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繁鳳,羅桂先,袁燕瓊,陳廣明
(中山市博愛醫院新生兒科,廣東 中山 528405)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主要是指新生兒腦部出現部分缺氧、腦血管流量減少等癥狀,從而形成不可逆性腦損害,嚴重者可導致死亡。目前對于該疾病的治療原則是保證呼吸道順暢、對癥支持治療、積極控制驚厥、防治腦水腫,其中行機械通氣是治療的基礎。通過呼吸機通氣治療能避免患兒機體缺氧與二氧化碳蓄積的發生,為后續治療打下堅實基礎,但由于機械通氣操作復雜,新生兒體質偏弱,長時間接受機械通氣治療會產生肺部感染并發癥[1]。鼠神經生長因子有修復受損神經功能的功效,有助于增加自由基清除活性,降低腦部損傷,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患兒自主呼吸,進而縮短患兒呼吸機治療時間,能降低呼吸機相關并發癥發生風險[2]。既往有研究表示,在新生兒腦部損傷疾病中行機械通氣治療,聯合體位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兒的氧合功能,有助于改善患兒預后[3]。故本次研究旨在探討鼠神經生長因子聯合體位護理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的效果,分析對其血氣指標、血流動力學及呼吸動力學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中山市博愛醫院收治的70例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5例)和試驗組(35例)。對照組中男患兒20例,女患兒15例;年齡1~5 d,平均(2.15±0.17) d;孕周 36 ~ 42 周,平均(38.69±1.22)周;體質量2.5~4.2 kg,平均(3.31±0.26) kg;分娩類型:陰道分娩19例,剖宮產分娩16例。試驗組中男患兒19例,女患兒16例;年齡1~5 d,平均(2.16±0.16) d;孕周36 ~ 43 周,平均(38.73±1.21)周;體質量 2.5 ~ 4.3 kg,平均(3.23±0.25) kg;分娩類型:陰道分娩18例,剖宮產17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診斷標準》[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胎齡≥36周者;入組前未接受相關治療者等。排除標準:合并重要臟器器官發育不良者;新生兒母親合并妊娠期并發癥者;遺傳性與代謝性病變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且患兒法定監護人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與護理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綜合治療,①呼吸支持,保持患兒呼吸道順暢,接受單純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方法,通氣系統設置模式為無創正壓通氣(NIPPV),采用雙短鼻塞通氣方式,根據患兒病情設置呼氣末正壓值、呼吸峰壓值及呼吸頻次值等指標,監測患兒的血氧飽和度,根據其來調整吸入氧濃度,吸氣時間維持在0.5 s左右,密切監測患兒的呼吸頻率,保持在35~50次/min,維持適當通氣和氧合。②積極控制腦水腫,每天輸入液體量60~80 mL/kg體質量。根據患兒病情變化,若有必要可給予甘露醇注射液、呋塞米注射液進行治療。③控制驚厥,首選苯巴比妥鈉注射液控制驚厥。④糾正酸中毒,維持正常的血糖水平,血糖以維持在4.2~5.6 mmol/L之間。試驗組患兒在此治療基礎上應用注射用鼠神經生長因子[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國藥準字S20100005,規格:30 μg(15 000 U)/瓶 ]20 μg/次,1 次 /d,兩組患兒均連續治療2周。
1.2.2 護理方法 兩組患兒均接受體位護理干預,患兒頭與身體成一直線,軸線翻身。護理人員需要加強管道檢查,對易脫落的導管要使用3 M膠布固定,以免出現脫落現象;另外行治療過程中,需要密切觀察患兒的病情變化,確保患兒血液循環良好,行鳥巢護理,新生兒被褥柔軟舒適,減少患兒的應激反應;協助產婦進行母乳喂養,給予新生兒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等補充,根據患兒的饑餓程度和大便情況靈活調整配方奶喂養總量;喂奶結束后,四肢呈蛙狀,左側或右側臥位注意避免誤吸導致窒息,若發現有吐奶行為,要及時清除分泌物;叩背時五指并攏呈勺狀,叩擊抬手距離3~5 cm,注意控制速度,自下而上,由外到內,節律叩擊;發現異常情況及時處理。兩組患兒護理周期均為2周。
1.3 觀察指標 ①于治療前后應用血氣分析儀檢測兩組患兒的血氣分析指標,包括動脈血氧分壓(PaO2)、pH值、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aCO2)。②于治療前后應用心電監護儀監測兩組患兒的心率(HR)變化,另外取橈動脈置管對平均動脈壓(MAP)進行監測。③于治療前后應用呼吸機監測兩組患兒呼吸動力學指標,使用氣道阻力與肺順應性測量系統檢查患兒氣道阻力(R)、胸肺順應性(TC)水平。④比較兩組患兒治療期間發生管道脫落、肺出血、壓瘡等并發癥發生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分別以(±s)、[ 例(%)]表示,分別采用t、χ2檢驗。以P< 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氣指標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兒PaO2、pH值均顯著升高,且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而PaCO2水平顯著降低,且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血氣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血氣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PaO2:動脈血氧分壓;PaC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1 mmHg = 0.133 kPa。
組別 例數 P a O 2(m m H g) p H值 P a C O 2(m m H g)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 5 4 7.1 6±2.9 1 7 9.3 7±8.3 9* 7.0 3±0.1 3 7.2 2±0.1 9* 6 6.3 7±6.2 8 6 0.3 7±6.3 7*試驗組 3 5 4 7.1 9±2.8 7 8 4.0 6±8.2 1* 7.0 5±0.1 1 7.3 6±0.1 8* 6 6.2 9±6.2 9 5 5.3 6±6.3 1*t值 0.0 4 3 2.3 6 4 0.6 9 5 3.1 6 5 0.0 5 3 3.3 0 6 P值 >0.0 5 <0.0 5 >0.0 5 <0.0 5 >0.0 5 <0.0 5
2.2 血流動力學指標 兩組患兒MAP、HR水平治療前后組內、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兒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s)
注:MAP:平均動脈壓;HR:心率。1 mmHg = 0.133 kPa。
組別 例數 M A P(m m H g) H R(次/m i n)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 5 7 9.3 8±7.1 1 7 9.4 1±7.1 6 1 2 1.3 9±4.2 8 1 2 0.3 7±4.2 9試驗組 3 5 7 9.2 7±7.1 9 7 9.3 3±7.2 1 1 2 2.4 9±4.6 1 1 2 1.2 8±4.3 7 t值 0.0 6 4 0.0 4 7 1.0 3 5 0.8 7 9 P值 >0.0 5 >0.0 5 >0.0 5 >0.0 5
2.3 呼吸動力學指標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兒TC水平均顯著升高,且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R水平顯著降低,且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呼吸動力學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兒呼吸動力學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R:氣道阻力;TC:胸肺順應性。1 cmH2O = 0.098 kPa。
?
2.4 并發癥 試驗組患兒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例(%)]
HIE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圍產期窒息,多因宮內窒息與娩出過程窒息所致,可能與母體有妊娠期合并癥有關,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可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患兒有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肌張力低下、驚厥等癥狀發生。隨著病情的持續發展,會導致出現意識障礙、腦水腫等神經功能損傷,影響患兒的生存質量和預后改善情況。臨床針對該疾病,主要采取“維持”和“對癥”治療,其中機械通氣治療是基礎,但考慮到部分患兒氧合功能與血氣狀況未能得到很好的改善,需要聯合其他藥物進行治療[5]。
注射用鼠神經生長因子可促進患兒神經細胞的增殖和生長,修復受損的神經脊髓,同時可阻斷神經細胞死亡,重建神經元,進而改善神經傳導功能;其與機械通氣聯合治療能夠減少因持續缺氧、缺血給患兒其他臟器器官造成的損傷,利于各臟器功能的恢復,可加快患兒意識和肌張力的恢復,進而改善預后,降低致殘率和致死率[6]。結合體位護理干預,行體位變換,可改變雙側不平衡的肺內滲出液,有助于促進肺泡舒張,能夠促使血液和氣體進行再分布,進而改善患兒的血氣指標[7]。本研究結果表示,與治療前比,治療后試驗組患兒PaO2、pH值顯著高于對照組,PaCO2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鼠神經生長因子聯合機械通氣輔助治療時結合體位護理干預,可改善患兒的血氣狀況,提高氧合功能。
鼠神經生長因子能透過血腦屏障,促進神經膠質細胞的增殖與腦神經細胞蛋白質的合成,糾正因缺氧所導致的腦功能紊亂,有明顯的抗缺氧保護功能,協同機械通氣治療能夠起到互補功效[8]。以往的仰臥體位會增加痰液堵塞呼吸道的概率,且在治療過程中,護理干預內容也主要側重于治療,易忽略危險因素如導管脫落、壓瘡等,而試驗組患兒在接受治療時注重體位轉變,不同體位交替進行能夠避免出現痰液堵塞呼吸道的情況,另外結合拍打背部,有助于將痰液排出,減輕患兒呼吸困難癥狀;且側臥體位能夠突出改善肺通氣優勢,減少肺內分流,以免出現肺不張等并發癥,降低治療風險,可有效保證治療效果[9]。此外,無創正壓通氣模式能夠穩定患兒的胸壁活動,減少不協調活動的出現,防止出現氣道塌陷,降低呼吸的阻力,增加功能殘氣量,進而能夠有效改善患兒的呼吸指標,結合體位護理,能夠改變患兒胸膜腔壓力,利用重力作用,能夠減少肺組織壓力,促進肺組織復張,進而達到提高呼吸功能的作用[1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患兒TC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R顯著低于對照組,試驗組患兒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但兩組患兒MAP、HR組內、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表明鼠神經生長因子聯合機械通氣輔助治療時結合體位治療,能夠改善患者呼吸動力學指標,穩定血流動力學,保證患兒治療的安全性。
綜上,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行鼠神經生長因子聯合機械通氣治療時結合體位護理干預,有助于改善患兒的血氣分析指標和呼吸動力學指標,可減少相關并發癥發生風險,利于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