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新法 胡軒暉
(婺源縣林業局,江西婺源 333200)
生態環境問題是當前社會發展需要重視的基本問題。在過去一段時間,人們過分注重經濟的增長,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導致土地荒漠化嚴重、生物多樣性減弱、水土流失嚴重以及自然災害頻發。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問題的思考,人們逐漸意識到了進行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基于此,對生態環境建設的有關問題進行分析。
1.1 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環境建設指的是利用各種措施例如生物管理措施、物理管理措施等進行生態管理,是我國當今社會發展的基礎。進行生態環境建設的過程是一項漫長的過程,不僅需要工作人員提高管理能力,還需要群眾共同參與,提升群眾的環境保護意識,促進環境保護工作開展。
1.2 森林培育森林培育指的是通過對樹木進行種植,利用森林的可調節作用對環境進行凈化,既能夠減少環境中的污染現象,又能夠對水土資源進行保護,還能夠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森林資源[1]。當前的森林資源包括人工林以及天然林,森林管理人員可通過樹苗培育、病蟲害防治、植樹造林等方法對我國的森林資源進行保護。近年來,國家逐漸重視森林培育工作,加大了人工投入力度,緩解了現如今就業困難的問題,為群眾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從某些方面來看,森林培育還具有一定的社會作用。
生態環境建設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需要重視的問題[2]。
2.1 土地荒漠化嚴重土地荒漠化是當前生態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調查表明,我國土地荒漠化面積已經達到了262.2萬km2,約為全國土地面積的27.4%,且多集中于我國的西北地區,約有4億人會受到土地荒漠化的影響,造成的經濟損失已經達到了542億元,對我國經濟社會以及生態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土地荒漠化較為嚴重的地區甚至會出現土地生產能力下降、環境惡化、風沙肆虐的現象。風力侵蝕是造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為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加強對于森林的培育,利用森林的防風固沙能力減少風力對土地的侵蝕。
2.2 生物多樣性減弱森林是我國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各種野生動物賴以生存的重要場所。但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導致森林資源被破壞,一些野生動物失去了家園,面臨滅絕的風險。除此之外,我國森林資源數量較少,且南北方森林資源分布存在較大的差異,南方地區過分注重城市建設,不注重生態環境建設,導致植物多樣性遭到破壞。在傳統城市發展觀念的影響下,人們為了經濟建設,對森林進行無節制砍伐,不注重對于環境的保護以及植物的種植,導致我國森林面積急劇減少,破壞了生態環境。
2.3 水土流失嚴重森林能夠起到涵養水源的作用,當前我國森林遭到破壞,森林覆蓋面積減小,在這種情況之下,出現了水土流失問題。當前,我國的水土流失問題嚴重。截止至2019年,我國水土流失面積達到了271.08萬km2,其中輕度水土流失面積占總水土流失面積的62%,中度水土流失面積是37%,水力侵蝕的面積達到了113.47萬km2。同時,水土流失現象還存在地域差異,其中西北地區的水土流失問題最為嚴重,由西部向東部逐漸減弱。
2.4 自然災害頻發森林環境遭到破壞使得我國出現干旱或洪澇問題。森林覆蓋面積不均是造成自然災害的主要原因,不同地區森林覆蓋面積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環境問題。例如華北地區沙塵暴肆虐、云貴地區泥石流頻發、西北地區由于森林覆蓋面積較低,干旱現象嚴重,出現沙塵暴以及冰雪霜凍的現象。加大森林培育,進行生態環境建設,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能夠保護環境,降低自然災害的發生率。
森林培育能夠起到涵養水源、凈化水資源、防止水土流失等作用,對于保護環境、提高人類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為我國的生態化建設提供了保障[3]。森林培育對于生態環境建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4方面。
3.1 保護水土進行森林培育的主要作用是保護水土。森林能夠對水資源進行調節,減少水資源污染問題,凈化水資源,為森林培育提供充足的水資源,減少地表水流量。森林自身水分循環能夠在雨季起到蓄洪作用,防止洪災產生,在旱季能夠保證河流正常流動,減少干旱情況發生,對水流量進行調節,減少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為此,應該加強對于森林的培育工作,利用森林對水資源進行保護。
3.2 保護生物多樣性我國土地資源遼闊,南北跨度較大,生物物種比較豐富,其中很大一部分生物以森林為生存環境。但是,近年來,人類為了獲取到更加高的經濟效益,不斷對森林資源進行破壞,減少了森林覆蓋面積。動物的生存環境被破壞,各種野生動物失去了生存的家園,部分動物面臨滅絕風險,最終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弱。有效進行森林培育能擴大我國森林覆蓋面積,為野生動物提供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促使我國生物多樣性發展[4]。
3.3 阻止溫室效應當前,社會工業化不斷發展,各種汽車尾氣、工業建設等工程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對大氣造成污染。森林具有凈化空氣的作用,因此應該注重森林的培育,提高森林覆蓋面積,提高群眾保護環境的意識,促進森林建設可持續發展。森林在進行呼吸作用的時候能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減小工業化發展帶來的危害,防止全球變暖,促進生態建設[5]。
3.4 促進農業發展森林培育能夠對環境溫度進行調節,保證農作物正常生產。森林不僅能夠調節溫度,還能夠對空氣濕度進行調節,減少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率,保證農作物健康生長,為群眾提供豐富食物資源的同時提高農民的收入,促使我國農業發展。
綜上所述,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在進行經濟發展的同時應該重視對于環境的保護。森林具有凈化空氣、涵養水源等作用,加強對于森林的培育能夠為人類提供更加優質的生存環境,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保障。因此,應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工作,解決現如今出現的南北方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促進我國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