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
中國在多個可持續發展領域取得積極進展
《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進展報告(2021)》2021年9月26日 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
2016年至2020年是全球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第一個五年,也是中國推進“十三五”規劃、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五年。五年間,中國在多個可持續發展領域取得積極進展。第一,歷史性消除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二,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發展韌性進一步增強。第三,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務全面改善,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第四,生態環境總體優化,綠色低碳轉型穩步推進。第五,促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與2030年議程協同增效,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基本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社會保障體系
《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2021年9月28日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中國基本建成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在內的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截至2021年6月底,全國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0.14億人、2.22億人、2.74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加快建立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讓越織越密的社會保障安全網,充分發揮可持續的托底作用,讓人們工作更安心、生活更舒心、對未來更有信心。
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
《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2021年10月8日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作為最早簽署和批準《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方之一,中國一貫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生物多樣性保護之路。白皮書指出,中國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升為國家戰略,把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各地區、各領域中長期規劃,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加強技術保障和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執法監督力度,引導公眾自覺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提升生物多樣性治理能力。
全球化石燃料總需求預計從2050年下降
《2021年世界能源展望》2021年10月13日國際能源署(IEA)(World Energy Outlook 2021)
全球天然氣需求將在2030年增至4.5萬億立方米左右,2050年增至5.1萬億立方米。全球石油需求預計將在本世紀30年代中期穩定在日均1.04億桶,至2050年開始小幅下降。全球煤炭需求到2025年略有上升,然后開始緩慢下降,2050年全球煤炭需求將比2020年低25%左右。新能源經濟正在興起,但想要到2050年實現凈零,清潔能源的進展速度仍然太慢。隨著排放、氣候災害和能源市場波動性的加劇,各國政府需要在COP26氣候變化大會上發出明確的清潔能源雄心和行動信號,以加速轉型。
利用科技創新和大數據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
《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21)》2021年9月28日 中國科學院
報告根據三年相關成果,首次開展了基于地球大數據的6個中國尺度的SDGs進展評估。結果顯示,中國在6個SDGs方面正向著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邁進,尤其是2015年之后,改善幅度較大。中國有4個指標整體已經接近或達到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產生了中國沙塵天氣年際影響范圍數據集、中國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濃度數據集、中國森林凈生態系統生產力數據集等成果,可為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災害和長期影響,以及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施提供科學依據。
2030年中國將利用生物質能減碳超9億噸
《3060零碳生物質能發展潛力藍皮書》2021年9月14日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生物質能產業分會
若結合碳捕集與封存技術,到2030年,我國利用生物質能將減碳超9億噸,到2060年將減碳超20億噸。“十四五”時期,中國發展生物質能首先是為了解決城鄉各類有機廢棄物的無害化、減量化處置問題;其次才是資源化和能源化利用。生物質能是典型的生態能源,其環境、民生、三農和零碳價值遠大于其能源價值。為充分發揮生物質能減污降碳、發展現代農業和保障能源安全等綜合效益,未來產業將需長期走一條“農業-環境-能源-農業”閉合循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之路。
國企改革本質是適應市場化和全球化要求
10月9日,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宋志平在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成立30周年座談會暨中國企業改革50人論壇發言
宋志平結合自身經歷闡述了對國企改革的認識,國企改革關注三件事:體制、制度、機制。推進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是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的重點工作方向。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將下大力氣在國企黨建、混合所有制、完善激勵機制、弘揚企業家精神、共享平臺建設等國企改革重點、熱點、難點方向深入開展研究工作。國有企業要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也要適應國際化、全球化競爭的要求。
提高最低工資可能降低失業率
10月11日,戴維·卡德、喬舒亞·D·安格里斯特和吉多·W·因本斯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三位獲獎者在勞動經濟學及實證方法研究領域貢獻突出。卡德對勞動經濟學的多個研究領域都有貢獻,特別是在最低工資、收入分配差距以及就業政策的影響等方面。他提出的主要理論包括:合理設定和適度提高最低工資不僅不會增加失業率,反而可能降低失業率;接受更多移民并不一定會奪走本國工人的工作機會,也不會降低他們的工資水平;教育投入水平顯著地影響學生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學生的未來收入。
為2030年起禁止燃油汽車做好準備
10月12日,德國寶馬公司CEO齊普策(Oliver Zipse)宣布將準備應對燃油汽車銷售禁令
作為應對全球變暖氣候問題的措施之一,歐盟提議從2035年開始實施禁止銷售燃油汽車的禁令。齊普策表示公司將為從2030年起禁止內燃機(ICE)汽車做好準備,提供電動汽車。此前,寶馬已經提出計劃到2030年,其全球生產的汽車將有一半為純電動汽車,MINI品牌將完全電動化,整車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的碳排放將減少40%,2019年,汽車使用階段的碳排放量將減少到原來的一半。
行動
碳中和
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
10月26日,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按照《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工作要求,《方案》提出了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降低等主要目標。
生態環境部開展碳監測評估試點
9月23日,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生態環境部近日發布《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方案》,對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進行部署,并選取唐山等16個城市,開展大氣溫室氣體及海洋碳匯監測試點。
中國首班全生命周期碳中和航班執飛
10月12日,東方航空MU5103碳中和航班從上海虹橋國際機場起飛,成為我國第一班全生命周期碳中和航班。對于本次航班產生的二氧化碳當量,東方航空通過支持植樹造林、可再生能源發電、天然氣發電等項目實現了抵消。
香港將投放約2400億港元應對氣候變化
10月8日,香港特區政府公布《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未來15至20年,特區政府將投放約2400億港元,推行各項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新的藍圖具體講述“凈零發電”“節能綠建”“綠色運輸”和“全民減廢”四大減碳策略和措施。
清華大學成立碳中和研究院
9月22日,清華大學正式成立碳中和研究院。研究院將圍繞碳中和打造技術創新中心、高端智庫戰略中心、高層次人才培育基地、合作交流傳播平臺。下一步,清華大學將在零碳發電與動力、新型電力系統、零碳交通、CCUS與碳匯、碳中和戰略等方向重點發力。
全球多家石油公司將試行零碳排放指引
9月15日,英國石油公司、埃尼、雷普索爾、荷蘭皇家殼牌集團和道達爾能源表示,將在明年試行新的“石油和天然氣凈零碳排放標準”(Net Zero Standard for Oil and Gas),這是由超過20家全球投資者和能源公司共同制定的一套30頁篇幅的指引。
政府
中共中央、國務院公布《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9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公布《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從區域板塊增長格局演變中把握中部地區的重要戰略地位;從“三基地一樞紐”的功能提升中把握中部地區的重要戰略地位。
《基加利修正案》在中國正式生效
9月15日,《〈蒙特利爾議定書〉基加利修正案》正式在中國生效,承諾逐步凍結并削減氫氟碳化物(HFCs)的生產使用,而且削減HFCs的速度將比碳減排更快。這將推動制冷劑行業結構性改革,加速產品的迭代更新。
韓國宣布自10月起終止對海外煤炭項目提供公共資金
9月24日,韓國表示,從10月起將避免向海外煤炭項目注入公共資金,這與到2050年逐步淘汰傳統能源并實現碳中和的全球倡議一致。此外,韓國還將積極參與減少化石燃料使用的全球討論,包括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化石燃料,目標是對當地燃煤電廠采取更嚴格的措施。
中辦國辦: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10月1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明確,到2025年,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8%左右,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4.1%,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7%左右,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數保護率達到77%。
美國與歐盟合作承諾甲烷減排
9月18日,美國和歐盟宣布了《全球甲烷承諾》,將于11月在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上啟動。美國總統拜登和歐盟委員會主席烏蘇拉·馮德萊恩敦促參加美國主導的能源和氣候主要經濟體論壇的國家加入承諾,并歡迎已經表示支持的國家。
中國宣布不再支持海外新煤電
9月2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大會上表示,中國將停止對海外新煤電項目的支持。多年來,中國一直是外國煤炭的最大公共融資者,尤其是在快速增長的亞洲經濟體,但最近有所放緩。
歐盟發行120億歐元綠色債券
10月12日,歐盟委員會發行120億歐元綠色債券,所籌資金將用于支持和發展歐盟綠色經濟和可持續投資。這批15年期綠色債券將在2037年2月到期。預計2026年年底前,歐盟將發行總額約2500億歐元的綠色債券。
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召開
10月14-16日,主題為“可持續的交通,可持續的發展”的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聚焦可持續交通與減貧脫貧、民生、國際互聯互通合作、綠色發展、區域發展、創新發展、安全發展等9項議題,同時適當增加保障國際交通運輸暢通對促進全球經濟復蘇的重要作用方面的內容。
企業
LVMH 和開云集團宣布保護生物多樣性新舉措
9月10日,兩大奢侈品巨頭LVMH集團和開云集團先后宣布了環保方面的新項目。LVMH計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通過“人與生物圈”項目,共同保護環境的生物多樣性。開云集團則選擇和保護國際基金會共同設立可再生自然基金,并宣布了首批獲得基金支持的七個項目。
沃爾瑪將為可持續產品加標簽
9月21日,沃爾瑪宣布將在其網站上為健康或可持續產品加上“為更好而建”(Built for Better)的標簽,以吸引那些愿意花錢為更好的營養和環境管理投票的購物者。沃爾瑪表示,這一舉措將從近2000種商品開始,并將繼續增加。
玫琳凱宣布可持續發展戰略
9月13日,玫琳凱公司宣布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美力永續。新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支柱——經濟、社會和環境為基礎,涵蓋五大重點影響領域,以及計劃通過十年持續努力,以實現15項承諾。
社會組織
第76屆聯大氣候變化高級別會議舉行
9月20日,第76屆聯大高級別會議周期間氣候變化高級別會議舉辦。中方表示,要尊重各國國情能力差異,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的目標、原則,遵循“國家自主決定貢獻”機制,在減排問題上各國要盡其所能提高力度。
2021年可持續發展論壇在京舉辦
9月26日,2021年可持續發展論壇在北京開幕,主題為“以人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書面致辭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使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努力受到重挫,只有通過團結、創新和變革才能克服危機。
《昆明宣言》通過
10月13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一階段會議通過《昆明宣言》。《宣言》明確加快并加強制定、更新本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優化和建立有效的保護地體系;積極完善全球環境法律框架等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