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音
(建昌縣環境保護局,遼寧建昌 125300)
我國農村地區水環境污染狀況比較嚴重,農村水源中存在大腸桿菌、重金屬超標等問題,做好農村水環境保護及污染治理工作已經迫在眉睫。因此,要結合農村實際狀況,積極開展水環境保護及治理工作。
1.1 農業生產污染農村地區在進行農業生產時,通過使用化肥、農藥等實現農作物增收目標,但卻很少使用生物農藥或有機肥。研究發現,農藥與化肥等的殘留物會隨著地表徑流,通過滲透等方式污染地下水,影響農村地區水質。同時,農村禽畜養殖業發展滯緩,未能及時搜集、處理糞便,使禽畜糞便變成了農村水環境的主要污染源。
1.2 村民生活污染近年來,農村水資源經常被村民生活垃圾污染,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包括村民缺乏環保意識、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硬件設施落后等。在農村居住、生活的農民在文化水平、生活環境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下,往往未能正確認識環保的重要性。同時,落后的垃圾處理硬件設施也影響了農村地區處理生活垃圾的能力,使得生活垃圾嚴重污染了當地水源[1]。
1.3 企業污染近年來,我國鄉鎮企業發展較快,促進了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受城市嚴管污染等因素影響,城市內重污染企業正朝農村地區快速轉移,這些新遷移至農村的化工廠成為了污染農村水環境的主要源頭。研究顯示,遷移至農村的企業所排固體廢棄物及廢水總量占據當地工業排污總量的50%以上。這些企業技術落后,無法有效處理廢水,只能直接排放,對當地農村水資源造成了嚴重污染。
1.4 無法有效處理污水農村地區村民居住比較分散,所以無法對生活污水進行統一處理。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很難購買到專業設施處理污水,對當地水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
2.1 健全激勵機制,保護水環境在保護農村水環境的過程中,要發揮村民、村委會、政府、企業的主體作用,健全激勵機制,激發各方在水資源保護方面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各方通力合作。
首先,地方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建立水環境保護法制化體系。地方政府負責管理公共資源,提供公共物品,在保護、治理農村水環境時發揮主導作用,立足于保護環境、改善民生等視角,制定、落實水文環境保護舉措。
其次,企業應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如結合污染物種類與當地實際狀況,有針對性地購買污水處理設備,建設污水處理廠,實現污水集中處理。政府則應協調統一政府政策、企業布局、產業結構等,實現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全面保護的工作目標。
再次,在水環境保護中,村委會應充當執行者、反饋者、企業監督者的重要角色,采用監督、投票選舉等手段,介入水環境保護工作。
最后,積極宣傳,提高全民環保意識。要想提高農村水環境保護效果,應積極宣傳環保相關知識,培養、提高農民環保意識。農村當地政府應適當組織環保宣傳活動,制作環保宣傳條幅或定期組織環保宣傳講座,提高農村人口對環保的認識[2]。
2.2 豐富工作路徑,做好水環境污染管控首先,嚴格控制農業面源污染,重視低毒、低殘留農藥的推廣應用,堅持統防統治,運用綠色防控技術處理農作物病蟲害問題;同時,做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及精準施肥技術、機具的推廣應用;及時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及土地開發整理等有關規范標準,確定環保要求;要選擇敏感區配置水生植物群落、安裝透水壩及格柵等,積極建設生態溝渠、污水凈化塘,從而匯集地表徑流、凈化農田污水。
其次,重視生態健康養殖發展,明確重點流域禁養區,若某漁業企業條件好,要鼓勵該企業開展集約化養殖;同時,助力水產養殖池塘等進行標準化改造,推薦其購買人工配合飼料使用;積極管理養殖投入品,按照法律法規要求合理應用化學藥品。
最后,認真治理水環境,及時修復當地生態系統;合理運用生態學工程、物質循環等技術方法,延緩、避免河道水環境持續惡化,盡可能修復受損的生態系統。農村地區要做好人工濕地、生態河道等的建設工作,積極開展動植物、微生物、河內外濕地及生態修復工作,基于自然規律,幫助當地恢復原有的生態環境,激發生態環境特有的凈化功能,治理水環境污染問題。
2.3 明確處理模式,積極處理水污染在建設、運營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及廠房時,應選擇“政府出資采購設施、建造污水處理廠,結合企業具備的技術優勢,由第三方進行運營管理;亦或是采用合作模式,政府將污水處理廠經營及收益權下放,吸引社會各界投資者參與建設、運營”形式。處理農村污水的模式以分散、集中、與市政管網對接等模式為主,要結合實際進行模式選擇。
若污染地區農村人口多、居民居住集中、經濟實力強,應優選集中處理模式;若農村與城鎮毗鄰,應使用與市政管網對接的模式,將污水直接排入市政管網,利用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水;若村莊位置偏僻,應使用分散處理模式。需要強調一點,一定要做好污水處理技術與規范的選擇,優選產污泥量少或微小動力的污水處理工藝使用;在處理中水時,要結合用水定額、實際需求等確定水處理量[3-5]。
2.4 推廣網絡治理,優化水環境系統受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快速推廣、使用的影響,資源支配模式正由權利支配向信息支配模式轉變。因此,健全農村水環境保護及治理體制期間,要為所有合作主體共建水環境網絡信息聯通系統,提高信息流動性、及時性,科學配置資源,有效協調各主體間的關系。在操作中,應基于信息網絡構建農村水環境及治理系統,通過數字化聯通,實時交互關鍵信息。
在新系統中,政府充當管理及維護者角色,需要做好信息的搜集、整理、傳遞工作,協調各方互動合作;而村委會、村民、企業等要及時將信息及需求反饋給系統;服務商要第一時間將治理水環境取得的效果上傳至系統;社會各界公益組織要將全新的治污理念、技術、數據上傳至系統。這樣才能有效共享信息,使合作主體相互信任,提高合作關系穩定性,改善系統運行效率,最終實現農村水環境保護及治理目標。
水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而農村水環境又對農村地區的發展、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因此,在生態文明建設視域下,做好農村水資源保護及污水治理工作,才能改善農村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