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順奎 張勇
(唐山師范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規劃綱要(2018—2022年)》,綱要指出發展壯大鄉村產業,推動農村產業深度融合。河北省省委、省政府在《關于鄉村振興的意見》中也提出把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作為鄉村振興的主要工作。農村產業根植于縣域,把農村產業發展納入縣域經濟發展大局,對于構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城鄉和諧一體化發展,農村產業興旺融合發展的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意義。
河北地處華北北部,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地貌多樣,以平原為主,發展農業的條件得天獨厚,屬于我國重要的產糧區和經濟作物種植區。境內交通發達,已經形成陸、海、空綜合交通運輸網。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豐富的資源儲備為河北省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了必要的支撐條件。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河北省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農業產業化經營率不斷提高,2019年農業產業化經營總量為6669.9億元,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了67.1%。農業的綜合效率和競爭力不斷提高,農業種植結構不斷調整,農業產業鏈延伸加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涌現,以農產品加工為主體的產業集群競爭力得到加強,特色農業、休閑農業等各種新業態不斷出現,“互聯網+”在農村產業融合的作用日益凸顯,產業融合效益不斷提升。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逐漸提高,2019年河北省農村人居可支配收入達到15373元,同比增長9.6%。
雖然河北省農村產業融合得到一定發展,但是由于河北省內121個縣域經濟體在自然條件、基礎設施、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導致各地產業融合發展不均衡,農村產業融合面臨較多的問題,其地理環境優勢與發展潛力尚未得到充分發揮。
河北省作為農業大省,雖然經濟發達縣域經濟體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大多數農村3個產業之間互聯互通薄弱,產業融合發展的成熟度不高。從農業發展水平看,農業產業鏈延伸幅度有待進一步加強,以農業產業鏈為主導的全產業鏈經濟尚未成熟。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融合主要以農產品初加工為主,資源利用水平低、產品的附加值不高。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現代科技在農業相關管理領域應用不足,技術滲透型農村產業融合模式尚處于起步階段,以技術融合推動產業融合的力度不足。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融合處于起步階段,農業和第三產業的融合較多局限在休閑、鄉村旅游等行業,農村支持一三產業融合的現代服務體系和基礎設施等尚待完善。
河北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需要大量具有科學素質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目前,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不均衡,縣域之間、城鄉之間的生活、工作條件差別較大,軟硬件條件較差的農村地區對人才的吸引力不足,難以留住優秀的人才。同時,農村眾多經營主體的從業者普遍存在經營能力不足、文化素質不高、創新能力缺失等問題,這就造成了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有的經營者片面講究發展速度和短期利潤最大化,沒有長期的戰略布局,影響了經營主體的進一步發展。另外,受限于決策層觀念、成本等因素,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新產品的開發等也面臨著較大的阻力。因此,專業人才不足、素質不高的問題已經造成了河北省農村產業融合的創新能力和動力不足,無法適應新形勢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需求。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國家對“三農”的投入逐漸加大,但是由于歷史欠賬較多,在農田水利建設、農機化程度、鄉村建設等方面仍存在較大缺口。在一些經濟相對落后的縣域,農業設施老化失修、農機化水平不高等情況嚴重影響了農村產業融合的進程。雖然河北省內絕大部分地區在交通公路建設、供水、供電、供氣、環保、物流、信息、廣播電視方面實現了城鄉互通互聯,但是基礎設施的質量標準尚與城市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為農村道路規劃等級較低,空間布局不合理,質量水平參次不齊,存在質量不達標的情況;有的農村缺乏整體規劃,房屋建設凌亂,排水設施落后;郵電通信設施安裝不到位,存在私拉線纜的現象;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如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的投入和城市差距越來愈大。
健全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是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農村產業融合的主要內容。一般來講,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包括3個系統,即農業生產提供服務的農業生產服務體系、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的農村基礎設施服務體系和為農民提供教育、衛生等農村社會事業服務體系[1]。當前,河北省農村社會化組織處于不斷發展完善之中,不能滿足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需要。主要表現在農村社會化服務主體單一,農村社會化服務還不能完全適應農業發展的要求;鄉鎮農業服務中心管理體制需要理順;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經費投入不足、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較慢;農村金融社會化組織雖然有政策上的支持,但是宣傳推廣不足,農村對貸款、保險等金融產品接受度不高,認識上存在一定的誤區或偏差;民間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良莠不齊,服務水平難以保證等。農村生活服務業處于基本滿足日常生活需要的水平,服務種類不多,服務質量良莠不齊。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水平與城市比較差異較大,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較低。
加快河北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需要統籌好政府、企業、農戶以及其它經營主體的關系,強化政府主導作用,建立完善的利益聯結機制,以農業產業鏈發展為基礎,精準匹配人才供給,充分挖掘人才潛力,加大科技支農力度,推動農村產業發展的繁榮。
龍頭企業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產業鏈經濟的參與者和產業融合人才的培養者,也是農村產業融合的主要拉動者。龍頭企業對于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民收入起著關鍵的作用。近年來,河北省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逐步提高,已經培育一批有行業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的品牌企業。2019年,河北省全省共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7120家,其中省級重點龍頭企業834家,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61家,經營領域涵蓋生產加工、中介服務、商品流通等行業。這些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依托當地和周邊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優勢,以科技創新為手段,努力開發新品,主動開拓市場,對于增加農民收入、振興鄉村經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人才是產業發展的設計者、規劃者和引領者,能夠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智力支撐。當前,河北省農村產業融合最需要的是領軍人才,解決高端人才難引進的現實問題直接關系到河北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全局。這就需要政府和企業筑巢引鳳,完善人才聘用、培訓、激勵等各項工作制度,為有能之才提供施展才華的平臺。與此同時,結合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現實背景,通過三地的人才政策創新和協同聯動,制定和出臺切實有效的政策,鼓勵新一代的青年人才到農村地區,破解京津對人才的虹吸藩籬。注重強化人才政策的柔性和彈性,將發揮本地鄉賢才能和吸引外來人才結合起來,將用人和引智結合起來,讓熱愛“三農”的優秀人才能夠引進來、留得住、盡其才,在社保、醫療、教育等政策方面進一步打破地域界限,保障人才基本的權利,解決人才流動的后顧之憂[4]。另外,政府應該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并將其作為一項公共服務提供給愿意學習的農民。
擴大農村社會化服務的范圍,提高社會化服務的效率是農村產業融合的催化劑。政府機構中的涉農部門應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創造性,整合為農服務資源,推進各種利農、惠農政策在農村落實,監督政策的實施效果。政府應該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切入點,為農民生產、生活提供良好的設施保障。加大對農村衛生、教育的投入,縮小和城市的差距,以政府投資帶動社會投資,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新農村建設融資體系。行業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組織、各種中介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應該積極開拓市場,經營管理科學化、規范化,構建政府指導,全社會參與的多層次、全方位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
延伸農業產業鏈條,發展產業鏈經濟是農村實現產業融合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2]。產業鏈延伸能夠將農村一二三產業有機地聯系在一起,降低產業發展成本,提高整個產業鏈的價值。以產業鏈為依托,以提升產業價值為抓手,打通產品的供產銷通道,創造高效的供應鏈。當前,河北省部分縣域已經建立了農業產業化主導的發展模式,這些縣域當前主要應該是圍繞當地的龍頭企業開展,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提供產品的附加值,使產品提質升檔,打造現代化的產業集群。而對于省內經濟欠發達縣域經濟體,應該理順發展思路,先脫貧后致富。這些縣域可以依據當地的優勢資源,做穩農業,推動農業與文化、休閑、養生等深度融合,將休閑產業作為農村產業鏈延伸的抓手,深度挖掘農業價值,打造種、養、學、玩一體化的現代農村休閑產業鏈。利用“互聯網+休閑農業”等新型模式和各種現代營銷平臺加強對服務產品的推廣,找準有效的目標顧客群,增加顧客黏度,充分利用河北省環京津的地理優勢,吸引都市顧客群。
村鎮化是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的重要手段[3]。城鎮化與村鎮化不同的是村鎮化實現了農民“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有力緩解農村“空心化”的趨勢。農村村鎮化是我國城鎮化的重要補充。在河北省燕山-太行山山區、黑龍港流域等地,經濟發展落后,農村散居情況較多,散居村落村鎮化能夠有效改善農民的生活居住環境,提高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和水平。根據縣域具體情況選擇發展村鎮化或推進城市化,可以實現差異化和諧發展,推動要素跨界配置和產業有機融合,讓農村一二三產業在融合發展中同步升級、同步增值、同步受益。
金融則是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支撐。河北省農村產業的融合發展應立足鄉村產業振興趨勢下農業農村發展的新特征、新需求,不斷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引導金融機構通過創新業務模式、強化組織保障等,不斷優化和豐富農村金融供給鏈,創新金融產品鏈。進一步明確農村產業鏈上的授信主體,在重點扶持產業鏈核心主體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發適切的金融服務產品,將金融服務拓展到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5]。此外,通過整合農村基礎信用信息,進一步打通農村產業的數據信息鏈,構建以農戶為主體的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為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精準有效的授信資源,打造“企業+金融+農戶”的全方位金融服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