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峰,楊銀珍
(云南省鶴慶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云南 鶴慶 671500)
鶴慶縣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標為東京100.01°~100.29°,北緯25.57°~26.42°;國土面積2395平方千米,全縣有9個鄉鎮114個村民委員會、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總人口28萬多人;垂直海拔差異大,立體差異突出,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從1200~2800米海拔都有蔬菜種植,縣城海拔2196米;年均氣溫14.7 ℃,年降雨量1051毫米;具有雨熱同季,干濕分明,夏秋多雨等特點,適宜于多種蔬菜作物的種植。
根據鶴慶縣區位、海拔,氣候、水利等因素,可分為低熱河谷區蔬菜種植區,半山區蔬菜種植區、壩區蔬菜種植區、高寒山區蔬菜種植區四個種植類型。
(1)低熱河谷區蔬菜種植區海拔1200~1600米,也是冬春蔬菜優勢區域,包括龍開口鎮、黃坪鎮的大部分村委會,
主要種植喜溫露地蔬菜,主要種植品種有冬馬鈴薯、早春玉米、早春蠶豆、香蔥、大蒜、辣椒、茄子等蔬菜,蔬菜產品集中在12月~翌年4月上市。
(2)半山區蔬菜種植區海拔1700~2000米,包括西邑、六合、松桂鎮的大部分村委會,是我縣最大的夏秋蔬菜生產基地,主要種植露地蔬菜,主要種植品種有大白菜、花菜、青筍、芹菜、芥菜、蘿卜、辣椒、番茄以及茄果類、豆類、等蔬菜,蔬菜產品集中在7月~11月上市。
(3)壩區蔬菜種植區海拔2200米,包括金墩、草海、辛屯、云鶴鎮的大部分村委會,地下水位高、水資源豐富,主要種植品種有蓮藕、海菜、胡蘿卜、大白菜、茭瓜等水生及晚秋蔬菜。
(4)高寒山區種植區海拔2500~2800米,該種植區海拔高、氣溫低,主要種植品種有馬鈴薯、白云豆等蔬菜,該地區也是我縣松茸的主要出產區。
2017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5.24畝、產量5.37萬噸;2018年種植面積5.7萬畝、產量6.87萬噸;2019年種植面積的6.3萬畝,產量6.4萬噸;2020年種植面積7.2萬畝,產量7.3萬噸,計劃2022年發展到10萬畝,總產量22.4萬噸,其中:蒜共5萬畝,產量9.0萬噸;葉菜類1.2萬畝,產量3.6萬噸;根莖類1萬畝,產量3.5萬噸;茄果類0.5萬畝,產量1.5萬噸:瓜果類0.5萬畝,產量1.5萬噸:水生蔬菜0.4萬畝,產量0.5萬噸;其他1萬畝,產量2萬噸。
截至2019年年底,全縣共有28個蔬菜種植經營主體,其中莊園1個,公司6個,家庭示范農場5個、專業合作社12個、種植大戶4個,龍頭企業的培育和引進,對我縣蔬菜產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大理五豐高原農業有限公司于2017年1月20日正式注冊成立,公司占地面積30畝,辦公用房400平方米,倉庫2800平方米,3000立方米冷庫一座,300立方米凍庫一座;2017~2019年種植的蔬菜面積已覆蓋全9個鄉,累計種植6000多畝辣椒和荷蘭豆,帶動農戶3000多戶,戶均增收2000~3000元/畝,同時在金墩鄉和秀邑村流轉630畝土地作為公司的種植示范基地;年產荷蘭豆1000噸、辣椒2000噸,公司已建設完成20000噸的加工生產線,每年完成160噸的辣椒腌制產品銷往省內外,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5000多人次到公司務工,其中長年在公司務工的有80人,為農民穩定增收創造了產業保障基礎。
(2)鶴慶縣大自然蔬菜種植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杜+基地+群眾”的模式在倒流箐村委會建起基地,提供技術服務,一站式收購,大力發展大莢豌豆、藥食兩用百合,實行訂單收購,增加群眾收入,2018種植大莢豌豆318.6畝,收購285.74噸,兌付農戶現金127.44萬元,2019年種植285.7畝,收購228.56噸,兌付農戶現金108.56萬元。
(3)奇峰村委會緊緊圍繞農業產業,增加群眾收入的工作思路,以市場為導向,以資金為依托,大力發展以蘿卜,麻葉青,大白菜,包心菜等品種為主的高原露地蔬菜,成立了鶴慶縣奇峰蔬菜專業合作社,推行“龍頭企業+蔬菜合作社+基地(精制)農戶”的生產模式,2019年,全村蔬菜種植面積2600多畝,種植農戶210多戶,蔬菜產值達1200多萬元。
目前已形成縣城農貿市場為中心,各鄉鎮農貿市場為依托的農產品交易市場。生產的香蔥,大蒜、甜豆、羊角椒、荷蘭豆、馬鈴薯等外銷到北京、上海、廣州等地。
2014年,縣人民政府出臺了《鶴慶縣加快蔬菜產業發展的意見》明確了“對建設蔬菜冷庫按100元/立方米給予補助,蔬菜儲藏按100元/立方米給予補助,鋼架蔬菜大棚按10元/平方米給予補助,滴灌按100元/畝給予補助;對每年組織收購縣內蔬菜200噸以上到縣外銷售的蔬菜營銷經紀人給予每噸20元的獎勵;對獲得無公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的,分別給予1萬元、3萬元、5萬元獎勵;對獲得國家和省級名牌產品、著名商標、馳名商標的給予10萬元獎勵;對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在蔬菜的生產、加工、銷售達到一定規模的也給予獎勵扶持。
(1)規模小、基礎設施薄弱,技術含量低,種植方式單一,多以露地蔬菜種植為主,小規模的蔬菜生產導致技術資金投入不足,不利于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的推廣應用。
(2)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數量少,產業化經管水平不高,生產,加工、儲藏龍頭企業少,帶動和支撐整個產業發展的能力不強;專業合作組織大多流于形式,在產前、產中,產后技術信息服務和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等方面沒有很好地發揮實質作用,產業化度不高,發展的基礎不強。
(3)蔬菜品種多又雜亂,規模優勢不明顯。目前全縣蔬菜面積總量不少,辣椒、茄子、大白菜、芥菜、蘿卜,番茄,蓮藕、馬鈴薯各種品種都有,種植區域分散、品種布局雜亂。
(4)缺乏品牌創建意識及能力,生產出的很多蔬菜品種品質較好,但缺乏品牌,導致價格上不了。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技創新為支撐,加強優勢產區和基地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蔬菜生產經營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和信息化,努力構建生產穩定、產銷順暢、質量安全的蔬菜產業體系,把蔬菜產業培植成為富民增收的支柱產業,滿足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不斷提高蔬菜附加值。
(1)建設高標準、綠色生態型蔬菜基地。按照鞏固老基地拓展建設新基地的思路,依托我縣立體氣候的自然優勢,加快建設高標準、生態型蔬菜基地。到2022年,全縣新增1000畝專業蔬菜基地,主要種植葉菜類、菌菇類、水生蔬菜類、瓜果、薯類,保證全縣蔬菜供給率達到90%以上。進一步改進種植地生產設施,重點是大棚設施和道路,排灌設施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提升產出能力。規范農戶小規模種植菜地的管理,穩定種植區域,培訓引導農民科學種植,支持招商引資進行產業化生產,并給予優惠政策扶持。
(2)打造鶴慶縣高原特色無公害綠菜品牌。品牌是優質產品的標志,是進入市場的通行證,積極推廣無害化栽培管理新技術,加快綠色食品認證認定,提升設施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以特色,安全,質量占場制高點;嚴格按無公害產品的要求和商品質量標準進行收分級、加工、包裝上市,真正做到有品牌、有商標;實現樹形象,創名牌,引導消費。著力培育龍頭企業,集中力量培植一批有優勢有特色前景好的生產龍頭企業和種植大戶,發揮其對產業的帶動作用。同時,積極鼓勵企業投資設施農業建設,建立“公司基地+農戶”的新型產業化組織體系,擴張設施農業規模,實現規模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
(3)強化政策扶持引導,加強技術服務。加大蔬菜產業發展的扶持激勵機制,做好蔬菜種植的技術推廣和培訓,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引進適宜該縣栽培的優良蔬菜品種,積極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和推廣使用商品有機肥,改善蔬菜地耕作條件,切實做好蔬菜病蟲害的統防統治工作,最大限度降低因病蟲害造成的損失。
(4)完善蔬菜流通體系建設,培育流通主體。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組織,培育和壯大新型產銷合作組織,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逐步完善引導農貿市場向超市化方向發展,積推進便民蔬菜平價超市建設。
(5)不斷提高蔬菜的加工貯藏包裝能力,增加蔬菜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