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銀
(黔西南州農業農村局,貴州 黔西南 562400)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產品的種類和數量隨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增加,在帶給農民增收,豐富群眾食物資源的同時,也在當前的外貿出口中占到一定份額,為推進國際貿易作出一定貢獻,可以說,農產品生產關系國計民生。農產品質量安全事關農產品生產和食用消費安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關注度已經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作為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重要手段,逐漸成為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重要工作之一。
盡管自“十一五”開始,國家不斷加大投入力度,使得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取得了極大進步,但與當前日益復雜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仍有差距。這個現象在基層檢測專業隊伍中體現得較為明顯,主要為檢測人員人數少、專業素養不足等問題。一方面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中缺乏高學歷的技術人才,雖然依據有關規定,相關檢測人員大多需具備大專以上學歷,但存在所學專業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無關的情況。另一方面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中,由于缺乏系統性的全面培訓,有些缺乏農產品質量檢測基本理論知識,有些缺乏實際的農產品檢測操作訓練,甚至有些檢測人員對這兩者都缺乏了解,既沒有經過相應的理論培訓,也沒有相應化學分析訓練,更沒有相應檢測儀器的操作技能,達不到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員的行業標準。由于人員專業素養的不足,導致部分檢測機構質量管理崗位與檢測技術崗位管理混亂,在承擔相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中,質量管理體系運行不暢,檢測操作不嚴謹,或拖慢工作進程,對監測結果造成一定影響。
檢測設備是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的關鍵要素。隨著農業的不斷發展,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因素越來越多,問題也越來越復雜,部分傳統的檢測方法已經不適應越來越復雜的農產品質量監測工作,急需發展和選用以大型精密儀器為主的現代儀器分析方法。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中的檢測設備存在大型精密儀器配備不足、傳統檢測設備精準度低的問題,甚至有些設備已經老化或者是之前的幾代產品,精準度嚴重不夠,不能滿足農產品中農(獸)藥殘留、重金屬及生物毒素等有毒有害物質的衡量監測,監測結果不能完整地反映農產品受污染情況和致病情況,影響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的正常開展。
農產品質量安全涉及從基地生產到銷售、再到餐桌的眾多環節,由農業行政管理部門和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分段監管,因此開展質量安全監測首先涉及兩個部門配合的問題。其次,目前從國家到省、州、縣每年都安排有一定數量的監督抽查或例行監測,對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鄉鎮一級監測仍然是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的短板,很多鄉鎮明確了監測監管機構,但仍然存在無專人、無場所、無設備的現象,影響了整個監測的覆蓋面。再者,由于當前生產主體、銷售主體質量安全意識不足,自檢體系、追溯體系未完全建立,有的在政府主管部門推動下開展自檢,但存在自檢率不高,檢測參數簡單等情況。同時由于農產品生產主體和銷售主體存在大量分散的農戶,本身缺乏質量安全意識,更多的是直接面向市場銷售,進一步增加了監測難度。
隨著我國農產品的國際貿易日益頻繁,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問題主要體現在農產品國際貿易方面。由于我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標準與歐盟、日本等主要國際市場檢測標準存在一定的差距,基層監測機構信息不對稱,標準、方法選用不適,監測覆蓋面及相關技術手段跟不上,影響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導致部分出口農產品由于個別指標不符合要求不被其他市場準入的現象,加之國家貿易技術壁壘問題,影響了我國農產品的國際貿易。
首先,在農產品生產到銷售各個環節中建立起覆蓋監管機構、生產銷售主體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框架,隨后再在該框架基礎上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立健全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規范統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標準,完善基層檢測機構的基礎設施。由于當前農產品的主要生產渠道還是農村,主要生產者還是農民,可以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大力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普及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理念,提升生產銷售主體的質量安全意識,使農產品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自覺檢測農產品質量,整頓市場環境,在農產品生產基地、銷售市場上建立快速檢測機構,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網絡,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保障。
由于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的人數少,加之現在的農產品質量檢測任務繁重,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增加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檢測人員,通過引進或培養一批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人才。一方面打通進人渠道,引進涵蓋農業生物、化學分析、儀器分析相關專業高素質人才,擴大現有的檢測人員隊伍。另一方面,加強對現有檢測人員進行定期的培訓,更新檢測人員的知識儲備,并對檢測人員加強儀器設備技能提升。適當采取措施,開展大比武等,激勵檢測人員主動提升檢測技能。進一步規范檢測機構質量管理體系,規范質量管理人員和檢測技術人員崗位,嚴格質量控制措施,確保監測結果科學、準確。
通過先進的互聯網技術,搭建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的信息平臺,構建監測信息網絡。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加強對農產品生產、流通、銷售等環節進行數據收集,健全完善農產品追溯網絡,使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能夠追本溯源。同時,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的基礎設施完善,為技術人員搭建檢測科學實驗平臺,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提供優良的檢測環境。檢測機構要與有關部門進行溝通,盡可能完善檢測設備,添置更加精密的大型儀器。對于老化的檢測設備存在的精度低,檢測時間長等問題,要及時更新換代,確保監測服務能力能滿足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需要。
針對現階段人民群眾對于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識不足或者認知中存在錯誤偏差,不利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的持續開展的問題,有關職能部門要加強對檢測機構的監管和指導,組織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的職能部門或機構,加大宣傳力度,普及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的知識,使農產品必須要經過質量安全檢測的意識深入人心,使農產品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都能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不斷形成全社會關注、全方位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氛圍。
面對一些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不完善、檢測設備落后、監測網絡不健全的地區,由于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的任務日益繁重,檢測成本較高,檢測人員定期培訓費用不足,專業的檢測化學實驗室建設經費不足等,當地政府應該加強財政資金投入,保障當地檢測機構設備、試劑、耗材采購及相應維護的資金,確保檢測機構正常運行,以保證監測任務的順利完成。
隨著鄉村振興不斷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不斷發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性將越來越突出。為了保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促進農業產業健康穩定發展,必須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壯大專業檢測人員隊伍,提升檢測能力,嚴格落實監測制度,不斷構建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服務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