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冰燕
(邯鄲市永年區農業農村局 河北 邯鄲 056000)
產業扶貧是實現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的重要途徑,扶貧項目建設是推動扶貧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永年區針對1 947 戶、7 572 名貧困人口數量多、居住分散的實際情況,在扶貧產業培育、支持、發展上,通過開展產業扶貧項目建設、強化經營主體帶動、完善利益聯結方式、加強科技培訓服務等措施,努力提高扶貧產業的覆蓋率和帶動率。
永年區圍繞貧困群眾生產需要,結合區域產業實際情況,采取以下六種產業扶貧模式進行推進。
1.1 農業產業扶貧模式。積極扶持帶動貧困戶搞特色種植、特色養殖等農業產業,全區16 個鄉鎮建設了37 個產業扶貧基地,1 292 戶貧困戶種植了強筋小麥或節水小麥,138 戶貧困戶從事蔬菜產業、63 戶貧困戶從事養殖業,以點帶面推進全區扶貧特色產業快速發展。
1.2 股份合作產業扶貧模式。將2 835 萬元扶貧專項資金以股金形式入股到硅谷肥業公司、仁糧農業科技公司、亞盛畜牧養殖公司、春田土地整理公司等11個有實力、有發展前途的企業,以每戶投資1 萬元入股企業,貧困戶每年可獲得不低于股金10%(1 000 元)的分紅,做到了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股份合作扶貧項目全覆蓋。
1.3 林果產業扶貧模式。通過綠崗林果專業合作社、現海葡萄專業合作社帶動22 戶貧困戶發展核桃、葡萄等林果產業。
1.4 家庭手工業扶貧模式。通過豆一箱包加工車間等扶貧車間帶動21 戶貧困戶發展家庭手工業。
1.5 電商產業扶貧模式。充分發揮區電商公共服務中心、伍德公司、快馬電商等平臺作用,累計為350 多名貧困群眾進行了電商業務培訓。引入“魔豆媽媽”電商創就業精準扶貧項目,對30 名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員進行云客服崗前培訓。
1.6 旅游產業扶貧模式。永年區以舉辦第十四屆中國·邯鄲國際太極拳運動大會和第三屆邯鄲市旅游產業發展大會為契機,重點發展王邊藝術小鎮、李孟灣中醫養生游、劉窯農業生態采摘游、廣府東街休閑游4個特色主體鄉村旅游示范點,通過土地租賃、經營攤點、就業崗位、農業合作社等方式,對廣府鎮、永合會鎮、界河店鄉、臨洺關鎮4 個鄉鎮14 個村24 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旅游項目扶貧,幫助貧困戶年均增收5 000 元以上。
在此基礎上,永年區把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相融合,扎實開展“千企幫千戶”志愿幫扶行動,發揮企業優勢作用,為貧困群眾提供產業支持、技術服務、務工就業等不同環節的幫助。圍繞優質蔬菜、西部小雜糧、葡萄、核桃等特色種養,多形式、多層次開展農牧業技術培訓5 000 余人次;圍繞標準件加工、服裝制作、手工藝品、食品加工等方面,建設9 個扶貧微工廠,累計使137 名貧困勞動力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充分圍繞群眾實際需求,發動招募了1 155 家有一定經濟實力、社會責任感強的企業、個體工商戶、商會、社團等,根據情況開發多個工種,志愿對口幫扶貧困戶,實現1 153 名貧困群眾就業上崗。
2.1 農業經營主體帶動作用有限。就農業龍頭企業來說,帶動一定面積、一定數量貧困群眾的企業不多,在蔬菜、養殖、食用菌、林果等方面能夠直接帶動群眾發展生產的企業較少,大部分企業、家庭農場只是覆蓋基地周邊的村莊,并且是以務工就業、土地流轉為主。
2.2 產業扶貧風險防范機制不健全。扶貧產業需要較長的培育周期,很多產業尤其是特色種養業面臨較大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風險分擔機制,防止因為遭遇區域性產業風險而集中返貧。
2.3 產業發展組織化程度需要提高。永年區貧困群眾居住分散,且家中勞動力有限,科技文化水平較低,在產業發展上一般受當地環境和習慣影響,單獨發展產業難度大。
2.4 貧困群眾參與扶貧產業發展的積極性需要增強。永年區中小企業較多,標準件、建筑裝修等行業從業人員多,群眾收入的主要來源依靠務工就業,加之產業投入較大、回報收益較慢,群眾對發展產業的主動性較低。
產業扶貧是貧困群眾穩定脫貧的關鍵所在。只有產業發展了,才能真正實現農民收入持續增加,才能實現穩定脫貧。對此,我們將在加快實施扶貧項目、建設產業扶貧基地的基礎上,通過政府主導推動、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組織互動、現代園區牽動、能人大戶聯動、幫扶干部促動等措施,針對性的培育打造扶貧特色產業,把產業的蛋糕做大,把產業的鏈條拉長,為貧困群眾參與發展扶貧特色產業創造機會。
3.1 加強新型經營主體扶貧帶貧建設。在特色產業聚集區的提升過程中,借勢推進扶貧特色產業發展,要有抓手,要有著力點和突破點,就是要大力發展龍頭企業、合作社、扶貧微工廠等經營主體,對產業發展較好、帶貧作用明顯的經營主體,制定出臺鼓勵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的政策措施,在項目實施、政策落實上進行扶持,將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能人、專業大戶建立起聯結關系,靈活運用土地流轉、股份合作、訂單合同、勞務合作、服務協作等多種利益聯結模式,把貧困戶與新型經營主體“捆綁”在一起,為產業穩定發展打好基礎。
3.2 加強產業扶貧科技培訓。立足提高產業扶貧項目運行質量和貧困群眾致富能力,要從項目實施、風險控制、技術培訓、主體建設、品牌培育等方面積極提出建議,主動服務,主動對接,選優配強培訓專家力量,建立完善科技培訓體系,本著一個產業、一套隊伍的原則,根據鄉鎮、村的需求,針對不同類型的扶貧特色產業組建專家服務隊,為產業扶貧項目順利運行和貧困群眾技能培訓打好基礎。
3.3 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培育工作。推動產業扶貧與鄉村振興六大產業聚集區提升工程相結合,擴大規模,提高效益,帶動貧困戶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推進優質糧食產業、設施蔬菜產業、雜糧雜豆產業、中藥材產業、良種繁育產業、食用菌產業、特色養殖產業等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積極選樹若干特色種養產業帶貧典型,發揮好帶貧示范作用。
3.4 發展脫貧效應大的特色農業保險。認真落實脫貧特色農業保險相關政策,支持脫貧特色產業健康發展;支持保險機構開設特色農業保險險種;加大宣傳力度,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對扶貧特色農業的覆蓋面,開展特色農產品價格保險。
3.5 推進產業扶貧政策宣傳。圍繞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的工作要求,精準對接貧困群眾產業發展需求,充分發揮各鄉鎮產業扶貧技術服務微信群和產業發展指導員作用,在產業選擇、經營主體帶動、產品銷售、技能培訓四個方面,做好政策宣傳落實,讓貧困群眾明白“惠有多少”、“惠從何來”,做到每戶都有一個“明白人”。對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宣傳產業扶貧政策項目,積極開展產業扶貧新知識、新技術、新模式的宣傳,通過微信、電商等渠道做好產銷銜接,確保貧困群眾種出來、賣出去,取得好收益。
通過以上5 項措施持續用力,持續推進產業扶貧,使永年區1 947 戶7 572 名貧困人口依靠自身能力脫貧致富,實現穩定持續增收,不返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