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宇飛 薛潔 邱茜倩 張家寧
摘要:黨的十九大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將其提升到戰略高度、寫入黨章,把農業農村工作擺在更加重要地位,為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航向。本文對啟東市東海鎮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進行了調查研究。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啟明星”實踐團依托團隊成員不同的專業特色和技能,深入當地助力鄉村振興,通過調研、實踐,開展了關于“鄉村振興視域下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意義與路徑分析”的調研,并提出有關建議,力圖為新時代鄉村振興視域下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可推廣舉措研究打開新思路,并就發展最美東海提出建議,助力鄉村產業振興和農民增收。只有統籌兼顧鄉村建設,推動鄉村振興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勞動教育;大學生
一、調研主題及調研對象的選定
(一)調研主題的選定
2021年,我國脫貧攻堅戰已經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了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1]
但是,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一個全新的奮斗起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要做好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脫貧摘帽鄉村全面振興,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和群眾生活良好改善,逐步踏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我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中,我國農村基層治理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農村基層治理也面臨著復雜的新型時代挑戰。[2]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3]立足當前國情,研究在新時期實現鄉村振興視域下開展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意義與路徑,如何使農村基層治理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成為當前推進農村基層治理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要實現鄉村振興,發展教育是根本;[4]而勞動教育開展,則需發揮社會的支持作用。[5]勞動教育與鄉村振興皆是現階段發展的重要任務,但將其聯合建設的范例不多,而二者在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等方面有天然的互補優勢。大學生勞動教育是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引擎”,同時,參與到鄉村振興建設中,也是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開展的新方式。本課題從社會經濟發展、文化背景以及民族生活方式等多個層面,運用社會學、經濟學、地理學等學科知識,從系統論的角度分析鄉村振興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這種對鄉村地區振興狀況運用多學科、多因素、多層面的系統研究在該領域尚不多見。
(二)調研對象的選定
按照疫情防控有關部署要求,實踐團選擇在自己所在地的省內鄉鎮開展調研。綜合鄉村振興建設、紅色地標發展以及生態文化空間等要素,筆者選擇江蘇省南通市啟東市東海鎮云祥村作為調研場所。該地經濟文化發展迅速、基層治理有效。
東海鎮云祥村:位于東海鎮鎮政府所在地,西靠惠海公路,新東公路貫穿東西全境。村域耕地面積2828畝,總人口2985人,2020年村營收入120萬。曾榮獲江蘇省文明村、南通市文明村、啟東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重大貢獻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
東海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位于東海鎮云祥村北側,以村法治文化廣場為主陣地,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紐帶統一規劃功能和陣地建設,精心打造群眾文化活動陣地,精心布置村法治文化園,設置了一館、一屋、一園、一榜,為大學生勞動教育營造良好氛圍。
東海鎮云祥村黨群服務中心:為實現基層黨組織建設強基的目標,以黨建引領為基層治理“鑄魂”,為勞動教育助力。同時激活村“細胞”、打通黨建“神經末梢”,不斷深化黨建標準工作,積極響應開展黨建特色活動,努力爭創“黨建工作示范點”。開展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教育活動、文明祭掃、全民閱讀、送書上門志愿服務等活動。
二、調研過程及分析
7月10日至7月23日,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啟明星”實踐團前往啟東市東海鎮,圍繞“鄉村振興視域下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意義與路徑分析”這一主題,圍繞鎮鄉建設、文化宣傳等基層治理體系中展開深度調研、社會實踐。
(一)傳統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意義與路徑
“啟明星”實踐團在東海鎮云祥村的社會實踐中,借助“江蘇省數字農家書屋”平臺、云祥村農家書屋組織開展線上線下結合學習,并以扎染、編織等傳統工藝課堂,將勞動人民的光榮故事與鄉村文化振興相結合進行創新性發展,探索大學生勞動教育新模式。
在“光榮在黨五十年”老黨員陳志康的帶領下,“啟明星”實踐團來到了東海鎮史館、云祥村史館,老人以自己1967年入黨的故事為線索,為大家講述了老一輩啟東人是如何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不懈勞動中建設美麗家鄉的故事,從扎染等傳統工藝在東海鎮的經濟發展講起,在鄉村文化振興建設的過程中把大學生勞動教育搬到現實中來。
為避免臺風“煙花”對于東海鎮農作物收獲造成不利后果,“啟明星”實踐團主動出擊云祥村協助東海鎮村民進行搶收。實踐團成員在田野里分工合作,有的搶收玉米,有的負責傳遞,最后將玉米裝進袋子抬到路邊方便村民運輸。并向當地政府提出做好全鎮村民清溝排水、加固設施等災前災后田間管理工作,最大程度降低村民損失,切實解決老百姓的揪心事。
傳統大學生勞動教育以勞動為出發點,廣泛宣傳普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抓手,努力打造成為融思想引領、道德教化、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基層綜合平臺,解決農村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誰來做、做什么、怎樣做”的問題,實現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6]
以云祥村為例,在當地開展勞動教育可以天樂農莊等實踐場所為主陣地,全面升級改造,打造一園一基地一民宿:一園即蔬菜水果種植、采摘體驗園,一基地即可供企業、學校、家庭、公益機構參與素質拓展的大學生勞動教育社會實踐基地,一民宿即對農莊內原有餐飲住宿等設施進行提檔升級。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豐富其內涵。
(二)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意義與路徑
然而勞動教育的路徑與意義遠不局限于手工編織、田間耕作等傳統形式,隨著鄉村振興的持續性發展,大機器逐漸代替了手工,且今天的大學生出生于千禧年后無法理解到老一輩人經歷的那一份艱辛。因此,新時代勞動教育可以從感悟“甘于奉獻、無私服務、為社會主義建設而奮斗”等深層涵義為起點,在新形勢、新高度下,著眼于實際、挖掘其本質,將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范圍進一步拓展。這是本文所舉“啟明星”實踐團之例所探求的,也是無數“返家鄉”社會實踐中大學生志愿者正在做的。
在東海鎮云祥村黨群服務中心,總能看見一群佩戴黨徽、身著紅馬甲的“啟明星”實踐團志愿者們,他們隨時待命,積極投身于各個志愿服務活動現場。在云鄉村“海之韻”愛心輔導結對幫扶活動中,大學生志愿者們為青少年提供作業輔導。在新安縣疫苗接種點展開疫苗接種志愿服務。志愿者通過打電話通知村民打疫苗的時間和地點,大學生志愿者們提供耐心的溝通、貼心的服務,為疫情防控工作獻力。了解他們對于接種疫苗的意愿并進行反饋。同時幫助一些年紀較大的老人,指引他們領取疫苗接種單并進行疫苗接種。疫苗接種之后,及時將觀察情況反饋給接種點,并為有需要的老人退供服務。就是這樣一批無私奉獻的可愛的大學生們,他們真心實意地做好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各項工作,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著力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揪心事、煩心事,進一步提升群眾的生活幸福感,這就是新時代的勞動教育的意義與路徑。[7]
據東海鎮云祥村黨總支委員鈕賽鈴向實踐團介紹,當地也正在充分開發大學生勞動教育體驗基地。比如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為紐帶,充分發動大學生志愿者,組建了村莊治理志愿服務隊、理論宣講志愿服務隊、鄰里守望志愿服務隊、平安法治志愿服務隊等多支服務隊。[8]以多功能活動室、法治文化園、四星級農家書屋、村史館等實踐點為主陣地,開展理論宣講、教育服務、文化服務、科技科普、體育健康活動,不斷推動村民主動參與到鄉鎮文化陣地建設中來。[9]“啟明星”實踐活動也為當地大學生勞動教育模式提供了借鑒意義。
三、調研總結
“啟明星”實踐團在“江蘇第一縷曙光”的啟東市東海鎮開展“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抱著“紙上學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態度在東海鎮開展大學生勞動教育。實踐團與東海鎮的兩周時間內與當地人民共勞作、同吃苦,在農莊農田里考察調研高標田建設、天樂農莊,錄制鄉村宣傳片、設計夕陽紅工作室、愛心輔導結對,且在疫苗接種、慰問敬老院、臺風來臨前的助農搶收等志愿活動中,上好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思政課。在實踐中進行勞動,目睹當地鄉村振興的顯著成效。每每回想起,便是進入村莊后,映入眼簾的柏油馬路與二層樓房;是聊起鄉村建設時,老奶奶指著一畝畝蒼翠欲滴的高標田臉上洋溢的笑容;是點亮每一個在深夜為了鄉鎮工作,伏案寫作的工作人員的那盞燈。那點點的燈光,正如同一顆顆啟明星,是迷茫中的希望,引領方向的標志。相信擁有夢想的青年大學生經得起平淡的流年,挑的起時代的大梁,能夠照亮整個天際。
同時,作為新時代青年大學生,必須積極利用專業所學為村民辦實事、辦好事,努力成為實現鄉村振興的一支生力軍。在面臨村民普通話水平欠缺等困難時,大學生青年迎難而上。因為普通話的推廣工作是鄉村振興中刻不容緩。“啟明星”實踐團積極走訪多家村民,宣傳推廣普及新時代文明教育,廣泛開展“青年對話老黨員”的形式來講變化、講發展,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及時的把新時代新風貌傳遞到每家每戶。借助“晚間茶話會”,組織開展相關普通話學習教育,讓普通話在基層深入人心,更接地氣、更入人心。從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入手,讓普通話貼近生活,不能一味地急功近利,要為群眾所接受。在南通市啟東東海鎮云祥村調研活動,實踐團深入基層,在實際訪談調研中追尋紅色記憶,在與村民群眾廣泛接觸、了解、交流中受到了真切的感染和體驗,從調研和實踐事例中受到了深刻的啟發和教育。[10]鄉村振興計劃需要大學生青年踏實執行,勞動教育需要大學生青年細致踐行。不斷奉獻、矢志奮斗,在成長中進一步探索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新意義與路徑。
參考文獻:
[1]方鳳嬌.惠及上億人!國家鄉村振興局局長王正譜:將建立防止返貧的動態監測機制聚焦博鰲[n].華夏時報,2021-04-20.
[2]徐強,鄉村振興戰略視野下我國農村基層治理研究.電子科技大學.2019.
[3]段新龍,鄉村振興戰略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關系之思考.上海.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2019.
[4]滕瀚,從異構嵌入到整合共生:鄉村文化教育綜合體建設與鄉村文化振興.安徽.安徽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2019.
[5]上官苗苗,新時代勞動精神探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2020.
[6]李偉濤;延智;牛超群;郭青青;牛超群.傳習文明[j].山東畫報,2018.
[7]尤國珍.中國之治的堅實根基在黨的建設[j].光明日報,2020-04-22.
[8]居民樂享“定制”服務[j].沂蒙晚報,2018-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