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珊珊,宋炳慧,趙凌泰,張繼東
(齊齊哈爾市第一醫院消化內科,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5)
胃腸道間質瘤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胃腸道腫瘤,其起源于胃腸道間葉組織,多發于中老年群體,患者臨床多表現為胃腸道出血、吞咽困難、腹痛等。如不及時治療,隨著病情的加重可發生腫瘤轉移,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目前,臨床上主要有介入性藥物治療、手術等不同的治療方式。常規外科手術作為主要的治療手段,其可有效切除病灶并延長生存時間,但手術操作過程中可對患者造成較大范圍的創傷,進而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1]。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型治療手段,其主要通過在內鏡的輔助下將病變的黏膜組織進行完整剝離,具有微創、腫物切除效果佳及遠期復發概率低等優點,臨床上多用于治療表淺的胃、食管、結直腸病變[2]。本研究旨在探討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對胃腸道間質瘤患者免疫功能與胃腸激素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齊齊哈爾市第一醫院收治的100例胃腸道間質瘤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手術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A組(50例)和B組(50例)。A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齡33~70歲,平均(56.71±4.50)歲;最大腫瘤直徑0.7~3.3 cm,平均(2.01±0.14) cm;疾病部位:胃底23例,胃體15例,賁門8例,胃竇4例;美國國立衛生署(NIH)危險分級[3]:極低危29例,低危15例,中危4例,高危2例。B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9例;年齡32~71歲,平均(56.13±4.21)歲;最大腫瘤直徑0.7~3.4 cm,平均(2.03±0.07) cm;疾病部位:胃底21例,胃體16例,賁門6例,胃竇7例;NIH危險分級:極低危30例,低危16例,中危3例,高危1例。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可進行對比分析。診斷標準:符合《胃腸道間質瘤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術前經影像學檢查、術后經病理檢查證實者;未出現遠處轉移者;無手術禁忌證者等。排除標準:經影像學檢查顯示為表面潰瘍且邊界模糊者;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嚴重障礙者;有既往腫瘤病史者等。本研究在齊齊哈爾市第一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下實施。
1.2 手術方法 A組患者接受常規外科手術治療:術前12 h禁食,術前5 h禁水,根據患者的腫瘤所在部位與生長情況選擇開放式或腹腔鏡手術方式,對于多數腹腔鏡難以操作的病灶可通過開放式手術切除[5]。B組患者接受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術前12 h禁食,術前5 h禁水,使用10 mg的地西泮注射液(成都倍特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1576,規格:2 mL∶10 mg)進行肌肉注射,10 mg鹽酸消旋山茛菪堿注射液(鄭州卓峰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7252,規格:1 mL∶5 mg)與40 mg注射用奧美拉唑鈉(長春海悅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4900,規格:40 mg/支)進行靜脈注射,內鏡輔助下在病灶的邊界部位作出電凝標記并進行腎上腺素、甘油果糖等局部注射,順標記部位使用剝離刀裝置將黏膜下的病灶部位進行充分暴露并剝離,剝離結束后使用電切裝置順病灶的根部進行電切操作,并根據出血情況使用止血夾進行止血操作。術后進行24 h的補液,使用常規抗生素預防感染并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監測。兩組患者均于術后連續隨訪12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手術相關指標,主要包括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后進食時間及住院費用。②免疫功能指標,分別于術前、術后3 d各抽取兩組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3 mL,使用流式細胞儀檢測外周靜脈血CD3+、CD4+及CD8+百分比,并計算CD4+/CD8+比值。③胃腸激素水平,血樣采集方法同②,進行離心操作(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取血清,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胃動素(MTL)、胃泌素(GAS)水平并比較。④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出血、穿孔、感染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手術相關指標、免疫功能、胃腸激素水平為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并發癥發生情況為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相關指標 B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術后進食時間均顯著短于A組,且住院費用顯著少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住院費用(元)A 組 5 0 8 0.2 5±7.5 2 9.4 1±1.8 8 4.2 3±1.0 3 3 5 1 5 4.3 6±8 7 9.3 6 B 組 5 0 4 3.3 0±5.4 7 5.5 0±0.7 0 2.0 7±0.5 2 3 1 2 6 3.0 3±8 3 6.0 3 t值 2 8.0 9 7 1 3.7 8 2 1 3.2 3 7 2 2.6 7 8 P值 <0.0 5 <0.0 5 <0.0 5 <0.0 5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 i n)住院時間(d)術后進食時間(d)
2.2 免疫功能指標 與術前比,術后3 d兩組患者外周靜脈血CD3+、CD4+百分比、CD4+/CD8+比值均顯著降低,而B組均顯著高于A組;術后3 d兩組患者外周靜脈血CD8+百分比均顯著升高,而B組顯著低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術前比,*P < 0.05。
組別 例數C D 3+(%) C D 4+(%) C D 8+(%) C D 4+/C D 8+術前 術后3 d 術前 術后3 d 術前 術后3 d 術前 術后3 d A 組 5 0 6 9.7 9±5.8 8 6 3.5 3±4.1 3* 3 9.8 1±4.3 8 2 7.6 2±3.4 9* 2 9.9 8±3.2 5 3 5.9 1±4.3 7* 1.3 6±0.2 5 0.7 9±0.0 7*B 組 5 0 7 1.0 4±5.3 0 6 5.2 9±4.0 7* 4 0.0 2±4.3 9 3 3.2 0±4.7 5* 3 0.0 2±3.2 9 3 2.0 9±3.0 8* 1.3 9±0.2 4 1.0 1±0.1 2*t值 1.1 1 7 2.1 4 6 0.2 3 9 6.6 9 4 0.0 6 1 5.0 5 2 0.6 1 2 1 1.1 9 8 P值 >0.0 5 <0.0 5 >0.0 5 <0.0 5 >0.0 5 <0.0 5 >0.0 5 <0.0 5
2.3 胃腸激素水平 與術前比,術后3 d兩組患者血清MTL、GAS水平均顯著降低,而B組均顯著高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胃腸激素水平比較(±s, pg/mL)

表3 兩組患者胃腸激素水平比較(±s, pg/mL)
注:與術前比,*P < 0.05。MTL:胃動素;GAS:胃泌素。
組別 例數 M T L G A S術前 術后3 d 術前 術后3 d A組 5 0 1 4 3.9 9±1 3.9 1 7 1.0 3±8.1 3* 3 3 5.0 1±2 0.2 3 2 2 3.0 1±1 2.5 2*B組 5 0 1 4 4.1 2±1 4.6 2 9 3.1 1±9.0 4* 3 3 4.6 9±2 0.1 5 2 6 5.5 1±1 5.1 6*t值 0.0 4 6 1 2.8 4 2 0.0 7 9 1 5.2 8 5 P值 >0.0 5 <0.0 5 >0.0 5 <0.0 5
2.4 并發癥 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例(%)]
胃腸道間質瘤屬于一種胃腸道的惡性腫瘤,其主要呈局限性生長,可發生于全消化道,常見病變部位有小腸、胃部、結直腸等,基因突變、放射性因素、遺傳性疾病等均可誘發該疾病。目前臨床上主要通過常規外科手術進行治療,其符合在盡可能保留胃部組織的前提下切除病灶的基本治療原則,但術后患者的恢復進程較緩慢,預后效果欠佳[6]。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作為一種先進的微創式內鏡技術,其可在內鏡作用下快速找到病灶并對其形態大小、邊界等進行觀察,可對不同直徑的腫瘤進行治愈性切除,并能夠彌補分片切除造成局部復發的不足。通過黏膜下注射氯化鈉溶液使得病灶與肌層組織分離,在病灶邊緣進行環周式切開,能夠使腫瘤與其他黏膜層分離并暴露出腫瘤下部的黏膜下層組織,進而可進行安全切除;同時不改變消化道結構,減少對固有肌層的損傷,且整個手術操作時間較短,術后患者可在短期內逐漸恢復[7-8]。據本研究結果可知,B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術后進食時間均顯著短于A組,且住院費用顯著少于A組;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有助于減輕胃腸道間質瘤患者手術創傷,促進術后康復,且安全性良好。同時,在內鏡直視下操作可對病灶部位進行精準的定位,根據病灶部分、大小等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從而減少對腹腔臟器的影響,并將病灶徹底切除,可最大限度維持患者機體正常的生理功能與結構,從而減輕患者因手術操作而引發的強烈應激反應,且對細胞免疫功能影響較小[9]。據本研究結果可知,術后3 d B組患者外周靜脈血CD3+、CD4+百分比、CD4+/CD8+比值均顯著高于A組,外周靜脈血CD8+百分比顯著低于A組,表明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可減輕對機體免疫機制的損傷,與孫永珍等[10]的研究結果相符。
血清GAS是一種機體重要的胃腸功能激素,其水平升高可促進胃腸道對水、電解質的運輸及正常的胃腸運動,加快腸道蠕動,促進患者術后恢復;MTL的主要生理作用是啟動消化間期內移動性運動復合波,可直接反映患者術后胃腸功能[11]。內鏡下黏膜剝離術不需進行創傷范圍較大的操作,不易對患者的胃腸道造成牽拉與擠壓等,進而可減輕對胃腸功能的損傷程度[12]。據本研究結果可知,術后3 d B組患者血清MTL、GAS水平均顯著高于A組,表明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可有效減輕對胃腸道間質瘤患者胃腸功能的影響,進而促進其術后病情恢復。
綜上,與常規外科手術相比,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可有效縮短胃腸道間質瘤患者的手術與住院時間,減少手術費用,同時可減輕對其免疫功能與胃腸道激素水平的影響,進而促進患者術后康復,且安全性良好,值得進一步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