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其猛
(獨山縣農業農村局水產技術推廣站, 貴州 獨山 240173)
獨山縣位于貴州省南部,地處東經107°17′55″~107°50′05″,北緯25°12′45″~26°01′05″,總面積2 445 km2,平均海拔1 000~1 200 m,屬亞熱帶溫和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5.6℃,年降雨量1 200~1 300 mm,無霜期270 d,年均日照時數1 300 h。全縣生態水資源豐富,有河流24條,河道總長394.4 km,河網密集,水質清潔、無工業污染,淡水山池塘養殖面積達453.33 hm2,稻田生態養殖2 333.33 hm2,具有發展生態漁業的生態環境和資源優勢。近年來,貴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漁業發展,把生態漁業放在農村產業革命重要位置,發布了《省政府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漁業發展的指導意見》[1],同時配套出臺了《貴州省農村產業革命生態漁業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試行)》[2]等政策文件。按照貴州省委省政府打造貴州綠色水產品牌,助推鄉村扶貧漁業的發展思路[3],獨山縣利用自身山區水產資源優勢,積極發展無公害水產養殖,將生態漁業作為推進山區水產養殖發展的新動力,大力實施漁業扶貧工程。在實施農村產業革命,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為促進獨山縣生態漁業發展提供決策參考,對其生態漁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并針對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建議。
全縣水產養殖以池塘、山塘、水庫、流水養殖、稻漁綜合種養為主。目前全縣適宜發展淡水養殖水體面積達586.67 hm2,其中池塘養魚面積386.67 hm2,山塘、水庫養殖面積200 hm2,稻田生態養殖面積2 333.33 hm2。2019年全縣水產品總量達1 680 t,其中池塘980 t、山塘生態養殖230 t、水庫80 t、稻田410 t,產值2 690萬元。完成生態養殖面積444.67 hm2,其中池塘生態養殖300 hm2、山塘生態養殖80 hm2、水庫生態養殖66.67 hm2。為實現漁業轉型升級,落實健康生態養殖、漁民增收的發展理念,按照“生態為先、產業為本、科技助力”的總體思路,逐步將池塘、山塘、水庫、流水養殖、稻漁綜合種養轉向生態養殖,推進實施“稻+N”模式,全縣發展稻田生態綜合種養面積1 940 hm2,其中稻+蛙、稻+蝦、稻+蟹養殖面積73.33 hm2,稻+魚生態養殖面積1 866.67 hm2,產值7 000元/667m2,稻田養殖效益明顯提高。同時,利用山區扶貧政策平臺推進特色養殖業發展,引進2家外商投入資金150萬元,開展濕地龍蝦大閘蟹養殖13.33 hm2。另外,依托當地優質冷水魚(大鯢)資源優勢,通過養殖企業加大科技投入,結合業務主管部門有效監管,地方政府實施發展扶持政策,初步形成產業有規模,生產有效益,產業質量高標準化的冷水魚(大鯢)產業發展成效,推動了獨山縣特色漁業發展。
獨山縣具有許多優質冷水魚養殖資源,但因其是都柳江源頭,在當地實施生態治理和保護十分重要,因而提高了水產特色養殖項目環境評估要求,對水域發展規劃提出了一定限制,導致水產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和開發,制約了生態漁業大規模發展。
獨山縣內現有的專業化正規魚種場規模小,供給能力有限。個體苗種經營者缺乏專業知識,服務意識和素質不高,甚至存在從省外購買低價魚苗轉賣的現象,使苗種的質量、數量及品種都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導致養殖品種結構單一,養殖效益低。
由于縣級財力有限,對引進和培育產業化經營水產企業的投入力度不足,企業落戶成效不明顯。部分企業缺乏正確的發展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沒有建立有效的利益鏈條,實施水產項目的績效不理想,帶動生態漁業產業化發展的能力不強,未能很好地發揮引領作用,輻射效應弱。
一是充分依托獨山縣豐富的生態漁業資源和較好的旅游市場,將特色漁業與旅游開發有機結合,整合特色漁業產品與旅游服務,打造漁旅模式,擴展漁業功服務能,擴大獨山生態水產品市場的同時,促進獨山縣生態旅游產業開發。
二是以獨山水資源為平臺,大力引進具有實力的水產企業,培育漁業龍頭,形成“龍頭連基地、基地帶動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格局[4]。通過強化龍頭企業帶動,重點發展冷水魚(大鯢、鱘魚、虹鱒)和地方特色稻花魚水產品,為養殖戶提供產、供、銷全程服務,包括魚苗魚種和魚藥飼料供應、技術指導、市場信息發布、產品銷售等服務,逐步建立高產、高效、健康的養殖模式。同時,為促進龍頭企業發展,應通過多渠道增加漁業資金支持,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大力支持重點水產養殖企業,完善相應的誠信體系建設。另外,嚴格貫徹落實《貴州省工業質量品牌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文件精神》,全面深入開展水產品質量監管工作,特別是縣內3個特種水產養殖企業和農村稻花魚養殖產品,保障生態魚產品質量。
三是完善產業發展所需的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加強水產科技人員隊伍培養,扎實做好技術服務和技術培訓工作,同時為開展相關試驗、示范和技術推廣提供人力支撐。同時,引導企業積極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合作開展生態漁業相關研究,充分利用后者的技術力量促進生態魚養殖和魚產品科技成果研發[5],同時以企業為平臺推進成果轉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