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昌 楊慧 顧昌華 侯彥雙 田建霞 孫聆睿 任樹廷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食用菌工程中心,貴州 銅仁 554300)
羊肚菌(Morchella),是羊肚菌屬(Morchella spp.)真菌的總稱,又名羊角菌(貴州)、羊雀菌(云南)、包谷菌(四川),具有悠久的食用歷史[1]。羊肚菌作為一種珍稀食用菌,口感脆嫩、香味誘人,含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多糖及微量元素,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深受消費者喜愛,發展前景十分廣闊。2012年以來,羊肚菌在我國栽培面積逐步增加,栽培范圍也從原有的主產區云南、重慶、四川擴大至全國大部分地區[2]。近幾年貴州省食用菌產業發展迅猛,羊肚菌作為特色珍稀菌類種植規模連續穩定增長。本文將根據貴州省羊肚菌產業發展優勢、發展現狀、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議,旨在為貴州省羊肚菌產業健康發展提供合理建議參考。
自1883年報道羊肚菌人工栽培成功以來,由于生長機理欠缺、產量穩定差、菌種制作等問題是制約羊肚菌規模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1]。2009年,趙琪等以圓葉白楊樹為輔料實現尖頂羊肚菌的仿野生栽培,該技術實現了羊肚菌的規模化穩定生產[3]。隨后外源營養袋技術的發明和應用助推了我國羊肚菌產業的跨越式發展[4]。全國羊肚菌種植面積由2012年不足1hm2發展至2019年在8000hm2左右,播種面積擴增近12倍。
食用菌產業作為貴州省重點扶持產業的大背景下,羊肚菌作為珍稀栽培種類成為“扶貧菇”、“產業菇”。據調查,2014年貴州省有少量羊肚菌愛好者進行少量種植,填補了貴州省羊肚菌人工栽培的空缺,直至2016年各區市引進種植,采用“冬播春收”、“秋播冬收”等栽培模式成功獲得羊肚菌出菇。隨著羊肚菌高效栽培技術的逐漸成熟以及其巨大的市場開發潛力,羊肚菌在貴州得到迅速發展,據統計,2018年貴州省羊肚菌栽培面積約860hm2;2019年栽培面積約1260hm2;2020年栽培面積約930hm2。截至2020年6月,貴州省貴陽、銅仁、遵義、六盤水、安順、畢節等地均成功獲得羊肚菌試驗出菇。經近幾年的發展,貴州省羊肚菌產業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技術服務能力提高,部分專業機構開始掌握菌種制作擴繁能力能夠為本地企業行業提供穩定母種或原種;基地建設多樣化,充分利用蔬菜大棚、西瓜大棚、稻田平棚等多樣式基地進行羊肚菌種植;管理技術明顯提升,初步實現精細化管理,產量趨向穩定;種植規模由大型基地向小而精的基地轉變,小型基地在出菇管理方面優勢明顯,總面積多控制3.5hm2以下。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升,羊肚菌市場需求量呈增長趨勢。據統計,2016年我國羊肚菌鮮菇產量約為4000t,批發價在200~300元·kg-1[7]。2017年產量約7000t,整體價格趨于穩定。2018年由于栽培面積的快速擴張,市場價格有所回落。在互聯網、移動終端和自媒體的的宣傳推動下,羊肚菌的市場認可度不斷增加,2019年羊肚菌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截至2020年元旦存在部分斷貨現象,價格明顯上升。
貴州省羊肚菌的產值、產量和銷售量以較快速率增加,據相關行業調查,2018年全省羊肚菌產量0.23萬t,產值2.9億元;2019年產量0.35萬t,產值4.2億元;2020年產量0.43萬t,產值4.8億元;與2016年比分別增加92%和67.5%。根據食用菌商務網統計顯示,2020年貴州省羊肚菌鮮品價格為260~600元·kg-1,剪腳羊肚菌干品為3000元·kg-1左右,市場呈現出供不應求的局面,由此可見羊肚菌市場潛力巨大。
3.1.1 生態環境優勢
貴州省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境內森林覆蓋率高達57%,森林儲存量達4.7億m3,豐富的闊葉林為羊肚菌生產提供了優質菌材資源。在貴州西南地區,黔西南、六盤水等地春季回暖早,利用“秋播冬收”的模式成功實現冬季羊肚菌年前出菇,實現高利潤。貴州西北地區,銅仁、遵義等地冬冷略長,春季回暖晚,利用“冬播春收”的模式成功獲得春季羊肚菌高效栽培。貴州省利用地理環境優勢實現羊肚菌多季節栽培出菇,促進我國羊肚菌鮮品的區性協調和周期選擇。
3.1.2 野生菌資源優越
貴州省野生種質資源豐富,是我國野生菌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據調查,全省大型真菌有44科202屬789種,其中食用菌243種,藥用菌186種,有毒菌67種,特色食用菌有羊肚菌、竹蓀、雞樅菌等[6]。每年3—5月為貴州省野生羊肚菌子實體高發期,李銀雙等以貴陽、銅仁、六盤水等地采集的24份樣品分析表明,貴州省共有9個野生羊肚菌物種,主要包括黃色羊肚菌和黑色羊肚菌2個類群[7]。其豐富的野生羊肚菌資源為野生羊肚菌馴化栽培、遺傳雜交育種和優良品種選育提供了豐富的種植資源。
3.1.3 政策環境優勢
貴州省政府高度重視食用菌產業,將其列為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扶貧的重點產業之一,相繼出臺《貴州省發展食用菌產業助推脫貧攻堅三年行動方案(2017—2019年)》、《貴州省食用菌產業發展規劃(2016—2019年)》等政策,各區市在食用菌發展方面也出臺相應政策,在食用菌產業菌種保供、菌材供給,經營主體培育、品牌市場建設、冷鏈物流、固體廢物利用等方面給予大量政策支持。2020年貴州省農委印發的《貴州省食用菌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2年)》指出“做特做精特色珍稀食用菌”,為進一步擴大羊肚菌等特色珍稀食用菌種植規模指明方向,提高菌種研發、生產管理和產品加工等科技能力。
3.1.4 國內市場環境優勢
貴州省在打好“生態”牌,念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的同時,搶抓我國食用菌產業“東菇西移”以及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機遇,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積極培育食用菌公共品牌,如,“梵凈山珍·健康養生”、“烏蒙山寶·畢節珍好”等公共品牌建立和銷售渠道的不斷拓展,羊肚菌已分銷至蘇州、上海、廣州等國內市場,使得貴州省羊肚菌產業競爭力不斷增強。
3.2.1 優良菌種保供不足,行業規范缺乏
目前貴州省羊肚菌菌種主要是由四川、云南、湖北等省外科研院所引進,在菌種篩選、試驗推廣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導致羊肚菌菌種質量良莠不齊,產品品質不穩定,生產效益波動大等情況出現。貴州省與四川、湖北、江蘇等省份相比,在羊肚菌菌種研發、菌袋生產、新品種引進、優良選育、試驗推廣等方面水平落后,導致羊肚菌企業“百家爭鳴”,缺乏行業標準[8],貴州省羊肚菌菌種保供等方面有待進一步提升。
3.2.2 科技支撐不足,高層人才匱乏
當前貴州省羊肚菌產業起步晚,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滯后,科研投入不足,科技創新能力差,生產管理技術主要靠模仿云南、四川、湖北等羊肚菌科技能力強省。本省羊肚菌技術人員、科研人員等高層人才匱乏,多數從業人員是由其它相近專業轉向羊肚菌研究,對羊肚菌專業知識和栽培技術儲備不足,貴州省食用菌產業人才緊缺與現今快速發展的羊肚菌產業需求存在巨大矛盾。
3.2.3 市場經營分散,缺乏布局統籌
貴州羊肚菌產業是扶貧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羊肚菌產品主要以鮮品、干品形式銷售,深加工技術不成熟,沒有形成產品標準,產業鏈不完善。各類商品由于供應量不足無法形成規模效應,生產產品各自銷售,價格波動較大。龍頭企業羊肚菌栽培技術能力不夠,導致產業帶動發展能力不足,產能未得到全部釋放,整體市場競爭力較弱。企業間各自為營缺乏交流協作,在貴州省羊肚菌產業發展整體資源配置和區域布局上有待統籌。
3.2.4 野生資源開發不足,經營意識不足
目前貴州具有豐富的野生羊肚菌資源下,與云南省相比,貴州野生菌資源未得到有效運營和開發,野生羊肚菌馴化利用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資源緊缺。野生羊肚菌采摘、保育、儲存、管理等工作處于起步階段,貴州部分地區存在限制野生食用菌采食宣傳,導致野生羊肚菌市場拓展開發不足。
在貴州精準脫貧的大背景下,羊肚菌產業可以作為具體地理特色產業發展,助推鄉村振興。本文就如何發展貴州省羊肚菌產業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優良的菌種和本土化栽培技術的有機結合是羊肚菌高產穩產的保障。貴州省可以培育或引進成熟的羊肚菌龍頭企業予以菌種質量保障,積極組建團隊制定羊肚菌菌種行業標準或企業標準。依托貴州省菌物學會羊肚菌分會、省內科研院所等技術群體,建立母種、原種、栽培種和營養袋繁育的一體化保供體系。在羊肚菌菌種生產、銷售和檢測等方面加大監管力度,杜絕不良菌種流入市場。加強羊肚菌菌種生產者、消費者的法律意識,切實維護羊肚菌生產者的利益。
目前貴州省羊肚菌栽培模式多樣化,早期日光溫室栽培為主,目前,稻—菌輪作、果—菇套種、林下栽培等多種模式并存。在全省羊肚菌種植技術標準未成熟的條件下,可以根據不同栽培模式建立企業和行業羊肚菌種植標準。貴州省地理海拔跨度大,氣候“十里不同天”,粘性土壤和沙性土壤并存,羊肚菌栽培技術標準和管理技術標準的地域化和精細化建設,實現羊肚菌錯季生產,提高羊肚菌產品質量和產品市場競爭力。
貴州省羊肚菌集中在春季上市,以鮮銷為主,2020年3—5月份羊肚菌市場呈供過于求的態勢,價格下滑嚴重,部分地區跌破80元·kg-1,部分羊肚菌干制制品可以延長羊肚菌儲存時間,但其附加值提升有限。羊肚菌脆片、香辣羊肚菌[9]、羊肚菌營養粉[10]、羊肚菌酸奶[11]、羊肚菌面等深加工產品的開發,能夠提高羊肚菌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與貴州旅游文化、民族文化相結合,將有效推進貴州省羊肚菌產業進展。
高素質的羊肚菌技術服務隊伍是菌種質量檢測、規范種植、病蟲害防治等羊肚菌保產穩收措施的重要保障。積極推進貴州省教育廳《貴州省食用菌產業鏈專業人才建設》項目,引導科研院所培養一批羊肚菌產業發展的領軍型人才,鼓勵高校成立食用菌專業或設置專業課程,通過實訓基地建設培養綜合型人才。將食用菌人才培養納入政府農業發展規劃,充分利用食用菌產業發展基金,進一步提升羊肚菌栽培技術普及力度,穩健羊肚菌產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