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攀
(四川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 成都 610213)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能夠有效解決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同時又能夠從根本上切實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實現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進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在當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其中存在著諸多問題,為了能夠有效推進鄉村振興,必然需要對這些問題展開深入的討論與研究,進而才能夠提出對策措施,不斷提高我國農村的現代化水平。
2.1 農民參與動力不足。全體農民的深入參與是確保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與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確保各項鄉村戰略工作開展的有效基礎,因此對于鄉村振興發展十分重要。但是在當前的農村工作開展過程中,整體農民的參與度并不高,這主要是因為缺乏有效宣傳,農村農民參與積極性普遍偏低,依賴意識仍然比較嚴重,農村基層黨組織發動群眾的形式陳舊,多是領導人拍板,傾聽農民的聲音較少。農民參與農村規劃主動不足,鄉村計劃未能在良好的宣傳機制下,調動農民積極參與農村計劃,影響了鄉村計劃的科學深入執行。
2.2 農村缺少人才支撐。目前,在廣大農村地區,青壯勞力、大學生返鄉的現象已不多見。離開農村的青壯勞力和大學生大多不愿意回到家鄉。那些在家種地的人都是老人、婦女和沒有一技之長的人。農村土地空心化、人口空心化、產業空心化、基本公共服務空心化、基礎設施空心化,是農村經濟社會功能整體退化的本質。農村地區缺乏年輕人和人才,出現的空心村困擾嚴重阻礙了城鄉一體化的實現。
2.3 鄉村基層治理工作亟待加強。由于農村區域性較強,所以仍然存在嚴重的形式主義與人情主義,治理難度也相對較大,甚至某些鄉村地區“治權”脫離“產權”,農村的集體資產歸自然村或鄉民小組擁有,但自然村有資產卻缺乏自治組織,這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對農村資源的有效整合。鄉鎮一級機關的設置、職能配置尚待優化,事權與財力不匹配,鄉鎮政府部門與農村基層之間的聯系脫節,相關工作開展仍然有著較大難度。
3.1 激發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主體性和積極性。農民是非常理性的群體,只要鄉村振興戰略能給農民帶來真正的實惠與利益,農民就會投入十二分的熱情。在這一階段,一是從思想上鼓勵農民自愿主動參與,二是從獲得利益上吸引農民積極參與,三是從條件準備上保障農民能夠參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因此,要以農村發展的實際情況為依據,科學合理地發揮市場在鄉村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為鄉村重振注入活力,加強農村市場化建設水平,實現農村經濟創新發展的目標。加快農村土地流轉的進度,做好農業規劃和土地流轉宣傳,結合實際情況,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機制、交易保證機制,利用標準化、規范化的制度,進一步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促進農村集體及商業用地的逐步進入市場,建立農村集體用地管理機制,在農村集體經濟改革背景下,確保村民能夠獲得足夠紅利。
3.2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一要滿足鄉村重建需要,構筑科學培養體系。培訓對象應重點傾斜于新型農民、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培養一批經紀人、農業管理人員和鄉間工匠,建設知識型、技能式和創新型的農業勞動者大軍,突出訓練內容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二要創新農民的培育機制。鼓勵和指導農民參加彈性學制中高級農業職業教育,建立農企、農園等新型職業農民實習實驗基地、創業孵化基地等。三要加強新型農民的培訓和管理,要逐步建立職業農民信息檔案注冊、職稱鑒定等系統;探索建立農業職業資格等級認定系統,逐步推行農業職能準入系統,全面提高農業勞動者的職業技能水平。
3.3 完善現代鄉村治理體系。優化鄉村治理系統是促進農村振興發展的重要保障。第一,應建立健全農民自治制度,充分尊重農民在鄉村治理中的主體地位,形成科學自我管理制度。將法治農村建設作為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抓緊抓實。第二,還要建立鄉村保障制度,加強農村資源優化配置,完善鄉村公共服務設施。為鄉村自治進一步提供必要的基礎。第三,制定科學化鄉村發展計劃,倡導專業規劃小組進駐農村,建立科學村民訪談體系,充分吸納村民觀點,規劃制作村民手冊,對村民提供必要的指導意見。
總體而言,鄉村振興戰略是社會發展出現重要階段性變化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斷提高鄉村振興戰略的可操作性,加快農業經濟現代化的有效提升,充分調動城市資源實現協調發展,打造新型鄉村農業經濟結構形式,明確發展重點與難點,才能夠有效調動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動力,進而切實提高農村經濟水平,帶動整個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