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何振革,羅啟亮,莫尚偉
(1.融安縣林業局,廣西 融安 545400;2.融安縣西山林場,廣西 融安 545400)
國有林場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為了加快森林資源培育,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在重點生態脆弱區和大面積集中連片的國有荒山荒地上,采用國家投資的方式建立起來的專門從事營林和森林管護的林業事業單位[1]。由于國有林場多數地處老少邊遠山區,當地財政緊張,國有林場處于建設無資金、生產經營無經費、職工工資無保障的“三無”狀態[2-4]。隨著我國國力的日益增強,改變國有林場日漸沒落萎縮的趨勢勢在必行。2015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和《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3]。2016 年6 月,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自治區政府印發了《廣西國有林場改革實施方案》,標志著廣西開始全面啟動國有林場改革工作。融安縣西山林場為廣西第二批啟動國有林場改革的單位,于2017年初正式啟動,至2018年1月完成林場改革。融安縣西山林場定性為全額財政撥款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林場從此走向了一條保民生、護生態新的綠色發展道路。
融安縣西山林場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北部山區,林業是縣級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林場改革前西山林場為事業單位企業管理體制,在生產管理上采用自收自支的經營方式,林場經營面積4210.5 hm2,其中有林地面積4122.5 hm2,森林覆蓋率89.6%。林場主要樹種為杉木、毛竹和其它闊葉林用材林及八角經濟林等。改革前林場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以木材采伐為主,種苗培育、經濟林等為補充。林場內部機構設有場辦公室、人力資源股、財務股、生產技術股、種苗站、資源管理股、供銷股、行政股、防火辦、工青婦辦公室等機構,下設三個營林站、一個國家級紅茶溝森林公園、一個國家級杉木良種基地、一個杉木組培繁育基地和沙坪苗圃基地。2017年底全場在職職工91人,其中在編為89人,聘用為2人,退休職工129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0人,其中高級工程師3人,工程師11人[5]。
1.2.1 林場生產經營方向發生轉變
林場改革前,西山林場主要以木材采伐作為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年木材采伐量超過1.5萬m3。林場職工全年的主要工作集中于植樹造林、森林撫育、木材采伐、種苗培育等生產為主的事業上。林場每年都要為職工的工資待遇的資金來源發愁,市場需求和價格好時,職工的工資福利都能按時兌現;碰到市場不景氣的年份,職工的基本生活來源都難以保障。林場改革后,西山林場定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確立“培資源、保生態”為林場發展首要目標,嚴格執行國有林場林地和林木資源管理制度,提高林場森林生態效益。林場的工作重點方向也轉變為森林資源培育與管護上,林場的性質也由原來的生產單位轉變為公益性資源管理單位。
1.2.2 森林資源保護與培育效果顯著
改革后,2018年~2020年融安縣西山林場未進行過規模化林木采伐,林地和林木資源穩步增加。同時,林場還加強對現有林地的結構調整,對部分林地進行科學間伐,并間種珍貴鄉土樹種,增加了林地生態多樣性。林場林區不僅處于縣內泗維河、浪溪江兩條河流的沿岸或源頭,能有效涵養水源保障融安縣水質質量,在林區范圍內還出現了許多已經消失蹤跡的野豬、鳥類等野生動物。全場森林覆蓋率由改革時的89.6%提升至2020年的96.6%,全場活立木蓄積量達65萬m3,單位面積平均達157.7 m3/ hm2,是全國國有林場平均水平的三倍以上。
1.2.3 清償債務促進林場重新起航
據2016年融安縣西山林場財務報表顯示,林場資產總價值為1.14億元,但其中流動資產僅為1717.3萬元,固定資產為737.5萬元;林木資產5273萬元;非流動資產3672.6萬元。林場仍欠林業部門歷年育林資金153.9萬元,欠銀行債務利息總額1978.0萬元,欠職工失業保險費用26.0萬元。林場改革時,廣西自治區林業部門通過減免林場所欠育苗資金,通過自治區林業區補助的林場改革資金補交了職工失業保險。同時,地方政府通過林場欠銀行債務利息整體打包拍賣,財政購買的方式幫林場還清了債務;另外還利用林場改革資金補交退休職工養老金的企事業單位差額部分。通過這些措施,西山林場擺脫困境,擺脫包袱重新起航。
1.2.4 保障職工生活幸福指數提升
改革前西山林場定位處于企業不是企業,事業單位不是事業單位,部分職工的編制沒法解決,職工的收入低,存在部分職工自主就業狀況,職工醫療和社保也未完全得到保障,林場職工的貢獻和收入嚴重不對稱[2]。國有林場改革后,職工定崗定編納入財政預算,原自謀職業的職工都會到林場崗位上班,職工穩定了,社會也穩定了。退休職工統一納入社保養老系統,為林場減輕了負擔。同時,退休職工原來按企業退休的,現在轉為按事業單位退休,退休金平均增加達1000元以上,使退休職工生活幸福指數顯著提升。
1.2.5 加快林場基礎設施建設步伐
國有林場改革后,依據中央6號文件中《國有林場改革方案》的具體要求,將林場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同級政府建設計劃,加大對林場供電、飲水安全、森林防火、管護性用房等基礎設施建設。截止到2020年,融安縣西山林場場部及各林站、組培中心的道路都列入地方鄉村公路網進行硬化建設,管護性用房、飲水工程都得到了很好的修繕或新建,電信網絡都連通到位,林站的生產生活條件已經得到很好改善。國有林場建設成“壯美林場”。
國有林場改革后,由于經營管理體制上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以前林場以林業生產為核心,改革后林場的核心目標是“培資源、保生態”,因此林場的發展道路上也將發生轉變。
融安縣西山林場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6.6%以上。2005年林場紅茶溝森林公園被列為國家級森林公園,但因年久失修一直未再啟用。林場改革后,融安縣委、縣政府與廣西夢之島集團達成合作開發森林旅游意向,計劃投資10個億新建森林公園休閑旅游項目,林場也通過資源入股的方式與集團簽訂后合作協議。目前,道路、房屋等旅游基礎設施已進入加緊建設中。同時,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西山林場將原有的杉木種子園1.5代園及周邊試驗林5000余畝建設成了融安香杉公園,綠樹參天、景觀優美,目前已成為了融安縣及周邊群眾日常休閑旅游的熱門去處,年均接待游客超過2.4萬人以上。
融安縣西山林場1978年開始建設杉木種子園項目以來,一直堅持科技興場戰略。2009年林場杉木種子園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杉木良種基地,2010年融安縣西山林場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個開展規模化使用輕基質容器工廠化培育良種杉木苗的單位。2014年林場又成為自治區內第一家開展良種杉木規模化組培生產的單位。幾十年間,林場在科研上承擔或參與了科研或示范推廣項目超過60余個,獲得了豐碩的成果。林場獲廣西自治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一次,獲自治區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兩次,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兩次,獲柳州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一次,獲柳州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一次。同時,林場杉木良種基地選育的優良品種已有11個家系和7個無性系通過了自治區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14年新建的2代種子園、3代種子園也于2020年通過了良種認定。林場主要參與的科研項目還有10項獲得廣西科技成果登記,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或實用新型專利4項,參與制定行業和地方標準3項。2020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頒布融安縣西山林場為“廣西主要用材林育種和培育長期科研基地”[5]。林場改革后,林場更注重集中技術力量與科研研究,正因如此,也確立了融安縣西山林場在廣西縣級林場中的名氣和地位。
林場改革后,融安縣西山林場雖然轉變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但之前林場依托國家級杉木良種基地建設起來的種苗產業,一直是林場的一個支柱產業,在自治區內也小有名氣。為做到真正做強做大種苗產業,林場利用自身科研技術、資源優勢,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與自治區林業局下屬廣西八桂種苗公司洽談合作,利用其區級平臺公司優勢大力發展林場良種杉木種苗。項目規劃2021年育苗規模達500萬株,目前正在實施;規劃未來3年內,合作年育苗規模將達1000萬株以上;至2030年前,合作年育苗規模將超過5000萬株,將占據廣西良種杉木種苗市場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以上,成為廣西杉木種苗市場第一品牌,達到做強做大林場種苗產業的目的。
綜合上述,融安縣西山林場經過林場改革后,解決了改革前企業不企業,事業單位不事業單位的問題。林場改革,確定了生態發展的路線;職工定崗定編穩定了收入,安定了人心,也促使林場擺脫多年的債務困境,從而輕裝上陣。林場通過探索也走上了科技興場,發展林業生態旅游及做強做大種苗產業的道路。林場形勢向好,發展前景樂觀,可為縣級林場改革后如何發展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