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都成
(湖南省湘鄉市栗山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湖南 湘鄉 411400)
品種是豐產的關鍵。丘陵山區一季稻適宜選擇全生育期在130~135 d(同一品種作一季稻比晚稻要長10~15 d)、豐產性較好、抗性高、耐高溫、米質優的雜交品種。水源好陽光充足的田塊可選擇生育期稍長的品種;干旱田可以選擇生育期稍短、抗旱性較好的品種,并適當提早播種。此外,應避開同一品種在同一田塊連作3 a及以上,如農諺所說“擔糞不如換禾種”。需要注意的是,不是價格越高的品種就越好,而是適宜本地氣候特點的品種最好。
保障一季稻豐產最重要的環節是避開高溫抽穗灌漿,降低空秕率。一季稻的最佳齊穗期是8月下旬,最佳灌漿結實期是9月,10月上旬成熟收獲。因此,丘陵區一季稻在5月下旬~6月上旬播種比較合適。同時,考慮到水源、陽光等因素應適當提早播種。目前,丘陵山區一季稻耕作普通存在盲目播種的問題,從4月~6月上旬都有播種。影響一季稻豐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播種過早,高溫抽穗,空秕率高(同一地方播種相差較大,也會引起螟蟲等害蟲世代重疊而增加防治難度)。可以參考以下公式確定播種期:155-全生育期(d)±2=n,n≤30,為5月n號;n>30,為6月n-30號播種[1]。
培育壯秧促早生快發為豐產奠定了良好基礎,要重視種子消毒殺菌,預防惡苗病等病蟲害;播種應選擇日平均氣溫穩定12℃以上的晴天,秧田實行科學水肥管理,早施“斷奶肥”,合理施“送嫁肥”,移栽前帶藥下田[2]。
產量由穗數、粒數和粒重構成。通過合理密植,能夠提高單位面積的土地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相對地增加穗數、粒數和提高粒重。種植密度以18 cm×21 cm為宜,每株保證兩粒谷(秧苗)及以上。保證用種量,插秧應保證每667 m2大田1.5 kg種量,拋秧、散播保證每667 m2大田2 kg種量。
遵循重施基肥、氮磷鉀合理搭配的原則,根據實際情況輔施鋅、硅等微肥?;室詮秃戏蕿橹?,一般每667 m240%的復合肥30~40 kg,對翻丘、冷浸田等應適當添加微肥以利早生快發。移栽后10 d左右施分蘗肥,約占基肥50%~60%。分蘗期是水稻吸收氮素的第一高峰,在圓桿期,根據實際情況增施穗肥和壯籽肥。有些農戶偏重于氮肥,重氮輕磷鉀等,氮肥過重,致使禾苗墨綠且葉寬反葉,造成病蟲害嚴重,產量低,即“喜死人的苗,氣死人的谷”。在曬田復水后應根據實際情況每667 m2施3~7.5 kg的氯化鉀及微肥,確保禾苗莖桿健壯,提高其抗逆性和結實率。
早期因氣候炎熱,需采用深水活蔸、淺水分蘗的方法;適時曬田,促長根,促分蘗,成大穗,達到根深葉茂;后期應干濕結合,以濕為主,保證壯籽所需要的水分,提高千粒質量,保證豐產。
山區丘陵一季稻主要病蟲害有惡苗病、稻薊馬、黑條矮縮病、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稻瘟病、紋枯病及潛葉蠅等。
(1)惡苗病是一種種子侵染、系統發病、全株表現的病害,發生后基本沒有辦法防治。6月中旬開始,南方氣溫高于30℃,不利于惡苗病發展,一般不會再新發生。惡苗病主要發生在秧苗期,發病病苗比健苗細高,葉片葉鞘細長,葉色淡黃,少根。大田表現為節間明顯伸長,節部向外突出,下部莖節生逆根,分蘗少或不分蘗,不結實或結實率低。水稻種子處理是重點,播種前曬種,用強氯精或使百克等浸種8~10 h。
(2)稻薊馬主要發生在秧苗期,表現為秧苗發黃,青黃不發,長勢差,黑根多新根少。檢查方法是早晨或晚上濕掌抹苗,掌上有短黑發狀物質,則說明有稻薊馬發生。大部分殺蟲劑都能有效殺滅稻薊馬[3]。
(3)黑條矮縮病發病后,初期極難發現。感病植株明顯矮縮,不抽穗或抽包頸穗,穗小顆粒少,部分植株早枯死亡,直接影響水稻產量。一般要到分蘗后期才會表現出明顯矮縮枯死,大部分農戶會認為是“種子不純”的原因。造成水稻黑條矮縮病的主要原因是稻飛虱刺吸禾苗使其感染病毒。主要防治措施是重點防治首次遷飛稻飛虱。
(4)近年來,二化螟發展呈逐漸加重的趨勢。對于遷飛性二化螟當地農業部門監測和預報都比較準確,一般不會形成較大危害。主要是越冬代和播種時間不整齊造成的嚴重世代重疊,使二化螟發展更為復雜。防治二化螟時,不僅要對田間噴藥,還要對田邊1~2 m的灌木雜草施藥,同時要規范播種時間,減少世代重疊。
(5)稻縱卷葉螟是遷飛性害蟲,按當地農業部門病蟲害情報來防治效果理想。防治藥劑主要有氯蟲苯甲酰胺及復合制劑、阿維菌素和甲鹽用復合制劑、氟鈴脲等。
(6)稻飛虱是一季稻需要重點防治的蟲害,防治不力可能造成大面積倒伏的毀滅性損失。目前的農藥對暴發性飛虱防治效果并不理想,飛虱主要在于預防,在始穗前期加大力度防治可以大大減少后期飛虱基數,達到較理想的防治效果。藥劑以烯啶吡蚜酮、吡蚜呋蟲胺等復合劑為佳,盡量避開單一制劑和敵敵畏等速效殺蟲劑。
(7)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因為害時期、部位不同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谷粒瘟。分蘗至拔節期為害較重,可引起大幅度減產,嚴重時甚至失收。稻瘟病屬真菌,主要是越冬病害在水稻生育期借風雨傳播浸染,高溫高濕利于浸染發病。一旦發生稻瘟病則難以治療,實踐中主要是預防和選用高抗品種減少發病概率。葉瘟在發現少量病斑時防治,葉瘟防治不力會轉化為節瘟、穗頸瘟、谷粒瘟;穗瘟在孕穗期預防。需要注意的是,稻瘟病常發丘塊一定要時常觀察,一旦發現癥狀要立即防治。
(8)水稻秧苗期至穗期均可發生紋枯病,以抽穗前后最盛。該病主要危害葉片、葉鞘,嚴重時向上蔓延至穗部。病斑初期為橢圓形、水漬狀,后呈灰綠色或淡褐色逐漸向植株上部擴展,病斑常相互合并為不規則形狀,病斑邊緣灰褐色,中央灰白色,常常被稱為“筍殼斑”,盛發期可以看到黑褐色小顆粒菌珠。紋枯病主要在土壤中越冬傳播,在水稻分蘗期能達到較好的效果,紋枯病發生嚴重的丘塊耕田時要撈核(浮渣)處理滅菌。
(9)潛葉蠅在丘陵山區一季稻種植中為害頻繁,以山沖尤為嚴重,應引起足夠的重視。潛葉蠅蟲體很小,隱蔽性強,很難發現,前期癥狀不明顯,易被忽視,一般出現大量“直穗”時才會被發現。主要以防治為主,一般在分蘗后期進行1次防治,多種殺蟲藥劑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丘陵山區一季稻病蟲害防治要以防治結合,用藥經濟高效為原則。惡苗病、黑條矮縮病、稻瘟病、潛葉蠅、飛虱及鉆心蟲等宜以預防為主,紋枯病、稻縱卷葉螟以達到防治指標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