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虎
“活動”一詞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出現了80多次,是《新課標》中的高頻詞。如“課程性質”有關表述: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聽說讀寫活動及文學活動。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積累經驗,把握規律,培養能力等。“學科核心素養”有關表述: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建構起來的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可見,在新課程背景下,語文實踐活動是落實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下面借助高一和高二兩年來的語文教學實踐,我來談一談語文實踐活動在現實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設計要點。
一、存在的問題
1.語文實踐活動“不在場”
《新課標》提出了“學習任務群”這一嶄新理念,強調以任務為導向,以學習項目為載體開展語文學習。老師可通過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融合聽、說、讀、寫,跨越古今中外,打通語文學科和其他學學科的界限,豐富學生的世界。但是部分老師不重視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這樣必然導致學生的參與意識不強、積極性不高。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特征未能在教學中得到彰顯。
2.語文實踐活動的泛化或偏離
語文課非語文實踐活動的現象時有發生,有的把語文課上成其他課程,有的活動偏離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目的。如《項脊軒志》設計項脊軒的修復計劃,安排做一份選址與修復格局方案的活動。《竇娥冤》設計“劫法場活動”——竇娥就要受刑,如果有人劫法場,你認為會是誰?《紅樓夢》整本書閱讀與研討,有的老師設計這樣的活動:如果賈寶玉患上新冠肺炎,最有可能被傳染的五個人是誰?這就或多或少偏離了創設“語言運用情境”的本意。
3.教師“不在場”
新課改形式下倡導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但這并不代表不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現在有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動有這樣一種趨向,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活動時,教師或退至教室的一側耐心等待;或如蜻蜓點水般在各學習小組間游走,小組合作學習結束后,教師開始依次聽取各組的匯報,匯報完畢,課堂教學活動便宣告結束。須知語文教師是學生求知過程中的啟發者,要設置具體真實的語文任務情境,為學生確定任務,提供資源、工具箱和腳手架,引導學生不斷向知識深度和廣度進行探索。并隨時給予學生鼓勵、督促和學習方法的指導。
4.評價“不在場”
不少語文實踐活動只有活動,沒有評價。或者只有結果性評價,沒有過程性評價。新課程背景下,大部分老師都意識到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對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性,也都能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但這些活動往往虎頭蛇尾,或者簡單評比,發張獎狀就草草收兵。
二、語文實踐活動的設計要點
1.緊扣語文核心素養
語文實踐活動的教學目標必須指向語文核心素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建構起來的,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能力,思維方法與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新課標強調以核心素養為本,推進語文課程深層次改革;加強實踐性,促進學生語文學習的轉變。語文實踐活動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環節,教學目標的確立是設計的首要環節。教學目標的確立應基于課程標準。新課標不僅明確了語文課程總目標,而且明確了18個學習任務群的“學習目標與內容”,這為語文實踐活動的開發過程中教學目標的確立帶來了便利。
2.確定語文實踐活動的主題
當前語文實踐活動有的缺乏必要的活動主題,教師指導缺失或自由隨意,學生活動無序散漫;有的活動主題無視學生的認知需求,無視當下教育的發展情境。超出學生的認知范疇和現實的教學環境,教學難以真正開展;有的實踐活動不能給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提供切實的符合當下教育的發展資源。我覺得找到一個契合實踐活動和現實教育情境的核心話題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3.創建情境與任務
情境認知理論提出,學習不是像傳統認為的語文活動那樣可以在“去情境的”條件下進行,而是根植于情境之中的。因此,教師在語文實踐活動學習的開發和設計中要基于教學目標,提供必要的學習資源,精心創設情境與任務。
4.注重活動評價
《新課標》在課程內容中強調語文實踐活動一定要開展研討活動,重視研讀后的交流和評價活動。我們很多時候不能用傳統的測驗和考試來評價學生項目學習的成效,應更多采用真實性評價。
總之,語文實踐活動應該有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達成,最終實現學生在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提升與發展,審美鑒賞與創造與以及文化傳承與理解四方面的提升。因此,教師不能單純為了活動而活動,必須著眼于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品質與素養的生長點,巧用教材資源,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創設豐富多彩的情境任務,讓語文實踐活動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