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瀟
內容摘要:盤古神話起源討論呈現出“南北對峙”的形勢,“南方說”認為盤古神話來源于兩粵地區的壯族、瑤族盤古或盤瓠故事,而馬卉欣先生提出的“圖騰”、“地理”、“敬祖”、“民俗”和“活化石”等“五把尺子”標準,給予“中原說”以有力支撐。要激發“盤古神話”的最大活力,更好地繼承、詮釋、發展好當代“盤古故事”,需在做好故事保護基礎上注重文化創意、學科交互,將神話“流量”變現,促進經濟與文化的相互作用,實現共同繁榮。
關鍵詞:盤古神話 起源 交叉互動 文化產業
盤古神話顯存的最早記錄見于三國時期吳人徐整的《三五歷紀》,其中第一次出現了“盤古”這一名稱,開天辟地的故事也基本完整,只是原書已經失傳。現存故事是唐代歐陽詢等人編纂的《藝文類聚》卷一中引用的條目:
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開天辟地,陽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后乃有三皇。數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處于九,故天去地九萬里。
“自盤古開天辟地,三皇五帝至于今”,這句俗語已經是中國人民耳熟能詳、刻在記憶深處的句子了,“盤古”也成為中華民族文化伊始的標志。考察以上三則材料,我們可以知道盤古開天辟地的過程、盤古墓地的系地等,但并未涉及盤古何方人氏、盤古故事的起源地。那么究竟是因何原因徐整記錄或者說創作了這則盤古神話呢?是受何處何民族的民間故事或者文化影響呢?由于史料的缺乏以及研究視角的不同,對于盤古神話從何起源的看法也大不相同,紛繁復雜,歸結起來主要呈現出“南北對峙”的態勢。
一.“兩粵”起源說辨偽
南方說最早是由現代中國神話研究的先驅茅盾先生提出來的。他認為三國時期吳人徐整是南方人,所以當時南方地區大概流行著盤古創世的神話,如若北方或中原地區早有盤古神話,古書中不應該毫無記載才對。他假定盤古神話產生于南方(兩粵)地區,在漢朝時始通南粵,交通戰亂使中原與南方少數民族聯系增多,繼而在三國時候盤古神話漸漸傳入吳越也在情理之中,最終經中部文人潤色成為中華民族的神話。①茅盾先生將南朝任昉的《述異記》中記載的一些南方的關于盤古的地名、廟宇和祭祀活動作為盤古神話起于南方說的支撐依據,但這樣單薄的依據并不那么具有說服力。因為《述異記》的創作時間南朝,要在三國之后,那么之后出現的這些盤古神話在民間留下的痕跡,只能證明在南朝的時候南方地區受到了盤古神話的影響,而不能用后者這一民間習俗發展的結果來作為前者的盤古神話產生的原因,若想證明前者的真實性,必得向它之前的時間中去尋找原因。況且《述異記》中還寫道“秦漢間俗說盤古氏頭為東岳,腹為中岳,左臂為南岳,右臂為北岳,足為西岳”,這里提到了秦漢間的民間傳說,卻并未說是哪里的傳說,并且說盤古之身化為五岳。五岳的說法始見于《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五岳是遠古山神崇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因此相比之下,這里說的盤古化身的故事出現在周朝、秦漢控制最強的文化發達的中原地區是不是更為合理呢?
藍鴻恩先生在袁珂先生的結論和茅盾先生的“盤古神話起源是兩粵民間傳說”的基礎上推測那個時候兩粵的土著居民應該是俚僚,因為苗族、瑤族但是還沒有南下到兩粵地區,所以盤古神話應當是土著民俚僚的神話。但是拋卻上文中筆者已闡述過的時間線不能逆證的問題,“南方說”中的“壯族說”、“瑤族說”其中所提到的盤古或盤瓠的故事,與現如今流傳的大家所公認的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也有很大的出入。
在壯族的故事中,天地是一開始就存在著的,有一天盤古帶著他的兒子和養女來到凡間游玩,被美麗風景迷住了,就在凡間住了下來。后來天眼被堵,天界積水過多有坍塌趨勢,盤古發現天在下沉,于是就摘了一個巨大的葫蘆,讓兒子和女兒躲進去避難,而自己去化解這場災難。在天地要相撞的那一刻,他一只手將天拖住,另一只手握拳猛地砸向天空,天眼裂開,于是大水噴薄而出,天隨著重量的減輕逐漸回到了原來的高度,水漏了三天三夜,侵沒了所有山川河流,盤古也因為大水去世。后來他的尸體被他的孩子們和在石蛇的幫助下造出生靈們找到,并保存在葫蘆里埋在大地深處。
由此可見在壯族的盤古神話中盤古更傾向于救世的形象,而不是開天辟地的形象,也未曾提及天地形狀和“垂死化生”。“根據考古資料,那一時期華南珠江流域經歷了一場大洪水,盤古神話傳說就來源于他們的真實生活經歷。‘洪水遺民是盤古神話的主要內容,也是真實的歷史記憶”。②在這則盤古神話中,確實反映了“洪水遺民”的內容,是帶有地域特色的盤古神話,并不是具有普遍傳播的創世母題的盤古神話。
還有一說認為盤古神話來源于苗瑤族的盤瓠,是由盤瓠音轉而來,這更是有些在二者之間強加上主觀聯系了。在《后漢書·南蠻傳》和晉人干寶的《搜神記》中都有記載盤瓠的故事。其中盤瓠與盤古形象毫無關系,盤瓠乃是犬形,為帝王除去了北方戎族的吳部的將軍,因此得帝王許諾將自己的小女兒嫁他,結婚生子孕育后代。所以盤瓠的形象、性質與影響與盤古完全不同,應保有自己原來的民族意義,不應相混淆。
二.“五把尺子”標準與桐柏起源說
20世紀80年代,馬卉欣先生與其同事做了很多田野調查工作,發現桐柏地區流傳的盤古神話傳說文本數量廣大,內容豐富,瑰麗神奇,之后便對此展開了深入的調查研究。90年代,馬卉欣又先后對19個省、區、市民間流傳的盤古神話及其神廟進行考察,最后認為盤古神話最初于豫南桐柏山一代開始流傳,逐漸成熟并在當時生活在桐柏山南北的人們心中生根發芽,并向周圍發散。他提出了確定“根源地”的五把尺子:圖騰標準、地理標準、敬祖標準、民俗標準、活化石標準。
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對于龍的崇拜和敬仰從古至今不曾變過。在《五運歷年紀》中記載:“盤古之君,龍首蛇身……”,這是頭一次對盤古的形象進行具體的描寫,也表明了盤古子孫以“龍”為圖騰的傳統。《桐柏縣志》中也寫到:因為嫌開天地的進度太慢,身為龍的盤古幻化出斧頭鑿子,改造了自己的龍體,把下半截龍體劈為兩半成為腿腳,這樣就加快了速度,最終使天地分離。③
神話傳說也常常與地理位置相聯系,如上文中提到到《述異記》中關于各地盤古遺跡的記錄。比《述異記》成書時間更早的《五運歷年紀》中也寫到:“盤古死后……血為淮瀆”,淮瀆即為淮河,發源于桐柏山,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統一天下,在今淮源鎮固廟地建立淮祠祭淮,此后歷代都有祭淮的傳統。這也是在三國時期的盤古神話故事中,唯一提到的地理名詞。《桐柏縣志》中就記載:“桐柏山的盤古山,正是中州的心臟。據數千年來這里的山民們流傳,這兒就是當年盤古爺的誕生之處,所以這兒的山就叫盤古山。老鄉們非常崇敬盤古爺,就在山頂上建了一座盤古廟”④。此外還有許多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民風民俗都以盤古命名或與盤古有關,如盤古山(東經113.315681,北緯32.62368)、盤古奶嶺、啟母嶺、盤古洞、盤古廟、盤古磨、盤古井等。
桐柏的許多民間風俗,都與盤古神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桐柏有著盤古造人的故事:盤古捏泥人作為后代,有一天下雨來不及收,就順手抓了兩根竹竿當掃帚往屋里掃。但是由于竹子堅硬,掃的時候弄壞了泥人的眼睛或者四肢,于是就有了盲人、殘疾人和建康的人。竹掃帚救了人,桐柏人在結婚送親時就有了送竹葉帳的習俗,而且竹子的諧音與“足子”相似,寓意著多子多福,所以這個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此外還有鍛磨匠敬磨盤因為磨盤是盤古兄妹滾磨成親的圣物、民間玩獅子吞小孩演繹盤古兄妹避禍的故事、正月十五玩龍燈、桐柏皮影戲唱盤古等諸多民俗都與盤古神話有關。
馬卉欣先生指出:“‘盤古是人根之祖這種認識和說法唯有桐柏山民間才有。”⑤2006年10月30日,在桐柏縣舉行了全球華人首次祭祀盤古大典。對于盤古祖先的崇拜之情深深地扎根于桐柏人民的心中,對于盤古這一創世大神,他們又尊敬又親切,盤古在這里不是一個遙不可及、高高在上、沒有人情味兒的神,而是融入到人民生活中的祖先,傳承千年的敬祖意識已經融入到桐柏人民的血液中,像“盤古爺”、“盤古奶”這樣家常的稱呼在別的地區難以找到。
“‘活化石是指現在還活躍在人們口頭上的神話,它的數量和當地人民的知曉度是體現神話原生地的標準之一。”⑥而在桐柏地區,盤古神話多種多樣且被人們熟知,大街小巷、各村各鎮,不論年齡、也不論身份職業,都能講上一段有關盤古的神話,可見桐柏人民對于盤古神話是及其熟悉的。
三.桐柏盤古文化遺產的“變現”
筆者認為,相比于糾結盤古神話的起源,不如將關注的重點轉移到如何發揮盤古神話的歷史文化底蘊,如何保護、促進它進一步發展這一問題上來。葉舒憲先生說:“隨著全球文化創意產業成為新興經濟引擎的大趨,神話學過去只在學院派高墻內部熱鬧的舊局面已經完全被突破。可以預期,隨著新媒體特別是網絡媒體的迅猛崛起,文創產業和流量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迅速增長,影視動漫加網游共振,一個全民性的神話學熱潮即將伴隨科幻熱潮而到來。”⑦桐柏盤古神話內容豐富,應開發其中有現世意義的部分,提高其知名度和影響力。但從現實情況來看,桐柏山區的盤古文化并沒有廣泛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這說明我們的保護和宣傳工作還沒有做到位。
1.盤古景區的建設與開發
桐柏在2006年的祭祀盤古大典上就已經提出了“四張名片”即淮源文化、盤古文化、佛道文化、蘇區文化的概念,但是十幾年過去,這“四張名片”仍未在更大的范圍內傳閱。盤古故事只有民間流傳,但是官方建立的風景區或者說人文景觀并不豐富,甚至已有的建筑設計在審美層面還有待提高,高水平高質量的旅游風景區在桐柏山區是缺乏的。當務之急,應當統籌規劃盤古神話涉及的相關地理景觀,建設完整、成體系的并且伴有文化故事講解的盤古神話風景區,尋找民間盤古神話故事的講述者為游客們講解導游,景觀與文化交融,使桐柏山區的盤古遺存“活”起來。
2.盤古文化產品的設計
文創產品在當今社會也是一種很好文化變現與傳播手段,比如近年來大火的“故宮文創”,將一件件古老的藝術品與現代社會結合起來碰撞出奇妙的火花,沉睡的文物又鮮活起來,盤古神話也應該有自己的文創產品。但從過藏品和特色旅游這些文化要素進行文創已經沒有太多新意,各地的文創產品已經有“同質化”的現象產生,在一個地方見到的文創產品往往在另一個地方也可以看到,創新性和獨特性大打折扣。騰訊聯合閱文集團共同發起的了一項活動——“世界遺產新文創計劃”,以新的文化創意來挖掘世界遺產,“邀請創作者以短片、動漫、音樂等多種數字形態推動進一步開發”⑧,已有過年驅邪傳說《年獸》、神農架野人傳說《野朋友》等,盤古神話也應當有屬于自己的故事詮釋,激發人們的興趣,給盤古文化遺產增添新的可能。
3.構建城市文化形象識別體系
要使盤古與桐柏地區緊密結合,只通過城市內部一些道路、地標建筑的命名是遠遠不夠的。設計一些好的與盤古神話有相關的宣傳標語、城市市標、城市景觀,將盤古文化融入到城市中去,建立緊密的聯系,提起任何一方便可以聯想到另一方,這樣才達到理想效果。此外,高質量、高審美水平的宣傳片也很重要。好的旅游宣傳片能夠全面地有感染力地凸現一個地區的風格面貌,讓人們對其產生正面、良好的印象,從而產生想要一睹為快的期待。但是桐柏目前在這方面的工作有所缺失,在電視和網絡上找不到關于桐柏山區盤古神話的宣傳視頻或科普視頻,而且從其他方面的一些宣傳視頻可以看出拍攝質量和藝術設計還有所欠缺。當今社會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已經在追求更高層面的精神享受,如果不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和藝術鑒賞能力,勢必要落后于時代而面臨無人問津的局面。
4.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一個地區的文化民俗往往都是交叉融合在一起的,比如同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桐柏皮影戲(2011年公布),其中也有許多對于盤古神話故事的演繹,但是桐柏皮影戲已經漸漸消失在大眾的視野中了。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的網頁上可以看到對桐柏皮影有這樣的介紹:“受多種因素影響,繁盛一時的桐柏皮影戲,現僅存三班,觀眾日益減少,前景堪憂。”若一些相關的民俗活動逐漸消失,那么盤古神話也將獨木難支。因此除了對于盤古神話本身的收集、記錄和保存,還應該重視對于其他傳統文化、民俗活動的保護,多舉辦一些活動促進盤古神話與其他民俗活動的整合,以達成共同繁榮。
盤古神話不應該只局限局學術的高墻內,做書本上的分析比較,更應該發掘其精神內涵,在新的時代給予新的詮釋。隨著近幾年《大圣歸來》《哪吒》《姜子牙》等影片的熱播,我們不難發現人們對于古老神話的興趣越來越濃,對于其中新的內涵的發掘越來越期待,的的確確是掀起了一個全民性的神話熱潮。將神話束之高閣,必會使明珠蒙塵,不能與大眾相容的盤古神話還有什么意義和價值呢?只有被大眾看見、聽見、熟知,人們才會了解它、詮釋它、保護它、傳承它,讓我們共同努力,期待盤古神話煥發光彩的那天。
參考文獻
[1]覃乃昌.追問盤古——盤古神話來源問題研究之一[J].南寧:廣西民族研究,2006,(04):117-128.
[2]張文安.揭開盤古神話的真相[A].成都:周秦社會與文化研究——紀念中國先秦史學會成立2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36-58.
[3]李修對.盤古神話的桐柏遺存及影響[J].鄭州:尋根,2019,(01):109-116.
[4]桐柏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桐柏縣志·1986~2000[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647-649.
[5]葉舒憲.從神話學看人類命運共同體[N].北京:文藝報,2020-01-15(003).
[6]畢達.用故事化轉型,突破文創開發瓶頸[N].北京:中國藝術報,2021-03-01(002).
注 釋
①覃乃昌:追問盤古——盤古神話來源問題研究之一,廣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四期,第119頁。
②覃乃昌:追問盤古——盤古神話來源問題研究之一,廣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四期,第122頁。
③桐柏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桐柏縣志·1986~2000,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117頁。
④桐柏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桐柏縣志·1986~2000,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118頁。
⑤桐柏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桐柏縣志·1986~2000,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648頁。
⑥桐柏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桐柏縣志·1986~2000,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648頁。
⑦葉舒憲:從神話學看人類命運共同體,文藝報,2020年1月15日,第三版。
⑧畢達:用故事化轉型,突破文創開發瓶頸,中國藝術報2021年3月1日,第二版。
(作者單位:西安工業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