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元波
(綏陽縣農業農村局, 貴州 綏陽 563300)
農業產業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下簡稱龍頭企業)集成利用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帶動農戶發展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主體,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1]。近年來,綏陽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取得一定成效,形成以現代煙草、商品蔬菜、辣椒、金銀花等為主導產業的產業化格局[2],但龍頭企業發展緩慢,存在一些發展瓶頸。現就對其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以期促進其發展,更好發揮其帶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作用。
綏陽縣自2003年開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培育工作以來,共培育了縣級以上龍頭企業86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4家、市級龍頭企業51家。農產品加工類企業27家、養殖類22家、種植類37家,主要涉及辣椒、中藥材、生態畜牧、蔬菜種植等產業。
企業自身資本積累不足,固定資產投入較大的主要以國營企業為主,達2千萬元以上的僅有3家,1千萬元以上的有6家。同時,企業面臨外部融資難題,沒有有效的融資渠道,導致資金缺乏,發展基礎薄弱,嚴重制約企業發展,阻礙其整體實力提升。
企業自身的科技研發投入有限,產品研發團隊能力薄弱,且與省市相關科研機構合作研發的項目較少,制約其對當地優勢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部分市場前景好、效益高的產品項目得不到及時開展。如當地最具優勢的辣椒和金銀花,其優良品種選育培育工作滯后,品種推廣缺乏基礎保障,同時未充分利用其地方標志保護產品身份打造形成地方命名品牌。
多數企業由于自身效益水平不高和對專業人才的重視程度不足,對生產、營銷、管理各方面所需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不足,特別是缺乏高層次管理人才,導致企業的管理機制落后,管理松散,即使設計了相應的管理運行制度,執行也不到位,嚴重制約企業健康發展。
企業、基地、農戶之間的利益關系仍然停留在低層次的產銷合作上,沒有真正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利益共同體[3]。由于農業產業化經營最主要的組織形式是龍頭企業帶動型[4],龍頭企業與農戶沒有切實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勢必無法有效發揮龍頭企業輻射和帶動農戶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能力,阻礙農業產業化發展。
近年來,隨著中央宏觀調控政策發生轉變,國家對土地資源的配置和監管力度加大,同時更加重視推進綠色發展模式,另外消費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趨勢向功能化、營養化、方便化轉變[5],對龍頭企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自身發展基礎薄弱、整體競爭力不足的部分龍頭企業將面臨更大的生存與發展壓力。
龍頭企業應加強標準化建設,提升生產標準化水平,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在生產過程中,應重視先進工藝、設備和技術的引進和應用,積極加強與科研院所等機構的深入合作,努力提高自身的研發能力,逐步形成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提高產品科技含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強產品競爭力。同時推進產業鏈延伸,加速發展特優原料產品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進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促進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引導龍頭企業以質量優質為核心,強化品牌建設。充分利用已有優勢產業和產品基礎,支持其積極申報省市級產業化龍頭企業,“三品一標”和相關產品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以及港澳地區和國際市場的準入通行證。已獲認證的產品,應進一步深入開發,形成規模,同時加大品牌營銷的資金投入,全面提升品牌檔次,擴大品牌影響力,增強品牌效應。
針對融資困難這一龍頭企業發展的主要瓶頸,需要建立有效的融資機制與模式,綜合利用相關職能部門、金融機構和社會第三方投資者等主體力量進行突破。可采用貼息補助、信用等級借貸及其他金融杠桿手段,集中支持有市場潛力、有發展意識、敢于承擔市場風險的龍頭企業做強做大[3]。同時,健全相應的信用體系建設,引導龍頭企業誠實守信,形成良好信用和資信度等,為其獲得資金支持提供信用保障。
應積極按照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和方法,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引進高層次管理人才,同時加強對現有相關人員的專業培訓,提升企業內部管理水平,提高運營效率。其中,應對作為企業管理核心內容的財務管理[3]進行重點強化,優化企業資金使用。
龍頭企業應樹立“業因利民而興“的發展理念,重視長遠發展,充分發揮自身在產業發展中的帶動作用,以“企業+合作社+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組織模式,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不斷完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創新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機制,增強輻射能力,切實帶動農戶小規模生產與大市場有機連接,使農產品形成穩定的銷售渠道并有效降低市場風險,推進種養大戶職業化、龍頭企業品牌化,最終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