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凱
(青海省互助縣林木種苗站,青海互助 810500)
技術人員應學習有關次生林撫育改造的方針、政策、規程,根據國家下達的任務,參考經理調查資料和圖片,本著“由近及遠、先易后難”的原則和“一山一溝、集中連片”的要求,確定作業設計的地點和范圍。應根據設計作業要求,組織有關人員討論和制定工作計劃,檢查所需儀器、工具和文具用品,安排好外業期間的食宿和物資,并準備好所需勞力。要提前踏查作業地區,熟悉地形地勢,確定境界線,掌握林分類型和分布特點,并勾繪草圖,標明主要山梁、河流和道路等。
作業區的境界線用五分羅盤儀(或二分羅盤儀)進行實測。可采用視距或測繩量距,根據林區山高坡陡、地形復雜的特點,精度應不小于1/150。作業小區是設計的統計單位,施工時的承包單位,面積一般可控制為6.67~13.33 hm2。區劃應依據地形地勢,結合林分特點進行。作業小區線應利用山脊、山梁、溝谷和道路等自然界線伐開1 m寬的視線用五分羅盤儀或小羅盤儀進行實測,精度不小于1/100。
測量精度要求為羅盤儀最小刻度的1/2,視距0.5 cm。點間距離小羅盤儀一般為30~100 m,五分羅盤儀(或二分羅盤儀)應為50~200 m,一般不準測設區線,嚴禁不按山脈自然走向、不考慮集材系統測量。傾斜角從5°開始改平。先測境界線,后側小區線,小區線應與境界線相連接并繪制草圖。
選點埋樁時,點應選在砍線少、便于觀測的地方,并設置標樁,樁長60~80 cm,粗8 cm,樁頂砍成流水帽,帽下砍一光滑平面,進行編號,樁埋深度為樁長的1/3~1/2,樁要端直牢固。在沒有樹木做標樁或木樁不易埋設,可就地用堅固、平穩的石塊代替標樁。砍線在羅盤儀的指揮下進行,要保證視線通暢。
作業小班是作業小區內的林分類型和調查統計單位,一切經營措施都要落實到小班,面積一般不小于1 hm2,最小不超過一個作業小區的面積。區劃作業小班時,首先應進行對坡勾繪,然后林內校正。區劃后即深入小班,目測記載調查因子、林分特點,確定撫育改造技術措施。對于陡崖、荒坡、灌叢等不作業地段,面積較大的可劃成獨立小區,面積較小的可劃入作業小區內的不作業小班,面積在1 hm2以下的劃入作業小班不予扣除。
小班調查因子記載項目主要為地形地勢、土壤、幼樹、下木、活地被物、各項測樹因子等,在小班調查時,應根據集材難易程度,確定山場等級,估算集材距離,確定集材點和楞場。
設置標準地的目的是為各項作業設計提供準確的計算依據。標準地必須有廣泛的代表性,一般在每個小班內選取一塊,每個林分類型選取2~3塊。標準地總面積不得小于作業區總面積的1/100,標準地面積一般為0.1 hm2。標準地的形狀為正方形或長方形,沿等高線設置,閉合差不得超過1/200。
次生林撫育間伐是從幼齡林起到成熟林采伐前整個生產過程中必須采取的培育措施,撫育間伐的種類分透光撫育和生長撫育兩種。
5.1 透光撫育在幼齡林進行,對混交林調整林分組成,砍去非目的樹種和目的樹種中生長不良的林木,對純林主要間密留勻,去劣留優。
5.2 生長撫育在中齡林進行,主要目的是加速林木生長,促進天然更新,伐除生長過密和生長不良的林木。次生林撫育間伐應在中幼齡林郁閉度達到0.6以上的林分中進行。撫育間伐時,應將林木分為優良木、輔助木和砍伐木。
5.2.1 優良木 優良木主要指目的樹種中生長迅速、樹干圓滿、天然整枝良好、樹冠發育正常的林木。
5.2.2 輔助木 輔助木是指有利于促進優良木生長發育以及對土壤起保護和改良作用的喬灌木。
5.2.3 砍伐木 輔助木多指枯立木、被壓木、病腐木、生長過密的林木、過熟木以及伐后又不致形成林間空地的彎曲木、多頭木和霸王樹。
5.3 撫育間伐的強度撫育間伐的強度應根據經營目的、立地條件和林分狀況等因素,并參照下列原則確定。
確定撫育間伐強度時,一般陡坡撫育間伐強度應小于緩坡,陽坡撫育間伐強度應小于陰坡,山地撫育間伐強度應小于平地。一般針葉純林撫育間伐強度應小于針闊混交林,針葉混交林撫育間伐強度應小于闊葉混交林,伐后保留木要均勻分布。透光撫育可伐去原林分蓄積量的10%~20%,生長撫育伐去原有蓄積量的15%~30%。一般林分撫育間伐后郁閉度不應低于0.5,并不得造成天窗和疏林地。
病腐嚴重的林分和過熟林分,可進行小面積皆伐或帶狀皆伐,皆伐面積最小為1 hm2,最大不超過小班面積。皆伐時要掌握好季節,伐后要及時采取封護措施。根據樹種特性和林分狀況,因地制宜地采取下層撫育間伐、上層撫育間伐、綜合撫育間伐、衛生伐和衛生清理等各種不同的撫育方法。
對不符合經營目的低產劣質林分應進行改造。改造的主要對象是灌叢林、郁閉度0.3以下的疏林地、經多次破壞性采伐而天然更新不良的殘敗林分、經多代萌生無培育前途的林分、遭受嚴重病蟲害和火災等自然災害的林分。
林分改造的原則是改疏林為密林,改純林為混交林,改萌生為實生,改灌叢為喬林,改低產林為高產林。低產林改造,應根據林分狀況、立地條件和經營目的科學改造,在北山林區可采取以下3種改造方法。
6.1 帶狀改造在被改造的林地上,隔一定距離伐帶,清除帶上全部灌叢和生長不良的林木,保留健壯的林木和目的樹種中的幼樹。帶的寬度一般是保留帶林木平均高度的1~2倍,陽性樹種或立地條件好的林區,砍伐帶可寬些。一般情況下,保留帶較窄,采伐帶較寬。砍伐帶上造林后,應根據樹種的生長發育需要逐步砍去保留帶。在坡度較緩和水土流失較小的地方,可采用順山帶改造。
6.2 塊狀改造在一定面積的塊狀地上,清除全部灌木和生長不良的林木,然后整地造林。塊間距離一般為灌叢平均高度的1~2倍。
6.3 林冠下造林在林分稀疏,主要組成樹種不合經營要求的林分內,營造比較耐陰的樹種,待營造的幼樹生長穩定后,應及時伐去上層林木。人工改造盡可能栽植大苗。
打號是保證撫育質量的關鍵,必須重視。打號員在號樹時應根據作業區林分狀況、立地條件和經營要求,參照克拉夫特林木分級法和堅持三砍三留(去劣留優、間密留稀、砍小留大)、照顧均勻的原則,慎重決定砍伐木。
打號員在號樹時,要認真負責,防止錯號、漏號和重號,號樹的準確率要達到90%以上。在號樹之前,必須組織打號員進行目測練習,待目測精度達到規定要求,熟悉號樹技術后,方可入林區進行號樹。在號樹過程中,設計隊負責人要隨時檢查,糾正錯誤,號樹結束后,要抽查驗收。
檢查和核對外業資料,統計作業面積,計算蓄積量、采伐量、出材量、出材率、用工量、采伐強度和各項林分因子。根據調查資料,因林制宜地把各項經營措施落實到各個作業小班。
需要進行撫育的小班應明確撫育方法、撫育強度和采伐量;需要進行改造的小班應明確改造方式、采伐量、栽植樹種、種植方法、造林密度以及整地方式和規格,編制苗木需用量表。對不能進行作業的小班,提出封護措施。根據山場集材難易程度,劃分山場等級(一般分三個等級),確定山場集材點、集材道和楞場。根據作業量安排勞力,確定最適宜的作業季節和完成撫育任務的時間。及時繪制作業設計圖,標明作業區境界線、小區線、小班線和河流、道路等。此外,要在各小班內注明小班面積、蓄積量、出材量和用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