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青紅
(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河北承德 068466)
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林業建設作為重要工作,對社會生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起到了重要作用。育苗工作在苗木的各個生長階段都有著不同的任務和側重點,因此使用科學合理的育苗方法尤為重要。現代林業發展來到了新階段,育苗技術與造林方法也要與時俱進。
1.1 準備工作
1.1.1 選種 對苗木種子的篩選是開展育苗工作的第一步。選種育苗要堅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以取得良好效果。不同種子在培育中有很大差異性,適宜環境、生長速度、抗病害能力都有所不同,所以選種是育苗的關鍵一步[1]。在選擇種子時要綜合考慮苗木的生長環境,選擇適當的藥物進行拌種、浸泡,殺死種子表面蟲卵。同時,注意種子存放區的溫濕度和通風情況,并定期檢查。
1.1.2 種子預處理 對苗木進行預處理可以保障播種效率處于穩定水平。在種子的預處理中,需要綜合使用化學、物理、生物手段。結合選種情況,在播種之前對種子進行相應預處理,加快種子萌發[2]。相應的,針對當地的病蟲害情況,應用藥劑給種子消毒,避免種子在出苗階段遭遇病蟲害。同時,種子的預處理要依據季節變化進行針對性調整,保障兼顧到環境與苗木的生長規律,提高苗木存活率。播種季節分為秋季和雨季,秋季播種需注意土壤情況,適當采取催芽和浸種措施;雨季播種則要盡可能播干種子,催芽使用物理措施。
1.2 選地整地選地是實施育苗的關鍵環節。一般而言,選地需要根據樹種的生長習性,綜合考慮地形、土壤情況以及當地氣候和人為活動等環境因素,盡量選擇土地肥力高、土壤結構適宜、土質通透性強、保水性好的地塊。若無適宜的育苗地塊,則要進行整地[3]。整地主要是指利用翻地、施肥、灌溉、除草除蟲的方式,優化土壤結構,改善地力,做好蓄水保墑。整地是為育苗、造林創造更好的先決條件,之所以能起到提升地力、促進苗木生長的作用,是因為土壤中的空氣含量、水含量、營養元素含量、溫度等都會影響到播種的效果和苗木的生長情況。現今行之有效的整地方式主要分為兩種,分別為土地局部整地與全面整地。局部整地指的是塊狀整地和帶狀整地,只針對局部進行調整,適合整體條件較好的地區。而全面整地則不同,是將整個種植區域進行整體規劃翻整,適用于地勢平緩但土壤條件較差的地區。整地工作在種植前的一個生長季度開始為宜。通過整地,土壤會調整到更加適合種植的狀態,為苗木的生長提供適宜環境,提高苗木成活率。
1.3 幼苗選育要提高苗木的成活率,使造林活動提質增效,就要選育優良苗木。在選育階段要盡量選出長勢良好、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優質苗木,積極使用先進科學技術進行育苗[4]。在實踐中要廣泛開展試驗,建立起科學育苗試驗基地,不斷推動造林成效提升。
1.4 苗木管理生長環境是決定苗木質量的關鍵因素,苗木管理工作就是為育苗提供良好的環境。在苗木管理工作中,發芽期幼苗適合更為涼爽的生長環境,通常需要使用遮陰棚,把光照和溫度調整到適宜標準。伴隨種子出土、發芽,要分階段改變光照時長與光照強度。生長中的苗木則是要根據生長情況進行適度追肥,通常以氮肥與磷肥為主,中期施氮肥、后期施磷肥。根據苗木生長階段的特性對苗木進行管理,可以有效提高苗木的生長質量,實現高效造林。隨著林木的數量和面積增加,林業病蟲害問題走入林業人員的視線。相當一部分地區都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病蟲害,導致林業發展陷入瓶頸期。因此,苗木管理過程中的病蟲害防治工作顯得尤為重要,育苗人員需要結合當地林業數據以及土地情況,針對性地制定和實施綜合防治計劃。常見的防治手段有藥物拌種、保護天敵、藥物翻地、農藥噴施、誘殺等。除此之外,要安排專人負責苗木生長的實時監控,通過自動化監測設備與人工干預相結合的方式,提高苗木成活率。
2.1 播種造林大面積的造林工作首選播種造林法。這種方法指的是通過條播、撒播的方式,直接將種子種植在造林區域,操作簡便,種植效率非常高。但是這種造林方法的缺陷在于對樹種與播種環境要求較為苛刻,消耗人力物力也較多,只有在大規模、集中化的造林活動中才會使用。
2.2 植苗造林在造林工作中,應用最廣泛的方法就是植苗造林法。這種方法就是通過育苗,選擇生長情況良好的苗木移栽到林區[5]。這種經過優選的苗木能有效避免發育不良、死苗、病蟲害問題,成活率更高。植苗造林法在實施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保護苗木根系,避免因為移栽導致根系損傷,進而影響苗木成活率。采用該種植方法要考慮選種育苗是否符合當地實際的土壤、氣候條件;種植人員專業素質是否過硬。只有苗木與種植環境匹配、技術人員具備科學的種植技術,植苗造林法才能發揮作用,提高種子成活率,推動造林工作有效進行。
2.3 分殖造林利用林木的營養器官進行造林的方法是分殖造林法。分殖造林法對林木資源的有效利用,使得造林成本大大降低,同時也保護和優化了原有的生態環境。為了在實際種植中提高成活率,分殖造林操作環節可對苗木母本進行一定篩選和優化,保證所選林木具有抗病蟲害能力和對種植環境的適應能力[6]。苗木品種經過了本地環境的自然選擇,所以看護人員無需進行頻繁巡查維護,可以大幅降低人力資本投入。
在分殖造林方法中,插條造林對種植季節的要求較為嚴苛。要提高此方法的種植效率,林業人員需要嚴格在春秋兩季開展種植[7]。春季氣溫回暖、土壤解凍,是進行插條造林的最佳時機,在此時段開展種植,可顯著提高成活率。在具體操作中,林業人員需要綜合考察苗木的生長情況,謹慎選取合適的插條,對插條進行適當修剪,同時針對插條情況對土壤環境進行預處理,合理運用覆土、覆膜方式,保持適宜的溫度、濕度,提高成活率,減少死苗情況發生。
使用科學有效的育苗技術與造林方法,是推動林業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途徑。為了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進程,林業部門要與時俱進,積極采用科學先進的育苗技術與造林方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林業人員要提高自我要求,不斷學習先進的育苗技術與造林方法,為林業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