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瑋 張夢婷
(無錫太湖學院,江蘇無錫 214000)
自我國提出正式恢復農業保險業務的辦理以來,農業保險經歷了從商業化發展到政策化發展的一系列變遷,扶貧導向越來越清晰。2014年,《關于創新發展扶貧小額信貸的指導意見》(國開辦發〔2014〕78號)提出政策性農業保險應優先在貧困地區試點及推廣,并開發以獲得貸款的貧困戶為對象的保費低、條款通俗易懂的農業保險產品,表明專門針對貧困戶的農業保險產品開始進行試點和推廣,農業保險目前已成為我國脫貧攻堅的重要金融工具。然而,我國農業保險的覆蓋率和發展深度均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其根源在于農戶對農業保險的需求不足。基于此,在闡述農業保險有效需求現狀的基礎上,構建農戶農業保險有效需求影響因素研究框架,并對后續進一步研究進行展望。
農業保險自1985年正式恢復以來,多層次、廣覆蓋的農業保險體系構建在制度建設和頂層設計層面得到了充分保障,我國農業保險覆蓋率逐年增加。但是現實中,農業保險的實施并未取得預期效果,大多數地區農業保險供給不足,且保障水平始終維持在較低水平,農戶自主投保率低下,農村保險市場出現了“供需雙冷”的現象。供給層面最突出的問題是農業保險在貧困治理過程中參與度不足,農業保險產品保障水平偏低,遠不能滿足農戶對農業生產風險和市場經營風險的保障需要,面向貧困人口的農業保險產品缺乏針對性,扶貧效果不佳[1]。實際上,絕大多數貧困人口都為風險厭惡者,他們對保險的潛在需求尤為迫切,而農業保險供給層面的問題導致農戶對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嚴重不足。郭軍等針對北方六省農戶的抽樣調查發現,74.3%的農戶對農業保險的實施不滿意[2]。
農業保險覆蓋面的提高以供給為著力點,但應立足于農戶需求。根據行為經濟學理論,將影響農戶農業保險有效需求的因素概括為保險認知、風險認知、保險負擔、情感因素和風險管理五方面。
2.1 保險認知保險認知即農戶對保險的認識和看法。農戶對農業保險的認知決定了其對農業保險的需求。一般來說,受教育水平較高的農戶接收和掌握信息的能力也較強,更能對農業保險的相關政策、運行機理等有更為全面、系統的認識,因此對保險的實際需求就越大。相比城市,農村地區較為閉塞,農戶獲取外界最新消息的能力有限,因此親戚、家庭成員中有鄉鎮干部、村干部的農戶更易獲取農業保險相關信息,這類農戶的農業保險需求更大[3]。
2.2 風險認知小額保險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風險因素的存在。在現實中,農戶對農業保險的需求受到他們對農業生產經營風險的認知和風險偏好的影響,即對風險感知能力較強、風險規避型農戶往往存在較高的農業保險需求,而對風險感知能力較差、風險偏好型農戶往往農業保險需求較低。劉妍等[4]在研究此問題時,將農戶最近3年的風險情況納入實證分析體系,發現該三年發生的風險強化了農戶對風險的認知,這類農戶有較高的小額保險需求。
2.3 保險負擔農戶的保險負擔與家庭收入、保費支付方式等因素密切相關。首先,家庭收入不足的農戶,其保費支付能力不足,會造成農戶自我排斥。隨著農戶收入水平的增加,農戶保費支付能力提高,農業保險需求上升;當收入水平增長到一定程度后,農戶的保險需求將持續下降,即家庭收入與農業保險需求兩者存在“倒U”型關系。其次,在保費支付方式方面,實施靈活的保費支付方式、增加繳納保費頻率、增加財政補貼可以有效提高農戶有效需求。例如,劉亞洲等[5]指出,農戶購買農業保險的主要原因是國家提供保費補貼而非出于管理風險的考慮,從側面印證了保費補貼與農業保險需求的正相關關系。
2.4 情感因素情感因素包括農業保險購買“創傷”經歷以及農戶對農業生產的依賴度。災害發生后,若投保農戶的期望賠償金額與實際定損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將會給農戶造成“創傷”,使農戶降低對農業保險的信任度,從而影響農戶在下一階段的投保行為。另一方面,農戶對農業生產的依賴度取決于農戶是否務工、農戶家庭的收入結構、務農時間等。農戶對農業生產的依賴性越強,對農業保險的實際需求可能越高。張偉等[6]的研究表明,農業經營性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例會顯著影響農戶對農業保險的需求。
2.5 風險管理一般來說,農戶抵御風險的能力越強,農業保險需求越低。農戶風險管理措施可分為家庭自救、集團互助、政府救助三個層次。當遭受農業風險沖擊時,家庭勞動力人口比重越高,越能有效抵御風險,農業保險需求越低。社會關系規模越大,農戶風險管理能力越強,農業保險需求越低。在政府救助這一層次,張啟文等[7]基于黑龍江省農戶的調查數據,實證分析發現政府災害救助與農業保險的需求無相關關系。寧滿秀等[8]的研究能夠對此進行合理解釋:我國政府救災補貼不是生產補貼而是災后補貼,補貼額度不會超過損失額度,因此救災補貼并不會提高農戶對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
針對農戶農業保險有效需求的實證研究需要建立在科學、嚴謹的基礎上,除了影響因素體系構建以外,對農戶的有效需求進行精準識別也尤為重要。若在調查中僅僅通過詢問農戶目前有沒有購買農業保險或是否有保險需求作為識別需求的唯一條件是不科學的,這可能將有潛在需求但由于供給原因或不清楚個人需求而未獲得農業保險的農戶錯誤歸類到無需求一方,可以通過特殊設計的直接意愿調查獲得較為精準的有效需求信息。此外,可以對農戶按照收入結構、貧困程度等進行分組,實證分析不同的農戶對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是否存在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