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雪
(烏魯木齊市米東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新疆 烏魯木齊 831400)
米東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轄五鎮兩鄉,81個村,全區總面積3407.42平方千米。米東區地域廣泛、涉農生產主體多,以小型合作社為主,在分布上呈現星羅棋布狀,主要種植糧食作物、紅薯等約10萬畝,蔬菜約5萬畝,素有烏魯木齊市“菜籃子”之稱。因此,米東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尤為重要,農產品質量安全是日常生活的基礎,它關系著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影響著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勢在必行。確保“從農田到餐桌”的食用安全是我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最終目標。
米東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成立于2008年。自成立以來,米東區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的建設,以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為依托逐年完善,截至目前,米東區已經形成現時有效、職能完備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
自2008年以來,檢測中心在全區屠宰場(點)、奶站、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檢測點25個,并配備了檢測儀器;在主要的蔬菜生產基地、畜禽養殖基地、水產養殖基地等建立監測點15個;設立產地環境監測點26個,對轄區內農產品、畜產品、水產品及其生產環境進行監測,形成了完善的檢(監)測監管體系;2013年檢測中心首次通過資質認定,2016首次通過機構考核;2019年復審取得了自治區資質認定、機構考核“雙認證”資格,通過認證檢測參數48個,覆蓋農藥、獸藥、漁藥殘留。自2013年取得計量資質認定以來,檢測能力逐年提升,截止到2020年,全年速測檢測量由1500批次增加到10000批次,大型儀器定性定量檢測分析由0批次增加到600批次。
檢測中心對農產品生產單位進行嚴格監督檢查 ,要求其遵照基地準出制度,建立進銷貨臺賬,對農產品生產過程按照標準化生產要求進行記錄,推行食用農產品質量合格證制度,對“三品一標”農產品進行貼標上市,對上市農產品進行抽檢,要求企業、合作社進行自檢,形成可追溯體系。對污染源和外來物種進行普查,形成了有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截止目前,全區已認證綠色食品3個,已認證有機食品5家,認證名特優新品牌2個,已登記保護地理標志產品1個;建立協管員配合工作機制,全區設立協管員七十名,對具有農業生產的村莊進行全覆蓋監管。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切實杜絕違法使用農業投入品的行為,對每個農業生產單位進行監督檢查不少于四次/年;做好專項整治工作,開展農、畜、水產品專項整治不少于六次/年;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最大限度減少和預防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的發生,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工作,從源頭上重視農產品質量。
米東區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和監督監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至今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
(1) 實驗室檢測能力不足。目前實驗室所掌握的檢測技術僅有氣相色譜檢測技術、液相色譜檢測技術、酶聯免疫檢測技術、農殘速測技術。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并未掌握,更為便捷、高效、準確、廣泛的檢測技術有待學習。
(2) 標準化生產推廣難。目前米東區經注冊并正常運營的合作社有120多個并且地點分散,在推廣標準化生產過程中難度較大,尤其是在生產檔案記錄方面,合作社錯填、漏填的現象尤為嚴重。
(3) 品牌認證過少。受銷售渠道的限制,優質農產品不能很好地實現優質優價,農、牧民對品牌認證的重視程度不夠。品牌認證費用過高,認證工程、資料填寫繁瑣導致農、牧民開展農業標準化生產和品牌認證的積極性不夠。
(4) 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銜接機制不完善,實現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無縫銜接較困難。“從農田到餐桌”的追溯過程中,因市場準入環節未對進入市場農產品索要產地準出票據,所以合作社及農民不能自覺到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進行送檢,開具產地準出證明及二維碼等,造成產地準出監管困難。
成立專業的實驗室檢測隊伍,每年分批進行技術培訓;同時增加農殘、獸藥檢測參數認證,增加產地環境檢測參數認證,加強實驗室檢測能力。
充分發揮村級協管員與鄉鎮監管站的作用,加大對農業生產主體進行監管。做到鄉鎮監管站每月多轄區重點合作社檢查一次,每季度設轄區農業經營主體檢查一次。村級協管員每周對本村業經營主體協助檢查一次并形成紙質圖片、材料進行匯報。
嚴格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強化農產品經營主體的市場準入標準,對使用不合格原材料以及不合理使用農產品添加劑的農農產品經營主體進行嚴格限制。實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制度,對農產品生產基地、屠宰場中的初級農產品進行例行監測和監督抽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