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文, 黃智宇, 李 晨, 郭小江, 張 靜, 史開志*
(1.貴州省威寧高原草地試驗站, 貴州 威寧 553100; 2.貴州省畜禽遺傳資源管理站, 貴州 貴陽 550001; 3.貴州省草地技術試驗推廣站, 貴州 貴陽 550001; 4.貴州省農業科學院 畜牧獸醫研究所, 貴州 貴陽 550005)
從江香豬是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國家原產地地理標志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產品。因其“小(體型小)、香(肉質香嫩)、純(基因純合)、凈(產地環境無污染”)而聞名,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微型珍稀豬種[1]。其主要產區位于貴州省黔東南州從江縣西部月亮山區的宰便、加鳩、加勉、加榜、剛邊、秀塘、東朗等西部8個鄉鎮。目前,原產地具有從江香豬規?;?1 000頭以上)原種場2個,香豬生產、加工和銷售企業8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3家;截止2018年底,全縣存欄量達29.74萬頭,出欄51.8萬頭。近年來,為保護和開發利用從江香豬,貴州省在加大保護力度的同時,政府聯合公司、高校及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科技合作關系,在從江香豬的種質測定、品種選育及雜交組合篩選上進行了系統研究,并取得一定進展。現將從江香豬的種質特性和相關開發利用進展進行綜述,同時提出產業發展對策,為促進從江香豬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從江香豬體型短小,豐圓,面平直,額部皺紋縱行淺而少。嘴圓而尖,吻端粉紅或黑色;耳較小薄,呈荷葉狀,略向前伸,稍向兩側下垂或平伸;眼周有淡粉色眼圈。被毛多為黑色,全身無旋毛,少量毛色呈“六白”或不完全“六白”的特征。奶頭5~6對,性成熟早;背腰寬而微凹,腹較大下垂,后肢多臥系。成年公豬體重24~37 kg,體長61~93 cm;成年母豬體重38~46 kg,體長97~106 cm;經產母豬窩產仔數8~10頭[2]。
從江香豬生長發育緩慢。初生仔豬重(0.55±0.15)kg,2月齡體重為(6.79±0.94)kg,2~5月齡日增重逐漸提高,但5~6月齡時日增重下降。6月齡時體重僅有(29.68±6.43)kg,體高38 cm左右,體長70 cm左右,胸圍75 cm左右;6月齡以后飼料報酬和日增重逐漸下降,因此宜在6月齡左右屠宰[3]。6月齡從江香豬的屠宰率為57.92%,瘦肉率為(48.84±3.82)%,背膘厚(2.51±0.36)cm,眼肌面積(14.32±0.09)cm2,皮厚(0.34±0.34)cm,后腿占胴體重27%~28%[4]。
從江香豬性成熟較早,公豬早于母豬。小公豬18日齡有爬跨現象,30日齡有精液排出,4月齡可完成初配;母豬初情期在84~120日齡,發情周期約為19 d,一般持續4~5 d;適配期在150~200日齡。從江香豬母豬發情癥狀明顯,第一胎妊娠期為113.28 d,初產活仔數7.1頭,經產母豬窩產活仔數8~10頭居多,最多達14頭[5]。
從江香豬作為優質豬肉原料,最顯著特點是在不同生長時期均可宰殺食用。研究發現,從江香豬不同日齡的肉質指標存在差異。2月齡和8~10月齡的從江香豬背肌樣品中肌內脂肪、多不飽和脂肪酸和鮮味氨基酸總量均維持較高水平[6];8月齡從江香豬肌纖維直徑為55.61 μm,肌內脂肪含量達3.71%,肌肉剪切力為3.205 kg,水分含量達75.30%[7]。從江香豬肌肉脂肪酸由十二、十四、十六、十八、二十碳原子的脂肪酸組成,其中,十六、十八碳原子的脂肪酸占90%以上;不飽和脂肪酸含量(61.61%)高于飽和脂肪酸含量(37.60%)[8]。這些指標充分說明,與其他品種相比,從江香豬肉質細嫩、口感細膩,更有利于人體健康。
近年來,為更好地利用從江香豬的優良性狀,提高從江香豬的生長、繁殖性能,各大高校在從江香豬的雜交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進行了從江香豬×杜洛克、從江香豬×蘇太豬、從江香豬×中國農大小型豬I系、從江香豬×淳安花豬的雜交試驗。
楊秀江等[9]開展了杜洛克♂×從江香豬♀雜交試驗。F1代平均個體重、平均增重、料肉比和養殖周期均得到顯著改善,表明引入外來豬種可顯著提高從江香豬的養殖效益。
李慶海等[10]以從江香豬為父本,淳安花豬為母本,進行配套組合,發現F1代生長性能優于父本,0~10月齡平均日增重210 g,公豬的屠宰性能高于母豬;F1代肉質性能也表現良好,尤其在肌內脂肪含量,嫩度等方面表現突出。表明以從江香豬為父本可有效改善國內其他地方品種肉質性狀,同時也提了高從江香豬的生長性能及屠宰性能。
倪萌萌等[11]以從江香豬(香)和蘇太豬(蘇)為親本,開展了香♂×蘇♀(香蘇豬)、蘇♂×香♀(蘇香豬)雜交試驗。兩種雜交組合表現的雜交優勢不同,其中香蘇豬平均產仔數、初生窩重及斷奶窩重大于蘇香豬。表明香♂×蘇♀(香蘇豬)的雜交方式,可顯著提高其生產性能。
為充分利用從江香豬小體型的優勢,培育高品質的實驗用小型豬,陳明飛等[12]以從江香豬為母本,中國農大小型豬Ⅰ系為父本進行雜交,F1代的生長速度緩慢,6月齡雜交豬平均體重為25.85 kg,體高為42.44 cm,體長為75.29 cm,胸圍為69.78 cm,均顯著(P<0.05)低于母本。表明該雜交組合的F1代是較為理想的實驗動物選育群。
從江香豬體型矮小,生長緩慢。關于從江香豬生長性能的相關研究多致力于基因拷貝數變異(copy number variation,CNV)、基因單核苷酸多態性上。何樹芳[13]發現與從江香豬生長性能相關的6個CNVs,其中CNVR100和CNVR373與其體長和胸圍有一定的負相關關系。郭勇等[14]發現,肌肉生長抑制素(Myostatin,MSTN)與從江香豬肌肉生長性能相關,可能是從江香豬生長性能相關的候選基因。目前,針對從江香豬生長性能的相關研究均不能明確用于分子標記輔助育種中,仍需進一步挖掘可用的分子標記。
李俊等[15-16]對從江香豬繁殖性能進行研究發現,視黃酸受體γ(retinol acid receptor-gamma,RARG)基因C1464T位點和C128T位點突變與經產母豬總產仔數、產活仔數及乳頭數呈強相關;該基因的2個位點CC基因型和AA基因型均是魚繁殖性狀相關的優勢基因型;骨形成蛋15(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 BMP15)基因C122T和A13G可能是影響從江香豬繁殖性能的2個分子標記。卵泡刺激素β亞基(follitropin subunit beta,FSHβ)基因是刺激卵泡生長發育、影響卵泡數量的重要基因,該基因的第2外顯子86 bp處發生的C/T突變與從江香豬繁殖性狀關聯,且TT基因型為有利基因型,可針對性地選擇TT基因型個體[17]。
豬肉中的肌內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與豬肉的風味、嫩度和多汁性等相關。研究表明,脂蛋白脂肪酶(lipoprteinlipase,LPL)基因表達量的高低與IMF正相關,且該基因第5內含子Afa I和第6內含子Sma I酶切位點的優勢基因型分別為GG和AG,該基因可作為從江香豬脂肪沉積的關鍵候選基因[18]。王圓圓[19]發現,磷酸化酶激酶γ2(phosphorylase kinase gamma 2,PHKG2)基因參與細胞糖原代謝通路,也是影響從江香豬肉質的重要候選基因。
從江香豬經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加上長期的近親繁殖形成了閉鎖群體,因此其基因高度純合,具有近親繁殖不退化的特點,遺傳性能穩定。在經受非洲豬瘟威脅后,從江香豬群體銳減,單靠傳統的原地活體保種方式已不能支撐未來香豬產業發展。因此,需聯合政府、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對從江香豬實施種資資源保護,以建立從江香豬遺傳資源保存中心為基礎,著手從江香豬胚胎冷凍保存、配子冷凍保存、DNA文庫保存等方式實現從江香豬遺傳資源的長期保存;開展從江香豬優良特性遺傳基礎的研究和開發利用工作,培育優良豬種,為從江香豬后期開發利用提供資源。
豬肉品質是影響其養殖經濟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從江香豬具有較好的雜交性能,能夠與不同豬種進行雜交改良,改善豬肉品質,進而提高養殖效益??蓮南阖i優良的豬肉風味品質著手,加大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開發從江香豬分子標記,并利用其雜交優勢培育出適合貴州省特殊環境條件、適應市場需求發展的新品種配套系。
近年來,香豬系列肉制品以其獨特的風味深受消費者喜愛,逐漸形成品牌產品。香豬產業發展也受到省級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自2011年以來,貴州省政府給予從江香豬產業專項財政政策扶持,并將其被列入貴州省十大重點民生工程和“全省100個現代農業高效示范園區”建設規劃,產業發展迎來歷史性機遇。據調研,2018年以來,從江香豬的開發利用仍面臨巨大困難,建議當地政府鼓勵多種經濟成分以多種形式參與香豬保護、生產、加工和銷售環節,充分調動各方資源,構建多元化投資渠道,加大香豬產業開發力度,全力推進從江香豬產業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