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芳芳
(邳州市人民醫院婦產科,江蘇 徐州 221300)
產后出血屬于臨床造成產婦死亡的常見因素,產后出血的主要因素有分娩時產道損傷、分娩后子宮收縮無力、產婦本身凝血異常等。目前臨床多采用縮宮素治療產后出血,其能夠與產婦子宮平滑肌受體結合,從而促進產婦產后子宮收縮,預防產后出血問題,但藥物維持時間較短,且一旦大劑量使用,容易誘發血壓升高、胸悶等不良反應[1]。麥角新堿主要用于預防和治療因子宮收縮乏力而導致的產后出血,可直接作用于子宮平滑肌,促進子宮收縮,作用強而持久,同時對子宮底與子宮頸部均有很強的收縮作用,其主要用于治療產后出血、子宮復舊不良、月經過多等疾病,并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2]。本研究旨在探討麥角新堿聯合縮宮素在產后出血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邳州市人民醫院收治的83例產后出血產婦,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1例)和觀察組(42例)。其中對照組產婦年齡21~40歲,平均(30.21±1.15)歲;孕周38~41周,平均(39.05±0.13)周;其中初產婦26例,經產婦15例。觀察組產婦年齡20~42歲,平均(30.23±1.12)歲;孕周37~41周,平均(39.06±0.14)周;其中初產婦26例,經產婦16例。兩組產婦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產后出血預防與處理指南(2014)》[3]中的關于產后出血的診斷標準者;無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無精神障礙與溝通障礙者等。排除標準:合并輸卵管或子宮功能性障礙者;合并血液類疾病、凝血功能障礙者;對本研究藥物存在過敏現象者;前置胎盤、胎盤粘連、胎盤植入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產婦及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產婦給予縮宮素注射液(上海第一生化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862,規格:1 mL∶10 U)治療,具體方法:結合產婦分娩方式選擇給藥途徑,自然分娩產婦以肌肉注射方式給藥,劑量為20 U/次;剖宮產產婦先以宮體注射方式給藥,20 U/次,后追加20 U縮宮素與500 mL葡萄糖溶液混合后靜脈滴注。觀察組產婦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聯合馬來酸麥角新堿注射液(成都倍特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4525,規格:1 mL∶0.5 mg)治療,具體方法:自然分娩產婦以肌肉注射形式給藥,0.5 mg/次;剖宮產產婦以宮體注射方式給藥,0.5 mg/次,于產后2 h重復注射1次。
1.3 觀察指標 ①產后出血量,記錄并比較兩組產婦產后30 min與1、2、24 h出血量。②產后子宮底下降幅度,比較分析兩組產婦產后1、3、5 d子宮底下降幅度。③產前、產后24 h凝血功能,分別于產前、產后24 h抽取兩組產婦空腹靜脈血5 mL,常規抗凝后,采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檢測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APTT)、血漿纖維蛋白原(FIB)水平。④產后24 h不良反應,包括血壓升高、心率加速、胃腸道不適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 例(%)]表示,用χ2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產后出血量 產后30 min與1、2、24 h觀察組產婦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產后出血量比較(±s, mL)

表1 兩組產婦產后出血量比較(±s, mL)
注:與產后 30 min 比,*P < 0.05;與產后 1 h 比,#P < 0.05;與產后 2 h 比,△P < 0.05。
組別 例數 產后30 min 產后1 h 產后2 h 產后24 h對照組 41 220.13±23.15 285.95±16.96* 375.46±23.38*# 410.94±55.04*#△觀察組 42 198.85±23.14 212.22±16.97* 302.11±23.39*# 329.25±55.03*#△t值 4.188 19.795 14.287 6.761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產后子宮底下降幅度 產后1、3、5 d,觀察組產婦子宮底下降幅度均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產后子宮底下降幅度比較(±s, cm)

表2 兩組產婦產后子宮底下降幅度比較(±s, cm)
注:與產后 1 d 比,▲P < 0.05;與產后 3 d 比,□P < 0.05。
組別 例數 產后1 d 產后3 d 產后5 d對照組 41 1.72±0.13 2.59±0.54▲ 4.61±0.58▲□觀察組 42 2.34±0.12 3.37±0.55▲ 5.72±0.59▲□t值 22.585 6.518 8.641 P值 <0.05 <0.05 <0.05
2.3 凝血功能 與產前比,產后24 h兩組產婦PT、APTT均縮短,且觀察組短于對照組;兩組產婦血漿FIB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3。
表3 兩組產婦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產婦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產前比,■P < 0.05。PT:凝血酶原時間;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FIB:纖維蛋白原。
PT(s) APTT(s) FIB(g/L)產前 產后24 h 產前 產后24 h 產前 產后24 h對照組 41 14.59±1.12 12.93±1.77■ 36.48±2.26 33.24±1.95■ 4.52±0.26 3.92±0.34■觀察組 42 14.58±1.11 10.25±1.78■ 36.48±2.26 30.01±1.94■ 4.51±0.25 3.02±0.35■t值 0.041 6.877 0.000 7.564 0.179 11.87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2.4 不良反應 產后24 h,觀察組產婦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兩組產婦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 例(%)]
當母體娩出胎兒后,產婦在24 h內出血量高于500 mL或剖宮產產婦產后24 h出血量超過1 000 mL為產后出血。在我國導致產婦臨床死亡的病因中產后出血一直處于首位,宮縮乏力、胎盤異常、軟產道撕裂傷、凝血功能障礙等均可誘發產后出血,其中以宮縮乏力為主要原因[4]。在產婦分娩后臨床多推薦使用縮宮素進行預防性干預產后出血,縮宮素雖然起效速度較快,但藥物本身的半衰期相對較長,導致用藥劑量不得不適當增加,藥物劑量的增加不僅會導致腎臟代謝負擔加劇,還使得各類產后并發癥的發生率進一步提升;同時,縮宮素本身對于子宮下段區域的平滑肌乏力改善作用相對較低,因而對于子宮下段區域組織產后出血產婦治療具有明顯的局限性[5]。
麥角新堿本質為麥角生物堿類物質,屬于半人工合成制劑,其對女性宮體周圍平滑肌具有明顯的刺激作用,尤以子宮下段平滑肌作用最為明顯,因此可將其應用于治療或預防產后出血的方案中[6]。宮頸部位含有豐富的毛細血管,也包含了子宮動脈組織,當產婦發生子宮下段收縮乏力時,由于女性宮頸所含有的肌肉組織量相對較少,因而容易發生產后出血。麥角新堿可選擇性地影響子宮平滑肌狀態,同時還會對宮頸出血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使用麥角新堿后可在30 s內起效,針對宮體整體平滑肌發揮促進收縮的作用,利用機械收縮力對出血點進行壓迫,從而提高止血效果,將麥角新堿和縮宮素聯合使用可有效針對宮縮乏力的情況予以預防或治療,從而解決運用單一藥物效果不足的缺陷,有效減少產婦產后出血量,確保產婦的生命安全[7]。本研究結果中,產后30 min與1、2、24 h觀察組產婦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產后1、3、5 d觀察組產婦子宮底下降幅度均大于對照組;產后24 h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麥角新堿聯合縮宮素治療產后出血,可有效減少產婦產后出血量,促進子宮復舊,降低產后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率,療效確切,且安全有效。
PT是反映血漿中凝血因子活性的指標,其水平在產后出血發生時異常延長;APTT反映內源性凝血因子,其水平延長,代表凝血功能發生損傷;FIB是一種急性期反應因子,其水平升高,代表凝血功能異常。麥角新堿可增強子宮節律收縮的張力、頻率及幅度,因此作用迅速、強而持久,能夠使子宮肌發生強直性收縮,壓迫胎盤附著處的肌層內血管而止血,同時使血液的凝固過程縮短,止血效果顯著[8]。本研究結果中,產后24 h觀察組產婦PT、APTT均短于對照組,血漿FIB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采用麥角新堿聯合縮宮素治療,能夠有效改善產后出血產婦凝血功能,止血療效顯著。
綜上,采用麥角新堿聯合縮宮素治療產后出血,可有效改善產婦凝血功能,減少產后出血量,促進子宮復舊,療效顯著,且安全性高,值得進一步研究和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