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梅 刀正洪
(云南省元陽縣南沙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云南元陽 662400)
全面推行河長制是共同治理水環境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是聯系地方群眾和各級黨委、政府的紐帶。但從總體上看,在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個別地區只是形式化推行,并不能真正發揮制度的作用,導致一些偏遠地區的水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因此,以云南省元陽縣南沙鎮為例,對該地區全面推行河長制的基本情況和對策進行初步探討[1]。
南沙鎮緊盯“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積極強化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壓實責任擔當,有序有力有效推進河長制工作。目前,該鎮域內主要河流(南沙段)分別是紅河、者那河、丫多河、馬龍河、馬栗寨河、窯毖羅河(大遮瓦河)等6條,共有鎮級河長6人,村級河長13人。
南沙鎮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共性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6方面。
2.1 對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認識有待提高部分鎮、村兩級干部群眾對河長制工作重要性、緊迫性和長期性認識不足,參與河長制工作的自覺性、主動性不強,部分群眾環境保護觀念淡薄,環保意識不高,“等、靠、要”思想較重,如部分群眾將垃圾倒入河溝、將生活污水排放到河流中。
2.2 監督考核機制有待健全完善近年來,河長制推行機制不斷更新,但由于河長制工作是一項動態管理工作,各項監督考核工作也應及時更新完善。需要積極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留死角全覆蓋的監督考核體系,以保證監督考核工作更加體現公平性、科學性和實效性。
2.3 河長制專業人員有待增加河長制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目前鎮河長制辦公室缺乏專職專業工作人員,均由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兼顧,工作量大,存在人少事多問題。
2.4 河長制工作經費不足由于鎮財力有限,河長制工作欠缺專項工作經費,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河長制巡河治理等各項工作的全面實施。
2.5 履職能力有待提高個別河長履職能力有待提高,致使巡河效率不高,對非法占河道建設、采砂、倒垃圾渣土、排污等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措施不多。
2.6 河長制宣傳不到位相關部門對河長制工作的宣傳力度不足,干部群眾參與積極性不足,導致社會對推行河長制工作認知程度不深,尚未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河長制的濃厚氛圍。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是河長制由全面建立轉向全面見效的關鍵時期。因此,南沙鎮要緊緊圍繞建設“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美麗河流的目標,重點強化以下七方面工作,確保全面推進河長制各項任務落地見效。
3.1 統一思想,切實增強河長制意識全鎮各級各單位(部門)要提高政治站位,積極強化組織領導,深刻認識到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長期性,明確目標任務,壓實責任擔當,細化工作措施,建立健全統一的協調機制,增強協調效果,進一步加強協調能力建設。應定期召開工作例會,聽取河長辦公室工作匯報,研究解決河長制推行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流管理保護機制,為維護河長制工作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2]。
3.2 細化標準,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按照河長制要求,全國各地都出臺了相關的文件,明確要求將“主管部門”的治理模式轉變為“主管部門、其他部門共同管理”的模式,即黨政部門領導負責江河湖泊管理,其他部門共同努力,實現區域共治,這樣有利于最大限度激發各級黨委政府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實現統籌協調[3]。同時,在注重污染防治職能轉變的過程中,也應建立并頒布相應的法律法規,從法律層面明確地方黨委政府及其相關職能部門的責任和權利、義務等,實現跨區域、跨部門的環境治理協調機制法制化,從而使河流治理部門開展相關工作得到相應的法律支持。
3.3 健全機制,實現河長制工作長效化要結合實際,建立健全考核激勵長效機制,制定切實有效的河長制激勵機制和管理考核辦法,并納入各村(居)委會的工作目標,按照工作業績進行年中(終)考核,綜合運用檢查考核、執紀問責、明察暗訪等途徑,對于落實情況好的村級河長給予獎勵,對不認真履行職責的,采取懲處措施,確保河長各項工作制度執行到位。
要按照“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以強化落實河長制為切入口,把全面推行河長制納入鎮、村級領導干部日常巡查工作中,采取鎮全體干部職工開展護河清理垃圾行動等方式,對鎮轄區內所有河流進行拉網式調查摸底,保證鎮轄區內每條河流有人正常巡河管理,實現河長制工作全覆蓋。
要以河流管戶范圍內的亂占、亂采(挖)、亂堆、亂建、亂排等違法行為為工作重點,著力強化開展聯合執法專項整治活動,并及時就問題落實責任清單,制定相應的工作任務,促使責任單位及責任人做好問題整改工作[4]。
3.4 夯實基礎,深化河長制保障工作建設要進一步健全河長制組織機構,安排專門辦公室,配備必要的辦公設施設備,配齊配強河長制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人員和河流監督員、保潔員,深化河長制專業隊伍建設和社會管理力量建設。同時,要加大財力物力投入力度,確保河長制工作運轉經費和必要基礎設施設備落實到位,以滿足河長制工作需要,全面提升河長制工作管理水平。
3.5 規范管理,強化河長制資料代賬制度建設要建立健全河長制工作臺賬管理制度,分門別類及時規范管理巡河照片及巡河情況報表資料和“一河一策”檔案,推進河長制工作邁向程序化、規范化、制度化、高效化以及科學化軌道。
3.6 廣泛發動,營造河長制工作濃厚氛圍要采取會議、廣播、微信、黑板報等各種宣傳形式,廣泛開展以河長制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活動,宣傳全面推進河長制工作的性質,河水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意義、重要作用和方式方法、措施,及時解答河長制有關重點、熱點、難點問題,多層次、多渠道、寬領域有針對性地對鎮級河長、村級河長和干部群眾進行培訓,特別對涉河村的村級河長、聯絡員、巡查員等進行系統技能培訓,著力提高全民的生態環保意識,真正形成社會各界關注、了解、支持、參與河長制工作的濃厚輿論氛圍。
3.7 多措并舉,促使公眾參與河長制工作實施服務管理的關鍵是加強公眾對河道治理的參與。可以通過合理的方式動員群眾,加強宣傳,促使群眾積極參與環境治理。加強民間組織和機構的參與,民間組織和河長將成為民眾與政府溝通的橋梁,成為河道整治的監督者和執行者,成為社會公共治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與力量,為政府工作提供了必要支持。因此,各地應建立河湖管理保護相關信息和數據發布平臺,及時向社會各級通報不同范圍的河長制工作進展情況和各級河長基本信息,包括姓名、聯系電話等,使他們的工作能夠接受社會的監督和管理[5]。同時,在制度實施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努力營造政府、企業、公眾相互幫助、相互制約的治理新局面。
河長制的全面實施表明國家對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和水治理工作高度重視。河長制在我國已經推行了一段時間,其結構和機制已經逐步完善和成熟,在河流湖泊治理中發揮出了很大的作用,但還應關注其推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不斷發現新問題,及時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