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林強 丁文龍 高培喜(彭澤縣農業農村局)
彭澤縣創新“123”激勵保障機制,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縣鄉“一把手”工程,縣財政在全面落實省、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資金的基礎上,每年統籌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扶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培育一批經濟強村,樹立一批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樣板和典型。
“1”即1 個10%:允許各村在當年集體經濟收入增幅部分,提取10%對村干部進行獎勵。“2”即2 個200 萬:縣財政每年安排200 萬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較好的村進行獎勵,同時縣財政每年拿出200 萬按照1 ∶8 比例撬動1600 萬銀行貸款,每個村可貸款10 萬元用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3”即3 年領導掛點:縣領導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進行掛點指導,縣直及駐縣單位進行聯系幫扶,鄉鎮黨政正職進行掛點督導,同時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考核情況,納入鄉鎮黨委書記年度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并作為鎮、村黨建工作年度考評的重要內容。
彭澤縣各村充分利用各類集體資產、資源,結合農業產業發展,積極探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路徑,按照“兩盤活、兩發展”的思路進行。
盤活資源。將集體現有利用率不高的資源進行盤活,增加村集體收入。如棉船鎮江心村通過集體外灘地租賃等,每年獲得集體經濟收入60 多萬元;棉船鎮朝陽村將無人耕種的農戶耕地及集體土地30 畝集中起來,由村集體種植棉花、黃豆等農作物,年收入可達5 萬余元。
盤活資產。將一些村集體的閑置倉庫、學校等資產進行修繕或改造重建,用來出租或辦廠增加村集體收入。如棉船鎮日新村利用本鎮規模農業的優勢,把廢棄的倉庫拆除,重建了1000 余平方米用于存儲農產品的倉庫用于出租,也可以在該倉庫進行現場交易,年租金6.6 萬元;馬當鎮船形村將一處閑置倉庫承包出去,每年獲得集體經濟收入6 萬元。
發展產業。村集體以合作社的形式結合本村實際及市場需求發展產業。如黃嶺鄉芳湖村通過產權制度改革發展臍橙產業200 余畝,為解決村干部不懂技術及沒有時間管理的難題,村集體將產業基地承包給大戶管理經營,每年可得2 萬元租金。臍橙掛果后,銷售收入村集體還可以按比例分成,僅此一項,村集體每年可獲得比較穩定的收入10 萬元以上。此外,一些貧困村還通過發展光伏發電產業增加集體收入。
發展物業。通過村集體區域優勢和地理位置的優勢購置房產發展物業經濟。如紅光村利用集體資金投資購買縣城繁華路段的店面200 余平方米,年租金收入20 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