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緯卿 郝騫 張國娟
(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91)
“十三五”以來,在《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等有關政策的指引下,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呈現出快速、高效的發展勢頭。“十三五”收官之際,全國糧食產量已連續5a穩定在6.50×108t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也穩定在470kg以上[1],成績矚目。河北省作為我國的農業大省,近5a的糧食(包含谷物、薯類和豆類等作物品種)、棉花、油料和水果產量等多項主要農作物生產指標一直都穩居全國各省前列,在農產品生產及相關產業延伸發展等方面都表現出穩中向好、向新的發展態勢。然而,由于全省農業發展基礎相對薄弱以及全省各區域的地形、氣候、水資源等農業生產關鍵要素自然差異性較大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致使河北省在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未能獲得占據絕對優勢的成效。
《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中從糧食供給保障、農業結構、質量效益、可持續發展、技術裝備、規模經營和支持保護等方面明確了“十三五”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要指標[2]。根據相關數據,通過對照主要關鍵指標發現,除某些因地理環境等客觀因素影響而無法達成的目標外,河北省當前在糧食(谷物)綜合生產能力、典型農作物的種植面積及農產品的產量、農田有效灌溉面積、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等具體指標上均已達到了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基本要求,但部分指標在某些具體分項指標上仍未達到既定的目標要求,具體問題如下。
根據《國家統計年鑒》有關數據統計可以發現,谷物(主要包含稻谷、小麥、玉米等,下同)和棉花作為河北省主要的農作物產品,其近5a的單位面積產量均不及全國平均水平,與全國當年最高生產水平省份的差距分別達到了2387kg·hm-2和1155kg·hm-2。在單位面積產量排名上,谷物一直處于全國的下游水平,棉花在現有的23個省份的統計排名中在近幾年雖稍有起色,但仍處于中下游水平。整體來講,河北省部分主要農作物產品單位面積產量水平相對偏低。
綠色可持續是農業現代發展的關鍵指標之一,其對主要農作物的化肥利用率和農藥利用率都提出了相應的約束性要求。根據《國家統計年鑒》中農用化肥施用量和農作物播種面積相關數據的初步整理計算發現,河北省近5a的農用化肥施用總量雖具有明顯的下降趨勢,但相對量依舊偏多,農作物產品的單位面積化肥施用量也一直高于全國平均量的水平,2018年一度比全國平均農用化肥施用量高出0.04t·hm-2,作為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指標,河北省的化肥施用量有待進一步控制。
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官方網站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15日,按照尼斯分類第十一版標準,河北省第二十九類(主要包含肉、魚、家禽和野味;肉汁;腌漬、冷凍、干制及煮熟的水果和蔬菜;果凍、果醬、蜜餞;蛋;奶和奶制品;食用油和油脂[3])和第三十一類(主要包含谷物和不屬別類的農業、園藝、林業產品;活動物;新鮮水果和蔬菜;種籽;草木和花卉;動物飼料;麥芽[3])產品的商標有效注冊累計量僅為44660和30899個,排名分別位居全國第12位和第10位,與兩類產品商標有效注冊累計量排名均占據全國第1的廣東省相比,分別相差97363和44807個。有效注冊商標數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農產品品牌建設的成效,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河北省現有的農產品品牌數量相對較少,品牌建設工作相對滯后。
另外,從農產品的知名度來看,通過對2019年全國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排名前10位省份的農產品優勢區、地理標志、區域公用品牌及地理標志商標獲取情況等品牌質量衡量的關鍵指標的統計可以看出,在這些省份中,河北省的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數量(17個,排名并列第2)比較多,即農產品在資源稟賦、產業發展、綠色發展和管理保障等方面都具備了相對較高的發展起點,但與其它省份相比,在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獲批數量上的最大相差量達到了289個,2019年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獲批數量也僅為全國最高水平的1/3,都處于明顯劣勢地位。另外,河北省地理標志商標獲批數量雖處于中游地位,但與獲批數量比較多的省份相比,卻有3~5倍的差距,也沒有體現出明顯的優勢。綜合來看,河北省當前的農產品品牌建設質量還不夠,知名程度還不高,品牌效應不夠明顯。
河北省域面積18.88萬km2,南北跨度大,且地貌復雜多樣,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類型齊全,有壩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河北平原3大地貌單元[4]。另外,河北省屬于半干旱半濕潤區,降水空間分布極不平衡,東、南部平原地區降水較為豐富,而西北部山地生態功能區降水虧缺現象較為嚴重。同時,由于歷史原因,省內部分區域,尤其是平原區(如黑龍港地區),面臨著地下水嚴重超采、水環境狀況惡化等諸多問題。復雜多樣的地形,分布不均的降水,再加上“先天”性的資源短缺,都成為阻礙這些地區農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據最新調研結果顯示,河北省部分地區,特別是西北部地區的“空心村”現象比較嚴重。以張家口市為例,按照宅基地空置率在50%以上的“空心村”界定標準,全市“空心村”占比達22.5%,特別是壩上5個縣區,“空心村”數達536個。由于“空心村”常住人口少、高水平勞動力供給不足,致使“空心村”集中地區農村土地資源浪費現象嚴重,生產力水平明顯偏低,從而影響了全省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整體進程[5]。
滕堂偉等人認為,農業科技創新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第一驅動力[6]。據有關數據顯示,河北省2017年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經達到77.2%,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7.5%,近3a又有新的提高。然而,河北省各區域間存在著比較嚴重的不均衡發展現象,如“空心村”聚集區域的農機總動力供給、專業化勞動力存量等,相對都比較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全省整體的農業生產效率;在農業科技短板相對比較突出的地區,由于缺乏規范化的指導,會導致當地的農業生產標準性差,質量保障體系不完整,綠色發展理念不突出,直接影響了對農產品產業附加值的進一步挖掘;從全國的農業發展來看,智慧農業已經成為農業現代化進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農業科技元素薄弱的地方,農業產業數字化發展進程相對滯后,大田精準作業、設施農業智慧管理、畜禽智慧養殖等“互聯網+”現代農業創新發展更無從談及,嚴重阻礙了全省農業現代化統籌發展的整體進程。
近年來,河北省農業品牌建設雖有成效,但仍處于起步階段,雜、散、小、弱等問題比較集中。其主要原因在于當前全省的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程度還不夠高,小農經濟依舊是農業生產的主體部分,從而致使農產品深加工能力不足、質量標準體系不完整等問題比較凸顯。以張承地區為例,該地農產品深加工比例較低,其中果品加工率不超過10%,糧食深加工率不到7%,較發達國家和地區90%以上的產品深加工率相差甚遠[7]。另外,規模經濟弱化致使河北省現有的知名農業企業相對較少,全省缺乏成熟的農業市場主體,部分潛在價值發展空間較大的農產品由于無法匹配到品牌發展的優質“宿體”,只能在中低端市場徘徊,最終導致河北省農業品牌建設成效不夠突出。規模經濟弱化導致的品牌紅利影響程度不夠,致使部分僻遠地區未能切實意識到品牌建設工作的重要性,以至于其對農業品牌建設工作重視程度不夠、投入較少,有的地區甚至還未將此事提上議事日程,最終使得部分優質農產品無法實現其應有的價值體現農產品品牌,創建工作陷入“死循環”階段。
河北省南北跨度大,地形地貌多樣,具備糧、油、菜、菌、果、藥、畜禽等多種農業形態的存續空間,也具有較好的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建條件。基于此,河北省可以圍繞當前國家提出的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結合全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整體規劃,通過智慧農業大數據工程的有利優勢,分區域做好農業結構調整,改進產業體系建設。其中,平原地區要在穩定原有糧食面積和產量的基礎上,壓減高消耗、低質低效農業品種,不斷提升產品品質;山區丘陵地區要進一步擴大水果、食用菌、中藥材等產品的種植培育面積,穩步提升農業產品的種植效益;壩上地區要繼續重點推廣節水耐旱品種和綠色栽培技術,并積極創建特色農產品加工聚集區,切實消除因自然條件所限而帶來的農業規模化發展壁壘;黑龍港地下水超采區要大力發展抗旱耐旱作物和節水灌溉,同時結合季節性休耕制度,在做好生態環境修復的同時,實現農業產量的最優合理貢獻。
基于以上的問題分析可以看出,河北省農業生產科技元素的普及主要應從2個層面來具體執行。對于傳統科技元素的普及,即通過培訓來提升務農人員的專業技能和知識,通過財政支持等政策來推進農業機械化生產的普及,通過政策引導和標準化的技術指導來實現相關資源的有效充分利用,以實現高質量標準與綠色可持續理念的切實執行。要注重對新興科技元素的補充,當前,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等“互聯網+”現代農業創新發展理念正在深刻影響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基于河北省當前的實際情況,各級政府應全力推進《河北省智慧農業示范建設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等相關政策的落地實施,以典型示范帶動全域發展;要以政府及行業團體為主導,積極促成農業信息化大數據的共享,以進一步實現大數據和區塊鏈等技術在農業生產、產品溯源、質量監管等農業現代化管理和市場科學研判上的集成應用;要積極對接國內外電商平臺,創新“互聯網+訂單農業”模式,不斷完善產、供、銷為一體的互聯網全鏈條服務,以滿足現代消費人群的綜合需求[8]。
農業品牌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其需要集政府主管部門和農業產銷群體為一體,并由省級政府做好品牌發展思路的整體規劃設計和品牌創建機制完善工作,以引導各級政府及農業團體建立品牌助推競爭力且能夠帶來超額收益的共識;基層政府要協同農業團體做好農產品的文化內涵挖掘工作,對品牌進行專業化設計,以完善產品形象;基層政府要通過建立約束機制來提升產品的生產和加工標準,嚴把質量關,以保證品牌良好口碑的樹立;各級政府要協助農業團體做好農產品的特性分析工作,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精準的品牌定位,圍繞潛在市場開展針對性較強的品牌推介策劃;各級政府要加大品牌產品的推介力度,綜合利用“傳統媒體+新媒體+專業機構”的宣傳渠道,分層次、分地域、分重點開展品牌宣傳推廣[9]。要利用好河北農產品品牌萬里行、優質農產品推介會等活動平臺,進一步鞏固并拓展高端市場等銷售渠道,并不斷深化與阿里、京東等電商平臺的合作,推進“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以形成河北品牌農產品集群效應,增強品牌競爭力。
綜上所述,河北省憑借其獨有的優勢和特點,在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中表現出了積極向好、向新的發展態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省內部分地區自然資源分布“先天性”失衡、農業科技要素貢獻偏低以及規模經濟發展基礎相對薄弱等原因,致使其在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新型經營體系等方面表現出了部分主要農作物產品生產效率偏低、部分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指標不達標、農產品品牌建設滯后且品牌效應不明顯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本文通過系統的分析研究,認為通過以下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河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綜合成效: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前提,因地制宜,科學優化全省的農業產業結構布局;要綜合施策,全力促進科技元素與農業產業發展的互融互通,以強化農產品的質量標準并推進綠色農業發展理念的落實;要以各級政府及農業團體為主體,通過多方聯動,在全面推進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全省的農業品牌建設及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