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娟
摘要:農業生產階段,農業植保技術的科學運用,成為保障農業生產有序開展、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技術方法,同樣對病蟲害防治具有重要的影響和作用。所以,農業有關部門務必保持高度重視,對農業植保技術加以重點宣傳,確保廣大農民能夠對農業植保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方法做到充分了解與科學運用,為農業生產活動提供可靠保障,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對農業植保技術和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性進行了闡述,對農業植保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方法進行了分析,有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業植保技術;病蟲害;防治
前言:我國屬于農業超級大國,農業經濟保持平穩健康發展,關注國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對農業生態環境以及新農村建設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和意義。農業發展過程中,病蟲害問題屬于重要影響因素,農業植保技術的科學運用,則屬于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舉措,同樣屬于防治病蟲害問題的重要技術方法。所以,政府有關部門務必對此保持高度重視,對農業植保技術好病蟲害防治方法展開重點宣傳推廣,并對此加以科學創新,加強監測預防,避免農業的過量使用,促使農產品質量與數量得以全面提高,避免產生嚴重污染,進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1農業植保技術和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性
1.1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
社會經濟保持高速發展,人口數量的持續增加,糧食產量與質量也成為備受關注的焦點。為充分保證糧食產量與質量,務必重視對農業植保技術和病蟲害防治予以重點關注,并對此展開深入科學研究,在農業生產環節,加以科學運用,實現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的顯著提高,對病蟲害等問題采取科學有效防治,充分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1]。
1.2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科學技術創新發展,農業生產環節,化學產品有著廣泛使用,以至于安全問題頻發,對農業發展與人們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影響。所以,為充分分保證食品安全,農業生產環節,務必重視對農業植保技術加以科學運用,通過科學合理的技術方法,為病蟲害防治提供可靠保障,避免病蟲害頻發,避免化學藥品的大量使用,促進農業安全生產的同時,充分保證食品安全。
1.3推動新農村建設
鄉村振興戰略成為推動新農村建設發展的關鍵,新農村建設發展,農民屬于重要主體,農民經濟收入則同農業生產息息相關。鑒于此,務必重視農業發展,實現農產品質量與產量的全面提高,為農村增收致富提供基礎保障。對農業植保技術加以科學運用,對病蟲害做出科學有效防治,切實推動農業生產,促使農產品質量與產量的有效提高,對農業生態資源加以科學高效利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對新農村建設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2農業植保技術
2.1科學運用生物技術
生物工程技術的科學運用,對微生物農藥創新發揮著關鍵影響作用,同樣屬于對傳統生產技術的全新突破,為微生物農藥科學研發提供重要技術保障,促進農業植保技術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綠色生態”理念的全面深化,消費者面對生活環境、食品安全等問題,表現出高度關注,對“綠色食品”的整體需求量持續增加,以至于農業生產不得不避免對農藥的過量使用。所以,農業植保期間,對生物技術加以科學運用,對化學農藥作出有效替代,對植物病原檢測以及病蟲害診斷等技術的科學運用,屬于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技術方法。
第二,轉基因抗性作物。轉基因抗病蟲害作物的進一步深入科學研發,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也得以進一步擴大,面對病蟲害防治方面,效果相對練好,并通過對新型植物品種的科學培育,依托植物轉基因工程技術,獲得相應的抗性品種,并帶來良好經濟效益。不過,有關轉基因生物,對其安全性依然缺乏具體的科學定論,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科學創新,轉基因生物對農業植保也勢必發揮關鍵的促進作用[2]。
2.2開展植保技術培訓
針對植保技術,宣傳推廣工作尤為重要,務必對此加以重點關注,對植保工作所具有的重要性形成深刻認識,以此為宣傳推廣工作提供可靠保障。與此同時,有關部門則需重視建立相應的植保技術隊伍,有關農戶無法解決的問題,對此做出正確指導與有效解決。此外,通過開展相應的教育培訓,促使廣大農民可以對農業植保技術做出更好地了解掌握,促使農業植保技術的關鍵作用得以有效發揮,為農作物種植提供技術保障。
3病蟲害防治方法
3.1實用性措施
第一,藥物防治。以自然條件、環境因素與土壤條件等,對農藥加以合理選擇,并對劑量、種類作出加以嚴格控制,以防造成嚴重的農藥殘留問題。藥物防治期間,對病蟲害發生規律、危害程度作出具體明確,害蟲產卵高峰期或初孵期,對農藥加以合理選用,有效殺除害蟲。幼蟲抗藥性普遍較低,該階段選擇用藥,防治效果相對顯著;第二,農業防治。科學選種,對農業無選種加以重點關注,以抗病性良好的品種為主,播種之前,需完成種子處理,通過充分晾曬的方式,確保表面攜帶病菌能夠有效消除。種植期間,需保證適時播種,同病蟲害高發期保持相互錯開,為病蟲害防治提供可靠保障;第三,物理防治。夜蛾、潛葉蠅等部分害蟲,存在趨色性與趨光性等特點,位于田間區域,選擇誘殺黃板或誘殺燈,對害蟲進行誘殺。部分害蟲可能存在假死性,需采取人工捕殺;第四。生態防治,以高溫殺菌、溫湯浸種等方式,對病蟲害做出有效防治,由于無害害性相對較小,不會對害蟲天敵產生影響,充分保證施用的安全性,生態優勢相對顯著,表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第五,生物防治。以生物農藥或是生物制劑為主,對病蟲害進行科學防治。
3.2理論性措施
3.2.1監測預報
病蟲害防控,需對監測預報制度加以優化完善,對監測網絡加以完善建設,制定科學可行的建設規劃。開展監測預報工作期間,有關病蟲害種類與范圍、時間等基本信息,需及時完成上報,預報則由專門部門負責完成及時發布。除此之外,制定科學合理的預防控制方案,有關病蟲害抗藥性,對此采取重點監測與科學評估,基于病蟲害特點以及危害情況,對病蟲害實施系統分類,進而采取科學防控。
3.2.2應急處置措施
組織有關人員,重點實施應急業務的強化培訓,并對應急物資采取合理安排儲備。若暴發病蟲害問題,則需基于應急方案,對技術隊伍、應急物資等作出科學合理安排,以此對病蟲害做出科學有效防控。
3.2.3規范化管理
農業集約化、規劃化發展趨勢下,專業、科學的病蟲害防治顯得尤為必要,建立專門的技術小組,對技術人員與設備等作出優化配置,為農戶提供必要的專業技術培訓與指導,并提供必要的服務,促使農戶技術水平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有效提高。與此同時,有關服務范圍的病蟲害做到充分了解掌握,對農業植保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方法加以科學運用。除此之外,嚴格遵循有關法律法規等,對農藥加以嚴格規范使用,并建立相應的服務檔案,確保病蟲害防治能夠更具科學性、專業性以及技術性。
3.2.4綠色防控
綠色、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重視對農業資源的科學高效利用,對生態環境的科學嚴格保護,所以,對綠色防控技術的科學運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和意義。國家方面,需重點提倡病蟲害防治技術的不斷科學創新,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并對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加以科學運用,確保病蟲害防治更具智能化、科學化與綠色化,對綠色防控技術加以重點推廣應用,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結論:綜上所述,農業生產階段,農業植保技術和病蟲害方法的科學運用,有利于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的全面提高,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形成重要推動作用。鑒于此,農業有關部門務必對此保持高度重視,運用農業植保技術,開展病蟲害防治期間,需不斷總額及經驗,并對技術、方法作出科學優化創新,對病蟲害實施科學有效防控,以此促進綠色、生態農業的良好發展,推動農業經濟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徐丹、韓玉濤、劉偉.農業植保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措施探討[J].種子科技,2020,v.38;No.298(22):75-76.
[2]肖平義,徐遠紅,宗國慶.綠色植保理念下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方法研究[J].農業工程技術,2018,38(029):P.7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