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平
在古代,由于道路崎嶇難行,交通工具落后,人們一別動輒多年,再會難期,因而古人很重離別。人們送別,不只是備酒餞行,折柳相送,還常常寫詩相贈,因而抒發離情別緒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不朽的主題。“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江淹《別賦》)。千百年來,這種故國鄉土之思、骨肉親人之念、摯友離別之感,不知牽動了多少人的心弦。從先秦的《詩經》到兩漢的樂府詩,從唐代的詩歌到宋元的詞曲以至明清的詩文,一直傳唱不息。本文試就送別詩的意象做一下粗淺的探討。
李叔同的一首《送別》令多少人陶醉:“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至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他的這首《送別》,包含了古詩詞中很多常見的意象:“長亭”“古道”“芳草”“楊柳”“晚風”“夕陽”“濁酒”。下面就說一說送別詩常用的意象。
1.長亭、勞勞亭、謝亭、灞陵亭
長亭,是古代大道上專為行人休息所設的亭子,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長亭,人們常在長亭送別,所以,“長亭”一詞經常出現在與送別有關的作品中。如《西廂記》:“今日送張生赴京,十里長亭,安排下筵席。”《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另外,在唐詩中出現的著名離別地點有勞勞亭、謝亭、灞陵亭。勞勞亭距建康大約十五里左右,是沿長江順流而下的必經之地。送別之人常在此駐足目送行人漸行漸遠,李白有一首著名的《勞勞亭》:“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謝亭又稱謝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齊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他曾在此送別朋友范云,后來謝亭就成為宣城著名的送別之地。李白也有一首《謝公亭》:“謝亭離別處,風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許渾有《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送君灞陵亭, 灞水流浩浩。”(李白《灞陵行送別》)灞陵亭在長安東南三十里處,那里原有一條灞水,漢文帝葬在那兒,遂稱灞陵。唐代,人們出長安東門送別親友,常常在那里分手。反復不斷的離別在這些地點上演,使得它們與離別緊緊聯系在一起。
2.楊柳
“柳”者,“留”也,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慣。這一古老的風俗最早出現于漢代,漢樂府有古曲《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于是在后世的離別作品中出現了大量與折柳送別相關的詠嘆:“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離別多。”(王之渙《送別》)“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惟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楊巨源《和練秀才楊柳》)。 以上引詩,生動地展現了詩人們面對青青楊柳黯然傷悲的場景。
3.酒
“凡送人多托酒以將意。”(楊載《詩法家數》)在詩人筆下,不論別離于何時何地,人們大多要以酒餞行,“尊酒慰離顏。”(溫庭筠《送人東歸》)“酒”已成為他們抒發別離之情時賴以生發的主要意象之一。許多離別詩,都飄散著一股釅釅的酒香。“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今日送君經盡醉,明朝相憶路漫漫。”(賈至)“離恨如旨酒,古今皆飲醉。”(貫休)“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岑參)“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柳永)。詩仙加酒仙的李白更是把他的離愁別緒豪邁地寄托在酒杯中:“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金陵酒肆留別》)“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江夏別宋之悌》)“相看不忍別,更進手中杯。”(《送殷叔三首》)“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4.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遇秋而愁已成為古代文人處士一種普遍的文化心理。詩人們當然不放過用秋來營造送別悲涼氣氛的機會。“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朝聞游子唱驪歌,昨夜微霜初度河。”而“丹陽郭里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嚴維《丹陽送韋參軍》),更是巧妙地運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說明“愁”。
5.夕陽、日暮
許多詩人喜歡把離別與夕陽、日暮結合在一起,表達濃濃的離情:“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嚴維《丹陽送韋參軍》)“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茫茫江漢上,日暮復何之。”(劉長卿《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以上引詩中的“日暮”“斜陽”“暮雪”等都表明是傍晚時分,離別詩為什么喜歡選擇傍晚呢?因為離別這種憂傷的情感與蒼茫的暮色相協調,對于遠離家鄉的游子征夫來說,暮色漸起漸至蒼茫,此情此景,最能勾起他們的離情別緒,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言:“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