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曉紅
絲綢是中國文化的代表,“輯里湖絲”在中國絲綢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成就了湖州南潯商業文化的鼎盛,更是南潯文化符號中的典型代表。我們以“順輯里絲之源,探人文南潯”為課題,開展了“非遺課程”校本教學活動,帶領學生去體驗非遺文化傳承,在做好“輯里湖絲”文化傳承的同時,也為學生們提供了豐富的習作素材,使他們的習作水平有了一個質的提升。
一、開設“非遺課程”的意義
(一)開闊學生視野
通過開展“非遺課程”活動,學生接觸了傳統教學中沒有的知識和領域,對于知識的生活性和社會性有了獨特的見解,見識和認知都得到了有效的拓展,這些都將為他們創新習作思維積累豐富的經驗,提供更多的幫助。
(二)培養學生人文情懷
學校開展的各項“非遺課程”活動都以“輯里湖絲”為核心,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不斷地接收和積累活動中傳遞出來的絲綢文化,并使其成為實踐行為的思想源泉,指引自身的生活和行為的方向。學生行為的轉變,離不開傳統文化所賦予的內涵,是他們人文情懷和素養的體現。
(三)促進“非遺”文化傳承
校本活動得到了社會文化組織的支持和重視,廣大媒體對我們活動的進展做了較多有意義的報道,這讓社會大眾重新拾起了關于絲綢的回憶,讓“輯里湖絲”以一種全新的姿態重新進入了社會大眾視野,喚起了公眾對于非遺文化的保護意識。在“非遺課程”的系列活動中,非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也是活動的主題之一,學生的傳統文化保護意識也得到了有效的實踐。
二、“非遺課程”與習作教學的關系
“非遺課程”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習作素材,也讓學生經歷了平常課堂中都沒有的內容,還有平時生活中也沒有見到過的東西,而這種對新事物的接收會激發學生想講述的心理,而習作就是他們向家長和同學講述自己經歷的重要途徑,習作的積極性自然而然就有了;“非遺課程”活動向學生展示了一個更高的層面和更寬廣的世界,打破了他們往常以日常生活為主的思維,使他們開始對文化、使命有了認識和理解。
三、優化習作教學的途徑
(一)開展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習作的形式和內容
開展“非遺課程”活動,強化了學生習作過程中“書寫”之前的行為的重要性,而不是與一味地讓學生去寫。通過各種行為活動,學生在活動的基礎上,以不同的形式和內容去寫作,增加了寫作的實用性和趣味性。
1.采訪并記錄——訪談錄
參觀湖絲相關的展覽館和聆聽湖絲相關的講座是“非遺課程”前期主要的活動內容,在進行這些活動時,學生也會接觸到各種負責人和文化傳承人,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我們引導學生以采訪的方式去了解和解讀湖絲文化。活動結束后,我們讓學生根據采訪的內容進行相關的記錄,以訪談錄的形式進行習作訓練。這是一種全新的形式,從不同的角度去展現湖絲文化,學生的作品讓我們看到了不同孩子視野里的湖絲和湖絲傳承人。
2.觀察并記錄——觀察日記
在每次活動中,學生都會見識新的事物和湖絲文化知識,從養蠶繅絲到絲綢成品的制作,再到絲綢交易中的運輸行業,這些內容的理解和掌握都需要他們認真觀察,才能真正明白個中緣由和過程。我們要求學生在活動結束后,都結合自己的觀察所得,寫下自己的所看所想。
3.動手并記錄——實踐記
在系列活動中,走進農村參觀蠶寶寶,并讓學生親自去喂養蠶寶寶,是所有學生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了。他們把蠶寶寶帶回家,每天用自己的雙手去幫助蠶寶寶長大,并讓它吐絲作繭,都讓他們留下了難忘的回憶,也成為他們寫作的最好素材。學生根據自己獨特的經歷,寫出了獨一無二的實踐記,記錄了他們養蠶過程中的趣聞趣事,有些甚至把蠶當成了自己的朋友,再現了學生養蠶中的生動畫面。
4.參觀并記錄——參觀記
參觀各種展覽館是前期活動的主要形式,而每個展覽館都從不同的角度來展現湖絲文化。學生參觀展覽館的過程,也是其腦海中湖絲文化不斷完善和立體的過程,參觀記就是記錄他們收獲和成長的過程,也是他們對更多湖絲文化內容的積累。
(二)借“非遺課程”定制學生習作教材
1.建立“非遺課程”與現有教材的聯系
通過“非遺課程”系列活動的開展,學生的習作形式和習作內容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擴展和延伸。它們并不是在習作教學中憑空出現的,而是在現有習作教材基礎上完善起來的。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有一個漸進的過程,也能讓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加扎實。
2.結合教材與非遺教材重組學生習作教材
在“非遺課程”活動習作內容和形式與現有教材建立聯系的基礎之上,再將兩者進行有效的融合,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和實用的習作教材。將現有教材和“非遺課程”活動中的習作教學內容進行對比和篩選,以現有教材為重組習作教材的框架和基礎,再將歷次活動中有著良好效果的習作教學納入各個框架中,可以使習作教材更加豐富。如統編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五、六、八單元的習作分別是《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這兒真美》《那次玩得真高興》,非遺教材《絲絲念念》活動手冊中編排了大量參觀、體驗,其中就有探訪輯里湖絲發源地輯里村的活動。我們將這兩部分內容相互納入,使繽紛世界中有七彩絲綢的世界,“玩得真高興”中有探索湖絲發源地的樂趣,美麗的地方當然有輯里村。這樣的重組,不僅使學生習作題材豐富,而且加深了他們對非遺課程內涵的理解。
(三)利用思維導圖提升學生習作思維品質
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與學生習作水平有著緊密的聯系,良好的思維能力是學生在習作中有條理闡述事物的前提,而在本校“非遺課程”中,通過思維導圖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縱向思維導圖設計
縱向思維導圖是以時間為軸,來探索某個事物發展的過程,使學生可以明確事物的發展階段,以及在不同階段中呈現出來的特征。以輯里湖絲的發展概述為例,我們引導學生總結輯里湖絲由發展之始至最后衰落各階段的特征,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展現出來,這讓學生能夠在總結的過程中不斷回顧,有效地提取關鍵信息,梳理輯里湖絲的發展歷程,最終在寫作的過程中能夠做到邏輯清晰,合理表達。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小學生“無話可寫”的習作難點。通過思維導圖的呈現,每一層級的內容都是極為豐富的,學生可以在這些豐富的信息中篩選出與習作主旨相關的部分,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發散思維。
2.橫向思維導圖設計
橫向思維導圖則是以某一個事物為中心,然后不斷填補與其有聯系的內容,再以各個互相聯系的內容為中心,不斷地擴大思維導圖,從而建立起不同的知識體系,并把握不同體系之間的聯系和影響。例如,以輯里湖絲的制作為中心,我們讓學生畫出與其相關的各種內容,比如傳統的制作工序、有趣的制作器具、手工技藝的特征等,在不同的項目下又可以詳細列出明細要素,在不同的要素之間再明確相互之間的關系,這使得學生對于輯里湖絲的制作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在學生習作的過程中,便可以依據這些明確的關系來進行語言的闡述。此外,通過各個要素之間的關聯性還可以進行聯想,助力創意表達。
四、結論
“非遺課程”活動的開展很好地宣傳了非遺文化,使湖絲再次受到社會關注,也向學生傳遞了文化保護意識,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在“非遺課程”活動中,學生看到了一個有趣有內涵的新世界,這成為他們習作和思考的聚集地。我們的非遺活動和學生習作先后在《全國優秀作文選》《童話王國》《智力快車學語文》等雜志上得到推廣和發表,本課程還獲得湖州市第四屆精品課程評比一等獎。在與學生進行各種活動和看到學生取得進步時,作為教師,我也意識到了校本活動的深刻意義,這也將指引著我在校本活動和習作教學中進行更多的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