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富 廖詩斌
(桑植縣林業局,湖南桑植 427100)
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天然林被人為毀壞。近些年,人們逐步意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同時也積極踐行生態保護措施,比如開展植樹造林活動。然而,人造林和天然林有一定的差別,很多功能都遜色于天然林[1]。當前,分析天然林的情況發現,加大對天然林的保護,將可持續發展措施落實到位,提升自然環境保護成效十分迫切。
天然林指的是在自然狀況下繁育并且未受人為因素影響或者影響比較有限的森林。天然林不但包括多種類型的林木,還包含依托天然林生存與繁育的苔蘚、天然竹林、真菌、草本植物、灌木、地衣以及依托森林而生存的動物等。森林中的所有生物均是單獨的生命體,有獨一無二的生存體系,但在森林生態系統和森林植被中,多種生物間具有互相依賴、互相約束、推動循環的密切關聯。天然林是森林中各種類型生物的介體,和其他的生物一同構成有機整體,人們也通常將其稱作自然界中最繁雜的、涉及范圍最廣泛的能量轉移系統與物質循環系統[2]。
天然林保護指的是在特定的生命生長周期內,為了讓資源適應生態生長態勢,同時讓資源價值持續提升,對多種森林資源加以有效運用,也就是在恰當的時機、采用恰當的方法,加快天然林的生長速度。但是,相應的保護措施需要在不對生態體系的穩健性有任何影響的狀況下實施,同時還應當保證自然林優良循環。天然林保護是在遵循生態學有關準則的基礎上,以人工干預的方式對森林加以修復,讓已退化的森林重現活力。天然林保護工程是實現國家發展、推動社會前進的有效措施,旨在對森林資源進行全面保護并建立健康的生態體系[3]。
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位于云貴高原東部,湖南省西北部,武陵山區腹地,屬國際旅游城市張家界市管轄。東界石門縣、慈利縣、武陵源區,南毗永定區、永順縣,西與龍山縣接壤,北與湖北省宣恩縣、鶴峰縣毗鄰。 地 跨 東 經 109 ° 41 ′ 15′′~ 110 ° 45 ′ 45′′, 北 緯29°17′30′′~29°47′46′′,南北寬57 km,東西長104 km,全縣行政區總面積347 576 hm2,占全省總面積的1.64%。桑植縣城區澧源鎮距省會長沙380 km,距張家界市49 km。
2.1 各地類面積構成桑植縣林地總面積282 656.21 hm2,其中有林地面積225 079.75 hm2,占林地面積的79.6%;灌木林地面積46 590.93 hm2,占林地面積的16.5%;其他林地面積10 985.52 hm2,占林地總面積的3.9%。
2.2 林地權屬構成桑植縣林地權屬分國有、集體兩種類型,以集體為主。國有林地面積11 053.19 hm2,占林地總面積的3.9%;集體林地面積271 603.02 hm2,占林地總面積的96.1%。
2.3 森林按起源構成桑植縣森林總面積256 022.6 hm2,其中起源為天然的面積195 920.06 hm2,占森林面積的76.5%;起源為人工林的面積60 102.54 hm2,占森林面積的23.5%;其中天然商品林面積為109 430.4 hm2,集體和個人部分已納入天然商品林商業性停伐補助工程的為58 786.7 hm2,未納入天然商品林商業性停伐補助工程的還有31 414.7 hm2。
2.4 林地按經營類型構成公益林地面積128 329.2 hm2,占林地總面積的45.4%;商品林地面積154 327.01 hm2,占林地總面積的54.6%。
2.5 林地按林地保護等級構成桑植縣林地面積中Ⅰ級林地面積24 554.84 hm2,占林地總面積的8.7%;Ⅱ級林地面積94 395.93 hm2,占林地總面積的30.3%;Ⅲ級林地面積9 507.44 hm2,占林地總面積的6.4%;Ⅳ級林地面積154 198 hm2,占林地總面積的54.6%。
3.1 背離天然林自然更替規律目前,在天然林的保護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從之前的不關注、肆意砍伐轉變為禁止砍伐,背離了天然林的自然更替規律。從某個層面來講,科學砍伐能夠促進天然林生長,契合天然林循環發展的特點。對天然林進行保護時,一定要確保保護尺度得當。在天然林的保護方面不可采用極端的方法,而是要依照生態綠化的要求,采用恰當的采伐方法對資源進行適當開發和應用。
3.2 缺少天然林可持續運營的標準和技術對于天然林資源,不可過度保護,而是要科學地進行開發與運用。在開發運用過程中,要遵照可持續經營原則,對砍伐行為進行制約,避免損壞天然林。目前,國內出臺的一些規章制度主要是對天然林砍伐進行規定,缺少可持續運營的相關標準和技術。
4.1 加強對天然林保護資金的管控天然林培育與保護都是一項長期工程,相關單位需要進行有效規劃。在天然林建設投資管控方面,一定要構建完善的保障體系。相關單位需要依據天然林的面積和發展規劃對資本進行合理分配,把林區道路建設、通信建設、水電建設等都考慮在內,依據預算的結果,對資金進行科學分配,為天然林建設和發展奠定足夠的資本基礎。財政機構可劃撥地方專項建設資金,依據真實狀況對投資的金額進行調節,健全資本核算、資金預算和管理機制,增強對資金應用過程的監管,確保把資金使用到該使用的地方。增大資金幫扶力度的同時,也應當抓好技術培訓、林區管控、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推廣等,從多個層面提升天然林建設和保護能力,推動天然林長效發展[4]。
4.2 加強對天然林的宏觀控制在森林面積逐漸減少、自然環境逐步惡化的情況下,政府應當大力促進天然林建設工作的開展。詳細來說,政府應當立足于宏觀維度管控天然林的繁育、建設、開發等多個環節,為天然林建設發展增添動力。在天然林的繁育和建設方面,政府可邀請專業人士組建評審小組,對項目進行深入剖析論證,確保項目具有實際操作性。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政府相關單位應當立足于宏觀維度對項目進行保護,利用各種管控措施調節木材的生產規模,采用按類運營和分區管控舉措推動天然林穩健發展。
4.3 天然林可持續經營的措施
4.3.1 過伐林運營措施為了讓工業生產需求得到有效滿足而對林木進行大量采伐,被毀壞的森林需通過很長時間的修復才能夠達到被開發運用的狀態。為此,對過伐林進行合理經營十分關鍵。
4.3.2 派生林經營措施采用對派生林中一些先鋒樹種進行科學采伐的方法,可以為較為低矮的樹木提供充足的光照,推動低矮植被生長;同時栽種針葉樹,可促進派生林快速生長。其一,合理采伐適合進行工業生產或者滿足砍伐要求的樹木;其二,為了確保微生物、鳥獸等有良好的生存條件,一定要及時采伐腐木。應當指出的是,較大面積林隙空地中的腐朽樹木可以作為觀賞樹,提高森林的觀賞價值,因此要綜合考慮森林整體情況,確定是否進行砍伐[5]。
隨著時代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成為人們的共識。對于森林資源而言,天然林是不可缺少的構成部分,在我國自然環境保護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通過對天然林進行保護,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能夠為我國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