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寧
內容摘要:在新課標背景下,留白與補白的教學策略有助于學生深刻有效地理解文本,發展語文核心素養。部編版初中語文的現代詩歌文本中,含有深層意蘊留白的詩歌占了總現代詩歌數量的1/3,可從視覺、聽覺和意蘊層面來展開研究。補白可通過情境教學、朗讀教學、提詞教學和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教師充分引導學生進行補白,從而使學生自動生成對文本的理解。本文具體以《黃河頌》、《我看》等現代詩為例,探討了補白教學策略的具體應用,希望能啟發教師在詩歌教學中,關注留白并引導學生補白,實現文本研讀和課堂教學效率的最大化。
關鍵詞:現代詩歌 留白 補白
現代詩歌作為初中語文部編版教材中的一大重要板塊,富有著獨特的視覺美、聽覺美和意蘊美。在現代詩歌的教學過程中,留白與補白的教學策略要求教師通過挖掘詩歌中的留白,同時相機誘導,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啟發學生能動地思考和探索,對文本進行合理的補白,以此提升教學的效果和效率。
一.留白與補白
“蔡格尼克效應”指出,人們對于未完成任務的記憶比已經完成任務的記憶保持得更好。將這個效應遷移到教與學的過程中,就意味著當學生遇到尚存缺陷的“空白”(即留白)時,其將會積極主動地設法“補白”這一缺陷,從而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1]
“留白”一詞源于繪畫、書法等藝術作品的創作與鑒賞中,主要指藝術作品中不著筆墨之處,有著意在言外的含蓄蘊藉之美。在初中語文部編版教材中,收入的現代詩歌選文共18首,可探索的留白之處或淺顯或深入,其中帶有深層意蘊的留白的詩歌共計6首,占1/3。分別是《天上的街市》《我看》《月夜》《斷章》《風雨吟》《統一》這六首現代詩,不包括最后在結尾之處點明主題的詩歌,如《荷葉·母親》、《海燕》等。其中,前兩首《天上的街市》《我看》都是借用一系列的意象表達了對未來的向往或是對生命的熱愛,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開篇將“街燈”與“明星”兩個意象互喻,以此展開想象,在一片想象之中展示詩人心中美好的理想社會。后四首均出自《短詩五首》,屬于哲理性詩歌,短小精悍卻包含著深層意蘊。如沈尹默的《月夜》:“霜風呼呼地吹著,月光明明地照著。我和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卻沒有靠著。”寥寥四句就將簡潔含蓄的意境描摹得頗有韻味,在詩歌和諧的節奏和簡練的白描手法之下,是詩人所要表現的獨立不倚和追求個性自由的精神。
補白則是將留白處進行合理的想象和補充,通過延展思維,能動地進行二次創作,從而呈現多元化的鑒賞與理解。接受美學的視閾下即是讀者通過審美經驗去發覺作品的各種意蘊,與作者的經驗相鏈接后,產生新的感受和反響。“補白”藝術對于今天的語文詩歌教學無疑具有一定的價值和啟示。
現代詩歌的留白與補白教學策略,則是師生共同挖掘現代詩中的“留白”,教師一步步地引導學生、帶領學生發散自身的思維,同時發揮主體性和能動性進行適當的補白,從而更加深刻感知全詩的涵義、體悟詩人的情感。
二.挖掘詩歌文本中的留白
1.視覺層次:意象的留白
意象經營重于修辭是現代詩歌的鮮明特點之一,詩人通常借用各種意象或描繪畫面、營造意境,或將其作為詩歌中心、承載著思想情感,或象征著一定的品格與內涵。初中現代詩歌中的意象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大類:還原性意象、表現性意象、象征性意象。
還原性意象在現代詩歌的運用過程中,注重于自然事物原本的特點,不對意象進行相應的改變,只是對意象進行直觀的描述和渲染,呈現出自然生活中的客觀規律。[2]如九年級上冊穆旦的《我看》這首現代詩歌中,詩人運用“春風”、“青草”、“遠水”、“飛鳥”、“流云”等一系列還原性意象,來展現出春天的一派生機。此時,意象背后的情境則是詩中的留白,因此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還原詩歌的核心意境,來感受詩歌所蘊含的情感。
表現性意象不注重于自然事物客觀形象的描述,而是借用相關意象的特點,突顯所描述事物的特征。[2]如七年級上冊冰心的《荷葉·母親》散文詩中描述“荷葉在雨中護紅蓮”這一場景,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其中以“荷葉”喻母親、以“紅蓮”喻自己的抽象之意,使學生能夠清晰地認識到表現性意象的特征與內涵,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同時通過聯想和想象促進思維品質的提升。此處的留白則是與意象相關聯的抽象之意,需要學生結合實際進行分析和拓展。
象征性意象顧名思義,具有象征意味。在現代詩歌中往往通過民族的歷史和具體位置來表達情感,如七年級下冊中光未然的《黃河頌》通過“黃河”這條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來表達對祖國母親的贊美和熱愛之情。此處的留白則是意象背后的象征含義,常見的象征性意象可參照古代詩歌的典型意象,如“竹”象征高風亮節、“菊”象征淡泊隱逸,在古往今來的歷史長河中大多已經有了約定俗成的審美理解。
2.聽覺層次:節奏的留白
聞一多先生在《詩的格律》一文指出:現代詩歌的音樂美包括節奏、平仄、重音、押韻、停頓等各方面的美。而詩歌的節奏主要包括音步、章句、韻式等方面,對于更加注重“自由”的現代詩而言,詩行、詩節的劃分主要依據詩人內在的情感流動進行,借助“留白”的出現,詩歌的內在節奏在聽覺上呈現得更加自然、靈活。現代漢詩中的節奏大體上和語義、換氣是一致的,因而與古代漢詩相比,大多聽起來較為自然、流暢。[3]
現代漢語詩歌的節奏主要是由于頓歇的回環反復而造成的,“它以音頓節奏為基礎而結合著其他形式的節奏,在古代,它結合著平仄節奏;在現代,則可以結合重輕節奏。”[4]在現代詩歌中,一般劃成二字音步和三字音步的基本音步。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這里的節奏所呈現的語調是舒緩平和的,包含著詩人對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詩中歡快、沉滯、急促、昂揚、舒緩等節奏的韻律變化,就反映了詩人情緒的起伏波動的變化。詩歌的音律美絕不是一個純形式的因素,它是情感內容的有機組成,或是與情感內容不可分割的因素。[5]因此,現代詩歌選文中節奏背后所隱含的意義和情感正是一大留白,值得師生共同品味和探究,在聽覺層次上進一步理解詩歌的主題與內涵。
3.意蘊層次:藝術表現手法的留白
詩歌作為最高的語言藝術,其意蘊往往是在言語之外,而現代詩的自由使得詩歌的語言更多了一層陌生化和偏離常規的獨特之美。除了表現在對字詞和意象的使用外,主要就是體現在詩歌的藝術表現手法上。
藝術表現手法主要包括表現手法、修辭手法等方面,常見的有象征、襯托、比喻、擬人、虛實等手法,借此來表現詩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如余光中的《鄉愁》運用比喻、排比和復沓的手法,分別把鄉愁比作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選取代表漂泊、隔離、訣別的具體事物來承載抽象、難以捕捉的戀國思家的鄉愁,從個人的愿望上升到國家民族的愿望,層層深化詩歌的意蘊。如林徽因《你是人間四月天》中運用大量的比喻和感官描寫,對意象和情感進行雕琢和塑造,華麗的語言和修飾卻襯出詩中清新自然的情感和意蘊。
三.引導學生進行合理補白
1.情境教學,激發學習熱情
特級教師王崧舟認為“教學氛圍的詩意,更關鍵的在于其包含的情感價值。在詩意的氛圍里,師生徜徉其中,在詩人的世界里一起感悟和沉醉,沉淪到審美自失的精神中。”[6]因此,在現代詩歌教學中創設詩意的教學情境,不僅符合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而且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更高層次的審美追求。情境的創設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來進行“沉浸式教學”,如通過相關的音樂、視頻以及詩化的語言,在形、聲、色等方面還原詩歌本身的畫面或意境,拉進學生與詩人之間的心靈距離,引導學生領略文本的意境,發揮想象進行補白,從而感受現代詩中的意境美。
如在教授光未然《黃河頌》時,可以展示黃河的圖片或播放《黃河大合唱》的音樂來進行導入,渲染激昂的學習氛圍,以強烈的氣勢感染學生,帶領他們進入課文獨有的情境之中,引起心靈的共鳴。
2.朗讀教學,培養情感體驗
詩歌的朗讀在教學中的重要性是無可厚非的,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情感色彩的體驗。在朗讀過程中,學生再一次體味和理解詩歌的意義和情感,體會詩歌中的情感變化和音韻之美,同時有助于培養語感、陶冶情操。
正如詩人王家新所說,“詩歌教學不是‘教學,而是一種‘分享”。現代詩歌的鑒賞教學可以看作是一個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分享的過程,教師自身對詩歌感知的同時,也要讓學生理解詩歌的情感內涵,讓學生了解現代詩歌的美具體體現在何處。
因此,教師要在詩歌教學中預留給學生充分的朗讀時間,引導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來品味詩歌隱含的詩情和意蘊,從而進行個性化的補白,讀出自己的感悟和見解。另外,朗讀的形式也可以呈現得豐富多樣,如范讀、自由朗讀、指名朗讀、分角色讀、表演朗讀等等,這樣能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愉悅。
如在教授林徽因《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時,先讓學生集體朗讀,解決了生字詞方面的問題后,教師再范讀,進行朗讀技巧的點撥,包括讀詩歌時的情感與節奏問題。而后可根據情況選擇分組朗讀或指名朗讀,利用多媒體配樂,創設氛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從而更好地感受詩歌語言的清新優雅以及詩人真情和喜悅的流露。
3.提詞教學,相機引導點撥
在文本研讀過程中,教師可深入挖掘詩歌文本,引導學生仔細揣摩含蓄凝練的語言,進一步理解和感悟詩歌語言文字背后的意境。教師通過巧妙的設問追問、相機引導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能夠自發地去思考探索、分析判斷,同時創造性思維得到了較好的提升。如穆旦《我看》詩歌里“我看一陣向晚的春風,悄悄揉過豐潤的青草”中的“揉”字,描盡春風的無限溫柔,飽含著深切的真情。以及下文中“飛鳥吸入晴空”、“流云沉醉大地”,這其中動詞的表達都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反復地斟酌、品味,通過巧妙的提問來予以點撥,使學生能夠調動多種感官、身臨其境地感受詩人營造的壯麗廣闊之境,以更好地理解后文詩人對生命的詠嘆抒懷之情。
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敏銳的語言感受能力,從詩歌文本中的某個字、詞、標點入手并以此作為切入點,推敲其妙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語言符號,思考揣摩,啟發學生大膽進行補白,從而激活文本,建構文本意義,實現深層解讀。同時,學生也打開了思維馳騁的空間,體驗到了個性化閱讀的樂趣。[7]
如在教授《我看》這篇課文時,教師還可以抓住第五段的“灑”字進行提詞教學,通過引導學生聯想與“灑”有關的具體事物,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詩人用詞的精當之處。“歡笑和哀愁”本是抽象之物,而詩人采用“灑”這一極具動態美的詞,不僅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使讀者便于理解,而且形象生動,極具畫面感和美感,也可以體會到詩人不拒苦樂的寬廣胸懷。
4.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小組合作的前提是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自主學習,避免出現“濫竽充數”、“渾水摸魚”等不良現象。通過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其良好的合作品質和學習習慣得到發展和培養,而且有效的小組合作還能使詩歌教學達到高效。
教師應當設置層次性和遞進性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各個小組內的交流互動,激發小組成員的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使學生能依據自身的情況得以發言展現,盡量使每個成員都有表現自我的機會。討論的問題最好具有思考性、啟發性和探究性,沒有固定標準的答案。在討論探究過程中,教師應當發揮主導作用,組織學生有序地開展討論,善于啟發和引導,引發學生之間思維的碰撞。
在展示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便能進一步內化知識,歸納總結出合理的結論,同時吸收他人的觀點,更好地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同時,詩歌教學的補白在學生的展示交流中呈現出個性化和多元化,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如在卞之琳《斷章》這篇詩歌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小組的共同合作探究來完成較有難度的深度賞析,同時需要加入教師適當的引導點撥,如可以給學生拋出以下幾個問題:詩中出現了幾個畫面和幾個意象?詩歌是通過什么來將它們聯系起來的?詩歌中蘊含了怎樣的道理?層層遞進,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逐漸撥云見日,理解朦朧意境背后的哲思。明白詩歌是通過8個相互交叉重疊的意象描繪了4個形象的畫面,因為“看風景”和“裝飾”這兩個動作而產生聯系,經過詩人的靜心構思和巧妙組合,主客體的相對關系變得耐人尋味,其中正是蘊含著唯物辯證法的哲學道理。至于其中的抒情意蘊則留給學生們自由地解讀和創造,引導課后繼續鉆研求知。
綜上所述,語文現代詩歌文本的留白與補白教學至關重要,教師要緊緊抓住詩歌“言有盡而意無窮”之處,從詩歌的意象、節奏、藝術表現手法等方面出發進行深挖探究,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上靈活發散思維、有效合理地補白,鼓勵和肯定學生的想法和觀點,激發學生多角度地挖掘和解讀詩歌文本中的留白,不斷促進個性品質和思維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代金.“留白”在初中詩歌教學中的運用[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教育研究),2017(4):28-29.
[2]葉翠.初中語文現代詩歌中的意象教學摭探[J].成才之路,2018(13):74.
[3]董運生.現代漢詩中的“留白”研究[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20,36(02):69-78.
[4]陳本益.漢語詩歌的節奏[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3:62.
[5]朱松秋.悟情、傳情、抒情——淺談現代詩歌教學[J].閱讀與鑒賞,2007(12).
[6]王崧舟.讓語文教育成為生命的詩意存在[J].江蘇教育研究,2011(3).
[7]彭慶.“無”中生“有”言意兼得——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文本補白藝術研究[J]. 語文教學通訊,2019(9).
(作者單位:喀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