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良賢
摘?要:馬爾庫塞通過“消費異化”理論的解讀,揭示了西方發達工業社會有意營造的錯誤消費觀念,分析了“異化消費”對文明的抑制和對公眾的危害,進而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新興控制手段開展批判。本文以馬爾庫塞的“異化消費” 為切入視角,進一步闡述了“異化消費”的理論系統,并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剖析了馬爾庫塞理論觀點的兩面性和“異化消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啟示。
關鍵詞:馬爾庫塞;消費異化;單向度;需求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5.061
馬爾庫塞作為法蘭克福學派的一位杰出思想家,是最早分析資本主義制度如何通過消費主義把人進行“異化”,進而鞏固資本統治地位的批判理論家之一。他在《單向度的人》等著述中敏銳的揭示出發達工業社會的消費異化現象,即富足的社會環境下衍生出畸形的社會消費文化。消費異化是馬爾庫塞理論體系的有機構成部分,該理論中包含著 “虛假需求”“肯定性文化”等概念,進一步闡述了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社會財富的急劇積累,物質產品的極大豐富的前提下,消費在滿足人需求的同時也在悄然奴役著人。在當今的消費時代,控制著生產程序和技術的國家機器,構建著“工業文明”,賦予消費以社會、文化內涵。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消費和享樂成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抑制著個人的自由發展,阻礙著批判性、否定性聲音的出現,使人成為單向度的人。
1?消費異化產生的歷史背景
消費產生于原始社會時期的物物交換,以實體物品的交換滿足個人發展的最基本需求。伴隨著貨幣的出現,消費的趨勢逐漸發展起來,成為社會再生產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其最終的環節。近代工業社會,消費和勞動密不可分,馬克思在其《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闡明了“勞動異化”這一概念,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者生產的產品使其站立在了個人的對立面;在《資本論》中提出了“商品拜物教”,人與人的關系在商品社會中演化為物與物的關系,人對人的階級統治演化為物對人的物化統治。
馬爾庫塞的消費異化觀點深受馬克思和阿多諾的影響,是對前者的繼承和發展。馬爾庫塞認為資本主義發展進入了新階段,異化現象也拓展到了消費領域。關于消費異化的具體概念,馬爾庫塞沒有做出明確的回答。陳玉霞認為,馬爾庫塞的消費異化的觀點可以通過其著作推導出來,即在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和長時間的勞動之下,消費成為人們補償工作中缺失自由的替代品,成為人們無法逃脫資本束縛和規避現實境遇的避風灣,是統治階層消除社會風險的新型工具,同時也是統治階層控制社會的新手段。
2?馬科庫塞關于消費異化的理論批判
2.1?現代工業社會對消費的控制
早期工業社會,由于生產力相對低下,科學技術處于發展階段,個人出賣自身勞動獲得衣、食、住等最基本的物質需求,這些需求是實現包括粗俗需求和高尚需求在內的一切需求的先決條件。工業文明社會早期的工作制度,使人牢固束縛在繁重和長時間的工作之中,人的全面發展受到了嚴重抑制。為了文明的進化不受干擾和破壞必須對人的需要進行必要的抑制,在這點上,馬爾庫塞是贊同弗洛伊德的文明壓抑論的。但是馬爾庫塞認為,現代社會勞動生產力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提升,物質文明已極大程度滿足人們的需求,建立非抑制文明成為一種可能。然而,資本的剝削本性致使西方工業社會并未減少對人的抑制性發展,“現行對人的本能壓抑并非產生于勞動之必要,而是導源于由統治利益實行的特定的社會勞動組織,也就是說,壓抑基本上是額外壓抑。”在西方社會不受調控的生產制度下,生產產能遠遠高于個人發展的最基本的需求,為了維系資本主義制度的穩定性和合法性,國家機器必須推崇高消費政策,使得高生產和高消費相掛鉤。西方資本家借助網絡營銷、電視廣告等媒介為一般商品注入品牌溢價,把消費品割裂成不同等級,創造無休止的消費需要,使普羅大眾醉心于消費世界,這種消費不能真正意義上滿足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是資本主義逐利性特征的使然。“在個人的壓抑中由特殊的社會利益強加給個人的需求……按照廣告來放松、娛樂、行動和消費,愛或恨別人所愛或恨的東西,這些都是虛假需求”馬爾庫塞認為,人的本質是愛欲,對物質的追求和享受并非人的本質。然而,在發達工業社會中,人們普遍把物質追求和享受作為自身的基本需求,是“虛假需求”的現實顯現,是這個社會強加給個人的不必要需求。這種“需求”的發展和滿足受外界支配,不以個人的觀點為轉移。馬爾庫塞認為當人們與這些需求相一致并從中得到滿足和周而復始的重復時,個人的“虛假”利益開始與社會利益相一致時,統治階級的消費“障眼法”便會蒙蔽工人階級的反抗意識,虛幻出一個利益歸社會公民共享的社會。
2.2?現代工業社會對消費控制的文化手段
在現代工業社會中,文化的商品性和商品的文化性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消費特征。這種消費特征不僅控制人們的需要,而且隨著技術控制性的盛行,弱化了西方文化中的批判性意見,使人們沉浸在單向度的世界里。馬爾庫塞把早期西方文化歸結為前技術的文化,是具有一種道德、審美和批判價值的文化,而當今工業文明社會,這些特性正在受到抑制。馬爾庫塞充分的分析了這一變化的由來,馬爾庫塞把這一過程稱之為“肯定文化”:這種文化并非兜售精神世界的理性產品,而是把哲學思辨、美的關照、道德認識拋在腦后,把媚俗的、虛榮的、娛樂至死的快餐文化廣泛傳播,以此來弱化大眾的批判性思維。為了提高大眾認可度和崇拜感,此類產品會尋找流量明星代言、增加媒體曝光度,粘貼著金錢、虛榮、享樂等標簽,激起人們的非必要物質占有欲,扭曲人們的價值追求,而非理性的對待現實生活。此外,把物質產品演化為文化,進一步增強產品占有者的文化認同度,以高度奢侈品:GUCCI、LV、PRADA等產品為例,是持有者社會認同度、地位和品位的一種象征,也成為普通消費者的一種物質和精神的向往,鮑德里亞把此類現象稱之為 “符號消費”,即商品掩蓋了文化的身份,偽裝成為文化中心,為人們的物質占有欲披上了合理的外衣。
3?現代工業社會“消費異化”的消極意義
3.1?消費異化導致人的精神危機
以唯物史觀的視角來看,人的基本需求是維系個體生存的物質需要,人的最高需求為實現自身完善和發展的需求。同時,馬斯洛在需求層次論中論述到:生理需求為人的本初需要,而過度追求物化事物來滿足生理需求,會使人墜入痛苦的深淵;與之相反,出于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不斷完善自我,能夠建立起愉悅的心靈空間。馬爾庫塞認為:在單向度的思想和行為模式中,凡是其內容超越了已確立的話語和行為領域的觀念、愿望和目標,不是受到排斥就是淪入已確立的話語和行為領域。出于理性認知的需求可以促進個人的進步,而非理性的、被異化消費誤導的消費認知,會泯滅人們的真正需求,把物質享受看作個人的最高追求。因而社會個人在追求極度物質享受的同時,也陷入了被物質支配的恐懼和不滿足之中。
3.2?消費異化淡化了工人階級的革命意志
馬爾庫塞認為,工業社會早期,工人階級付出艱辛的體力勞動換取生活必需品,維持個人和家庭的最基本需求。同時,工人階級創造的剩余價值被資本家無情的壓榨和瓜分,形成了兩個對比鮮明的階級:資產階級占有著別墅、汽車、優質教育等,無產階級則生活在破爛不堪的窮人區、成為資本家流水線上的一顆螺絲釘。在發達的工業社會,物質的極大豐富,使工人也享受到了舒適、安逸的生活,“如果工人和他的老板享受同樣的電視節目并游覽同樣的娛樂場所,如果打字員打扮得像他的雇主的女兒一樣花枝招展……”資本主義制度為工人分享著用以維持這種制度的物質需要,使工人階級對社會制度產生一種認同感,逐漸喪失了革命的目標。
3.3?消費異化導致生態危機
馬爾庫塞認為,消費社會表現出的令人苦惱的方面:“它的不合理的合理特點。”由于,發達工業社會以高生產、高消費的模式維系著資本主義體制的穩定性,在這樣一種模式下,極端生產和異化消費似乎陷入了死循環,把資源的浪費作為社會發展的需要,把對自然的破壞變成建設能力的體現。如此大規模對自然進行破壞和掠奪,透支了自然資源,加劇了環境惡化。不僅如此,馬爾庫塞還認為,當代工業社會是“攻擊性的社會”,消費異化抑制了人的生本能,個人需求不滿足的現狀加深了人們的悲觀色彩和攻擊情緒,這種攻擊具有極強的破壞力,“可以在個人的本能結構里找到徹底毀滅全球這場游戲的根子。”
4?馬爾庫塞“異化消費”的局限性和啟示
馬爾庫塞關于發達工業社會“消費異化”的真知灼見和理論觀點為西方社會制度的研究和探索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方法論。但是馬爾庫塞部分理論觀點存在著片面性和局限性,是值得進一步推敲和探索。
首先,馬爾庫塞把資本主義對人的全面控制歸罪于科學技術。馬克思認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作為物化的存在,本身并不具備意識形態和思想內容的,科學技術的存在沒有好壞之分,關鍵要看科學技術為誰所有,為誰服務。馬爾庫塞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厭惡歸咎于科學技術,他認為技術的發展是“消費異化”滋生的溫床。面對科學技術我們應取之有道,用之有效,樹立文明的科學觀,為人類社會發展謀取更多的福利。
其次,馬爾庫塞對西方發達工業社會弊病的解決過度強調要通過克服“消費異化”,他認為只要克服消費異化,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病癥都可以得到解決。馬爾庫塞并未將矛頭指向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消費異化”只是制度弊病的表象。此外,馬爾庫塞認為,發達工業社會的工人階級已經被舒適的物質生活所異化,喪失了革命的目標和斗志。他主張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革命的希望應該寄托在未淪入西方社會制度控制的大學生、流浪漢、無業游民等,嚴重忽視了革命力量的規模性和意識性,低估了工人階級革命的堅定性。
最后,馬爾庫塞的理論雖然存在一定的爭議,但其實時效性和啟發性對當代中國的發展具有啟示意義。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社會財富積累達到了一種新的高度。改革不僅促進了中國經濟實力的顯著提高,同時也打開國門,受到了西方享樂文化的一定侵襲,這是我國在建設過程中值得關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1.
[2]馬克思.資本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7.
[3]陳玉霞.馬爾庫塞對“發達工業社會”消費異化的批判及其當代價值[J].理論探討,2008,(3):59-62.
[4]羅小青,張雙耀.馬爾庫塞對消費異化的倫理批判及理論建構[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142-146.
[5]馬爾庫塞.愛欲與文明[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1987.
[6]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136.
[7]李榮.阿多諾文化工業批判理論探究[J].西部學刊,2019,(5):34-36.
[8]王敬民.符號消費的文化征候辨析[J].文化產業,2019,(23):32-34.
[9]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許金聲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56.
[10]馬爾庫塞.工業社會與新左派[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