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芬珍
(江西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江西南昌 330000)
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金融如流水,金融流向哪里,包括人才在內的其他資源就會跟著流向哪里。農業產業具有周期長、盈利少、風險大等特點,決定了農業產業將會面臨更多的融資困境。導致農業產業融資難的原因包括以下內容:一是信息不透明,農業企業大部分都是中小微企業,財務管理不規范,缺少經營信息;二是抵押物不足,農業企業即使有抵押物,也很難估值,如生物性資產中的農作物、林木等,有些抵押物缺乏流動性,比如林權、農地經營權等;三是資金需求短、小、頻、急,單筆貸款成本高;四是農業企業分布廣泛,主要在廣大農村地區。對金融機構來說,農業產業客戶分散、觸達困難,缺乏規模效應,成本高、收益低、風險大,市場化的商業銀行自然不愿意為農業產業提供信貸,保險公司也不愿意為農業產業提供保險。因此,大型商業銀行陸續撤離農村,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成為農村金融的主力軍,但這些農村金融機構自身普遍存在弱、小、散以及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1-2]。
農村金融服務供給不足是制約農業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但是在數字金融技術飛速發展的當前,其為解決農村金融服務難題提供了出路。數字金融技術可以大幅降低獲客成本,擴大客戶規模,為客戶提供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金融服務。數字技術正在深刻地改變信用評級、資產定價和風險管理三大金融核心技術,使得以小微企業、三農、弱勢困難群體為主要服務對象的普惠金融能夠真正落地。
數字金融技術在提供金融服務的同時,可以極大地推動農業產業數字化,兩者相輔相成,有效推動了農業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例如覆蓋生豬、蛋雞、奶牛和肉禽四大養殖板塊的“京農貸”產品,就是京東金融運用數字技術將信貸模型和養殖管理系統嵌入到養殖管理過程,在對飼料實現定點、定向、定時和定量精準投放的同時,運用移動支付手段實現信貸資金精準投放。這種數字金融技術與數字化養殖管理系統相結合的模式,不僅大幅提高了養殖管理效率,而且開創了新的農業產業信用評估方法。數字化養殖管理系統可以隨時收集養殖過程中的數據并輸入模型對未來生產結果進行預測,通過數字金融技術將這些數據和預測結果輸入到自主開發的信用評估模型后可以自動生成信用評估結果,京東金融再根據信用評估結果決定是否發放貸款以及發放多少貸款。這種數字化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農業生產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將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信息轉變為農戶的信用,在提供農業信貸的同時,促進了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和生產流程的標準化,大大降低了農業生產的風險,有助于提高農產品的品質,有效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數字金融服務與農業產業數字化的有效結合,不僅提高了農業金融服務的效率,也降低了農業信貸的風險[3]。
農業供應鏈金融的通常做法是銀行等金融機構依托農業龍頭企業對上下游合作企業和農戶的利益機制和增信機制,將企業實力強、信用水平高的農業龍頭企業的信用擴展到與其合作的上下游中小微企業和農戶,為中小微企業和農戶提供信貸,解決中小微企業和農戶融資難、融資貴和融資慢的難題。隨著農業供應鏈從生產、深加工、分銷以及最終到達消費者的整個產業鏈的不斷延伸,電子商務和物流企業的深度融合,農業供應鏈的產業規模不斷擴張,農業供應鏈金融在支持農業產業發展中也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數字金融技術可以更加高效地整合資金流、信息流和農業供應鏈,通過數字化改造,大幅提高農業供應鏈金融的效率,降低農業供應鏈金融的風險。例如,在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的運營中,一方面,公司不斷向上游的原料種植與貿易環節延伸,向下游的養殖環節、屠宰與深加工環節延伸,大力發展飼料-養殖-屠宰一體化項目,同時積極投資和收購食品、銷售等相關項目,構建從原料種植與貿易到養殖、屠宰、深加工和銷售以及中央廚房的全產業鏈。另一方面,公司在全行業率先推出了為農戶提供技術服務、金融服務的“諸事旺”(禽旺、豬旺、魚旺、牛旺、羊旺)項目,運用數字技術改造整個供應鏈,并在其中接入金融服務,大大優化了傳統的“公司+農戶”模式[4]。
區塊鏈等數字金融技術的逐漸成熟與應用,為農業供應鏈金融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區塊鏈技術有助于實現信息實時、透明、可追溯,客觀、真實、全面地反映整個供應鏈的運營狀況以及各相關經營主體的具體情況,有助于提高融資效率,管控信貸風險。例如江西銀行、萬向區塊鏈公司和正邦集團合作,運用區塊鏈技術,建立應收款鏈平臺,運用電子簽名、線上簽約等數字技術,將企業應收賬款轉化為電子支付結算工具和融資工具,供應商僅需在江西銀行開立對公賬戶即可全流程在線上完成融資提款操作,利用區塊鏈技術簽名的唯一性、不可篡改的技術特點,實現核心企業應收賬款的線上高效率確權。核心企業可以在線上一次性完成應收賬款的確權及轉讓流程,無需每月線下辦理,極大地降低了核心企業確權工作的復雜程度[5]。此外,還以電子付款承諾函“云信”為載體,在線上對核心企業的應收賬款進行拆分流轉,使得那些沒有與核心企業發生交易的上游供應商同樣可以依托持有的“云信”獲得融資,擴大了金融服務的受眾面,使得產業鏈上更多應收賬款得以盤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