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杰
寫作教學的指向性非常豐富,大體可以分為內容和形式兩個層面。然而不論哪個層面、哪個角度,僅靠單篇文本的“榜樣”作用遠遠不夠。為了充分提升學生的寫作素養,我們需要給學生提供閱讀的立體空間,讓他們寫有所依,寫有所感,寫有比較和參照,然后方能有所省悟、有所創新。
一、比較閱讀,運用讀寫方法
學生的寫作往往從模仿開始,而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因此閱讀后可以布置學生練筆。在布置作文時不必統一,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任一季節、任一景物進行描寫,表達自己最深切的感受,對自己或他人的習作進行修改完善。少了寫作上的條條框框,多了一組主題集中的典型文本作為范本,學生的心理壓力更小,潛能更能得到發揮。
二、訓練思維,拓展讀寫思路
開展群文閱讀不是簡單的數量求多,也不是單純的形式求豐,或是泛泛的多讀,而主要是思維訓練,是思想的碰撞與交流。
例如,在講授八年級上冊唐詩五首時,我將《渡荊門送別》和《黃鶴樓》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提出了“分析《渡荊門送別》與《黃鶴樓》在結構上的相同點,賞析景物描寫的特色”的問題。借助這個問題,學生在誦讀和比較中,探究出兩首詩的首聯都是點明時間地點事件等要素的,頸聯都是寫景,尾聯都點出了詩歌的題旨。我順著他們的發現,總結歸納了律詩的起承轉合的結構,學生印象深刻。
三、讀寫結合,群文寫作案例
以我在七年級上過的一節作文課“寫出事件的意義和感受”為例。我選擇了三篇經典文本,展開群文閱讀,讀寫結合,教會學生幾種點明文章中心的結尾方法,并學習圍繞中心安排詳略,最終將寫作技巧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一)“議題”的確定
確定“點出事件的意義和感受”這一議題,首先要考慮的是這一議題的價值。“情節有波瀾,敘事更出彩”這一群文議題針對性強,有較為實際的教學價值——讓學生既能體會正確、新穎、深刻的思想魅力,又能較為全面地認識具體而不同的寫作方法,還能進行必要的寫作訓練。
(二)“群文”文本的選擇
首先著手搜集大量與本議題有關的典型文本,為了教學的務實性和有效性,須注重文本寫作指向的多元性。選擇以下三篇文章為素材:《系在風箏線上的童年》(周巖壁)、《跳河》(趙麗宏)、《一千張糖紙》(鐵凝)。
《系在風箏線上的童年》主題是對美好童年的懷念,詳寫了做風箏、放風箏的過程,結尾采用“含蓄抒情”的方式點明主旨;《跳河》的主題是信念使人成功,詳寫了跳河時的心理活動,結尾采用直接議論的方式畫龍點睛;《一千張糖紙》的主題是小孩子是不能被欺騙的,用動作描寫詳寫了收集糖紙的不容易,結尾采用“反問深思”的方法升華了文章主題。整體而言,以上三篇文本既有大體宏觀的“異”,又有局部微觀的“同”,它們可以共同構成一個開放的、豐富的文本群,滿足閱讀和教學實踐的需要。
“群文閱讀教學”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引導學生發現閱讀的方法,豐富閱讀體驗,感受閱讀的快樂,更能輕松教給學生寫作的方法。在以群文閱讀助推寫作教學的路上,教師需要重視解讀文本,發揚創新精神,更多發現語文教學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