cm,長度視土地規格而定。
宜春地區一般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氣溫穩定在20℃以下播種。播種時去除菌袋,將菌種及基質在干凈的塑料布上搗碎混勻,均勻地撒播在畦床上,覆細土,土厚度1~2 cm。畦床表面菌種量占播種總量的15%~20%,利于菌絲封面抗雜菌。菌種不能置于陽光下直曬,播種時同步覆蓋黑色地膜,起到保溫保濕和遮光抑草作用。
通常播種3 d后可見菌絲生長至土表面;7 d后待白色菌絲基本完全布滿土表,再擺放營養袋1 800~2 000個/667m2。將營養袋的一面用消過毒的刀劃3~4道口,將開口處覆于土面,確保開口處全部接觸地面,不可裸露,防止雜菌侵染。營養袋擺放最遲不應超過播種后15 d。
3.1.1 光溫控制 羊肚菌菌絲生長階段不需要給予光照,在黑暗中菌絲生長速度更快,因此可保持黑膜覆蓋。羊肚菌菌絲生長的最適溫度為18~22℃,超過25℃羊肚菌菌絲不易形成菌核。播種后1個月內,宜春地區中午易出現高溫天氣,當氣溫超過25℃時,加蓋遮陽網,溫室大棚內還要注意揭膜降溫。
3.1.2 濕度管理 菌絲生長過程中空氣相對濕度應控制在65%左右,保持土壤處于濕潤狀態,土壤干時可早晚各澆水1次,適當噴霧狀水,勤澆、少澆。每周揭膜換氣2次,雨天不宜揭膜,注意及時排水。宜春地區1—2月氣溫最低,可用稻草等覆蓋物覆于膜上保溫。
3.1.3 營養 羊肚菌是一種營腐型的土生菌,對營養要求不高,充足的營養物質反而對子實體形成不利,外界的環境條件才是促進子實體發育的關鍵。
2月中、下旬,氣溫穩定在4~8℃以上時,即可催菇。方法是揭除黑膜,撤走營養袋,采用微噴或者微灌等方式將土面完全濕透2~3次,注意及時排水。白天閉棚或用透光薄膜覆蓋保溫,夜間開棚或揭膜,連續4~5 d,利用光溫刺激,促進菌絲分化形成原基。露地栽培則應覆蓋適量稻草等覆蓋物,防止降雨沖刷,影響原基生長。
在氣溫10℃以上,羊肚菌從針狀原基形成到采收需要7~12 d,此階段應保持空氣流通,可在上午9時以后打開兩頭的棚門或揭開拱棚兩端,下午4時以前關閉;晴天可正常開門,陰雨天晚開或不開門。氣溫應控制在16~20℃,土壤溫度控制在12~16℃;土壤含水量控制在26%~30%為宜;空氣相對濕度在85%~95%。在適宜的光照強度下,每24 h照射時間在16~18 h。原基出現后不再澆水,可用滴灌設備保持地表土壤的絕對含水量在20%~28%,空氣相對濕度應保持在85%~90%。
羊肚菌在宜春地區的采收期一般從2月底或3月初開始直至4月底,當子囊果不再增大,菌蓋表面的脊和凹坑明顯開裂,子囊果柄部出現或快要出現“白毛”時及時采摘。當日均氣溫15℃以上時,子實體生長速度很快,5~10 d就能達到釆收標準。采摘時右手執刀,左手戴手套后輕輕捏住菌蓋,右手用刀在菌柄與地表交界處成45°角,兩面向下斜切,呈“V”字形切口,左右晃動將子囊果摘下,避免菌柄攜帶泥土。采收后及時烘干。
羊肚菌栽培中常見的蟲害有蝸牛、蛞蝓、跳蟲、蚊蠅、蛾類幼蟲、馬陸和甲螨等;細菌性病害有軟腐病和紅體病;常見的真菌性病害有長孢卵單隔孢霉、鐮刀菌和蛛網病。
目前未見關于羊肚菌病蟲害農藥使用的研究報告,也未查閱到有用于羊肚菌栽培生產的農藥備案[7]。羊肚菌病蟲害防治以預防為主。播種前,通過曝曬、燜棚、水淹等物理措施,施加生石灰的化學處理,可有效降低土壤中的病蟲害基數。對正在發生的病蟲害,可通過誘捕和病原物隔離的方法進行防控,如使用黃色粘蟲板誘捕蚊蠅類成蟲,對小面積的跳蟲暴發,可采用100倍稀釋的敵敵畏加蜂蜜水裝入淺盆內進行誘殺。蝸牛和蛞蝓對酒香和蜂蜜味道敏感,可將裝有啤酒、酵母和蜂蜜混合物的淺碟置于田間,引誘殺滅。糖醋液對蛾蟲也有很好的誘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