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高校加強對高校大學生的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以下簡稱“四史”)教育,對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承擔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戰略意義。把“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學,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本文從高校開展的“四史”學習教育的現狀、將“四史”教育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貫穿高校立德樹人全過程等方面探討高校“四史”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四史”教育;高校;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運用我國數千年發展的大歷史觀, 提出把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的重要思想[1],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一步指明了方向與路徑。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高校要加強“四史”教育,并將其作為“加強政治引領”的重要內容。 各大高校以習近平總書記“四史”教育和相關文件精神為指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全面加強“四史”教育,將其更加全面、科學、具體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當中。
一、高校開展的“四史”學習教育的現狀
當前,各高校紛紛掀起“四史”學習教育的熱潮,利用多種形式、載體建設教育資源平臺,例如,舉行聯合講壇活動、教育研討會、文藝演出,組織學生進行紅色故事演講比賽、開展社會調查,舉辦系列活動,開設主題展覽等。從形式上看,除傳統的專題講座、課程建設、研討會、知識競賽,還有內容新穎、更為活潑的微視頻、文創作品、誦讀比賽等,但傳統的學習教育仍占大多數。從內容上來說,除關注“四史”本身,個別院校還依托高校的自身特色設計了相關活動,使“四史”學習教育更具有針對性。從覆蓋面上來說,大部分活動只在院系內舉辦,或者覆蓋全校師生,有的還面向市民開放。從系統性來說,高校目前的“四史”學習教育仍著眼于散落的“點”,活動之間尚未形成有機聯系,缺乏系統性的統籌設計和管理。但總體來說,各高校的“四史”學習教育起步較快,發展較為迅速,但實踐過程仍有待改進和完善。
二、將“四史”教育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
1、從著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著力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著力增強學生的使命意識。
(1)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黨的歷史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初就善于從歷史經驗中汲取理論創新的養料,并把總結黨的歷史、用黨史教育全黨作為統一思想、端正黨風、繼承傳統、開拓前進的重要一環。“四史”教學,不是一般的歷史教學,而是以歷史為基礎的政治教育。高校在開展“四史”教學過程中,首要的就是把握其政治性,必須把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2)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
作為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塑造正確的歷史觀可以帶來價值認同的最大化。這種認同是指青年學生對自己民族和國家的一種帶有肯定性的心理判斷和情感歸屬,會帶來思想上的統一、行動上的一致。因此,共同的歷史觀可以被視為一種軟權力資源或具有整合作用的“社會水泥”,旨在用來塑造社會的“普遍共識”,贏得大眾的積極贊同。對于高校教育而言,通過有效傳授、傳播正確的歷史觀點,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弘揚傳承我們的文化傳統,培養學生對國家治理的認同,這正是高校歷史教育的根本目的。
(3)增強學生的使命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歷史際遇。我們的國家正在走向繁榮富強,我們的民族正在走向偉大復興,我們的人民正在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當代中國青年要有所作為,就必須投身人民的偉大奮斗。”當代青年學生正處于我們國家最好的時代,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高校開展“四史”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深刻認識自身的歷史使命,更好地把握現在中國發展的大勢,樹立自己的使命意識,自覺地把自己的志向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貫通起來,實現個人成才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有機結合。
2、加強高校“四史”教育要做好把好教學方向,增強“四史”教育的政治性;注重釋疑解惑,提高“四史”教育的針對性;堅持守正創新,增強“四史”教育的實效性。
(1)把好教學方向,增強“四史”教育的政治性。“四史”反映我們黨的政治奮斗歷程和中華民族的政治選擇歷程,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要深化理論研究闡釋,引導學生深刻認識現代中國發展脈絡。“四史”不是孤立的、割裂的,教學中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既講清楚相互之間的區別,更闡釋好歷史、理論、實踐邏輯上的密切關聯,融會貫通。要運用創新理論,打牢學生成長成才的科學思想基礎。“四史”教育要與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緊密結合,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全面貫穿、有機融入各門思政課。
(2)注重釋疑解惑,提高“四史”教育的針對性。高校“四史”教育是帶有鮮明價值取向和時代特征的“歷史課”,要在傳播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基礎上,教育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辯證認識、理性分析現實問題,實現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青年學生思維活躍,但仍處在價值觀的形成階段,在把國外事情與國內情況聯系起來的過程中,會產生一些疑惑。“四史”教育要胸懷“兩個大局”,提升教師的知識視野、國際視野、歷史視野,善于利用國內外的事實、案例、素材,通過生動、深入、具體的縱橫比較,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引導學生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
(3)堅持守正創新,增強“四史”教育的實效性。一是知行合一、學用結合。高度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優秀教師隊伍、打造品牌特色課程。二是統籌好校內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挖掘校內外紅色資源,開展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情景教學,“接天線”“通地氣”,增強“四史”教育的親和力、感染力。三是持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拓展選拔視野、抓好教育培訓、強化實踐鍛煉、健全激勵機制,塑造一支“四史”教育的高水平教師隊伍。四是精心打造品牌特色課程。構建“四史”學習教育課程群,講好中國歷史、講好中國故事。
三、將“四史”教育貫穿高校立德樹人全過程
1、深刻把握“四史”教育的價值意蘊
我們黨歷來強調歷史的傳承延續,強調在歷史中汲取智慧。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反復強調學習“四史”的重要性,并系統闡釋了其基本內涵和價值意義,為新時代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通過“四史”學習教育夯實大學生的人民情感,增強投身強國偉業的內生動力,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匯聚智慧力量。
2、全面構建“四史”教育的保障體系
要構建校內校外、課內課外、網上網下的“四史”協同育人保障體系。
一是要加強頂層設計。加強“四史”教育的組織領導,形成學校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協調落實的管理機制,將“四史”教育貫穿立德樹人全過程,通過建立制度,在經費投入、效果監控等方面予以保證。
二是要加強課程改革。把“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相結合,以培養學生歷史思維和歷史觀念為主線,構建對接“四史”教育和專業發展的應用環節,搭建重點突出、載體豐富、協同育人的課程體系。
三是要建強師資。重視“四史”教師隊伍建設,打造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師德高尚、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充分利用領導干部到高校上講臺講思政課、史學專家講座和歷史博物館、紅色教育基地講解員解說等開展“四史”教育,增強教育的權威性、吸引力和實效性。
3、創新發展“四史”教育的重要途徑
增強“四史”教育關聯性。在教育中既要深刻把握“四史”內部之間的邏輯聯系,又要深刻把握某個歷史事件的整體性和關聯性。創新“四史”教育方式。要用好互聯網資源和手段開展教育,將時下流行的 AR、VR、H5等技術融入其中,綜合運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形式傳播“四史”內容,實現全程、全息、全員、全效媒體傳播,使之更及時、生動、立體。
4、探索“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途徑
通過調查了解到全國各高校開展的“四史”教育形式多樣。如把有意義的事情做得有意思,推動“四史大學習”往深里走、往實里走;追尋歷史足跡、學習紅色精神;推動“四史”學習教育融入實踐教育,通過在生態文明區、紅色教育基地、鄉村發展等區域進行黨團共建、墻體彩繪、參觀抗戰遺址等實踐體驗,學“四史”、講“四史”,厚植愛黨愛國情懷、堅定理想信念、傳播紅色故事、傳承紅色精神。成立“四史”學習教育宣講團、開展多元化的“四史”學習教育活動;挖掘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打造學“四史”在線學習閱讀平臺舉辦“學四史”知識競答系列活動;在“學‘四史’守初心、擔使命”主題學習教育活動中引導學生認識學“四史”的重大意義,充分汲取“四史”的精神力量。
5、探索“四史”教育實踐平臺——社團活動
鞍山師范學院采用“四史”學習教育的模式創新,成立“四史”學習教育宣講團,搭建“四史”教育的實踐平臺,通過政治理論社團——博雅社開展系列活動將“四史”教育的開始落實、落細,與高校的立德樹人教育有機結合。2020年10月—11月開展的“四史”學習教育之黨史宣講活動,對全院2000多名學生人進行了十一場宣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21年7月-9月開展“奮斗百年路 起航新征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黨史宣講活動,對全院新入學的學生開展入學第一課——黨史學習教育。四史”學習教育無疑是一場生動的思政教育。通過社團宣講,使更多高校學生近距離接觸黨史。心有所信,方能行遠。加強“四史”教育與高校思政課有機結合,依托政治理論社團活動,將“四史”教育活動貫穿到學生的日常活動中。
總之,把學習“四史”與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習中國共產黨的創新理論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通起來,是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1-09(002).
[2]宋儉、廖玉潔.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20(07)
項目來源:2021 年度鞍山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立項課題《加強高校“四史”(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的途徑研究》研究成果,主持人:徐振,課題編號: as2021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