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書清
(三峽大學民族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
按照不同產業類型,鄉村振興可分為工業振興、旅游振興、交通振興、文化振興等多種實現途徑。正所謂“要想富,先修路”,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在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進程中處于核心的引領地位,其產生的拉動作用將是基礎性和全局性的。《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提出,要加速農村地區物流基礎設施的網絡部署,與此同時,鼓勵商貿、郵政、快遞、運輸等企業擴大在農村地區的經營布局[1],這為構建農村地區高效交通運輸體系、助力民族地區鄉村實現全面振興,指明了前進的道路和方向。
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與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有孰先孰后之分,根據2者匹配狀況,交通-經濟配置模式可分為3種:同步型,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同步于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滯后型,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遲滯于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超前型,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優先于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按照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發展模式的經驗探索,相應地,第1種模式要求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緊跟社會經濟發展,2者在動態變化中達到協調平衡,這是日本的發展經驗;第2種模式是由社會經濟發展推動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但遲滯的交通運輸能力建設勢必對經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也是目前許多第3世界國家所面臨的發展窘境;第3種模式則以交通建設拉動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先行,為將來的社會經濟發展預留充足空間,是西歐發達國家的經驗。在我國,城市化進程迅猛推進所產生的“虹吸作用”使農村空心化問題日趨突顯,城鄉發展的不協調性恐將持續拉大。顯然,鄉村振興應未雨綢繆,超前規劃[2]。為推動欠發達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戰略的精準施策,需要采鑒的是交通超前型發展模式,以交通發展拉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本文以江西金竹畬族鄉為個案,考察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與欠發達民族地區鄉村振興之間的關系。該鄉坐落在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南部崇山峻嶺之中,與贛州市寧都縣隔山相望,現有人口約1.2萬人,其中畬族4300余人[3],占總人口比例約1/3,畬漢交錯雜居,屬于典型的“大雜居,小聚居”類型。樂安縣曾是全國扶貧工作重點縣,而金竹鄉又是樂安縣最偏遠的一個行政鄉,是撫州市僅有的少數民族鄉,同時也是重點扶貧鄉之一,金竹畬族鄉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對樂安縣而言無疑具有特殊重要意義。歷經交通阻滯經濟發展之痛,該民族鄉的交通-經濟配置模式正在迎來從滯后型到超前型的歷史轉變。基于金竹畬族鄉的考察可以看到,把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置于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進程的引領地位,對民族地區鄉村經濟發展產生的先導作用正在逐步顯現。
在鄉村道路條件原始、交通運輸發展水平落后的過去,金竹鄉下轄各自然村出產的農副產品、傳統手工制品只能依靠肩挑手提的原始方式運至村鎮集市進行商品交易,城市生產的工業產品和化肥、種子和農業機械等生產生活資料難以輸入,農業生產和商品交易規模小又長期制約著金竹鄉經濟發展,甚至有形成惡性循環的趨勢。“路通財通”的標語口號反映了民眾對道路之于地方經濟發展意義的通俗理解[4]。從路學視角切入,道路連通的意義不僅體現在依托其上的貨物流動,更重要的在于道路交通所承載的社會經濟活動。具體而言,道路是金竹鄉聚落連接和經濟發展的紐帶,是金竹鄉與外界溝通的橋梁。
目前,金竹畬族鄉通往外界的水泥硬化公路僅有省道S227這一條,最早為2005年開始修建。該道路建成之后,金竹畬族鄉下轄的幾個自然村呈現出不同層級的聚落形態變化。金竹鄉流舍村是樂安縣最早獲批成立的畬族民族村,位于山林腹地深處,流舍移民新村現位于金竹瀑布景區旁,以嶄新整齊的面貌煥發生機。道路修筑活動見證了流舍村民DMH的生活巨變,其原先住在海拔800m多的白石崗,那里“不通電、不通路,在深山里,孤孤單單”,搬遷至流舍新村后“生活熱鬧多了,白天聽到汽車聲,晚上到處人喧囂,心情也好多了”[5]。隨著水泥硬化公路的建成通車和金竹瀑布景區的建成營業,越來越多流舍村民主動選擇將3層磚墻的新樓房建在公路內側和瀑布景區停車場附近,這樣在方便了自己日常生活的同時,還可以從事“農家樂”、家庭旅館和特產商店的經營活動,招來游客前來自家消費。原先流舍村相對分散的聚落形態,正隨著道路交通條件的改善和新農村建設而呈現出沿交通線分布的相對集中狀態。
交通運輸使沿線民眾得以便利地往來接觸,促進相互間的溝通與了解,并推動科學技術和社會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因此,歷史上常把交通運輸視為社會團結統一的重要因素[6]。在人類與環境的互動中,人類聚落和連接聚落的道路是最直接的產物,交通方式和交通路網布局的變化也對聚落空間形態產生深遠影響。不僅如此,公路連通已被研究證實對農村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和減貧具有催化作用,大力發展邊遠民族地區的道路交通運輸事業,將為民族地區的脫貧攻堅、社會治理和長治久安提供堅實保障。可以說,交通運輸的發展在改變了其聚落空間形態的同時,也為當地民族群眾脫貧致富提供了更大可能。
在過去,邊遠地區很多少數民族鄉村與外界交通不便、信息封閉,道路交通的連接便為其同外界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我國少數民族分布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其中有的民眾至今生活在與外界往來不太便利的偏遠山區,“村村通”鄉村道路成為其與外界溝通、獲取信息和生活生產資料的唯一途徑。
2007年初,一條沿坪溪河河谷而建的雙向兩車道水泥硬化道路取代了山壑間的土路。不久,每天往返樂安縣城的客運班車使金竹畬族鄉村民實現了“朝發夕返”的出行愿望,為沿途民眾的出行提供了便利。現在借助農村快遞物流網點,村民無需離開坪溪村就可以從各大網絡購物平臺購買到產自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商品,而這些商品對于當地民眾而言,是過去在農村物流進駐金竹鄉之前所難以接觸到的。值得注意是,在沒有移動網絡和微信等線上交流工具,電話和手機也還尚未在金竹鄉得到普及的時候,委托客運班車駕駛員、售票員或其他熟人代為傳話、寄送物品、幫忙在樂安縣城采購商品回村等被當地群眾稱為“寄班車”的中介方式,成為金竹畬族鄉村民與外界建立聯系的重要橋梁。
道路的建設與使用使少數民族農村迅速擺脫與外界的孤立狀態,融入到更為寬廣的政治經濟過程之中[7]。道路交通線網的連接使民族地區鄉村接入到國家的社會治理體系,使之在地方性話語體系下接入全球化進程,經濟社會發展隨即跨入快車道。
道路修筑給金竹鄉經濟發展帶來的改變是根本性和全方位的,具體體現在鄉村旅游、農林經濟、產業布局以及產品推廣等方面。
金竹鄉自2003年確立“旅游旺鄉”的發展思路,引導少數民族群眾依托旅游資源優勢,把發展旅游業作為金竹鄉新的經濟增長點[8],先后投入4500萬元重點扶持金竹飛瀑景區。金竹瀑布群坐落于嚇通村,該景區為金竹鄉發展旅游經濟提供了扎實基礎。在金竹瀑布景區營業的第1年,金竹畬族鄉的10個民族村都領到了旅游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其中最多的流舍村達到7.7萬余元。景區還融資支持畬鄉修建鄉村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金竹鄉內交通條件。
由于景區對外交通問題,除主要吸引來自樂安本地及少數周邊的游客外,金竹鄉游客接待數量一直未能獲得令人滿意的進步。究其原因,從樂安縣城出發前往金竹畬族鄉瀑布景區的道路僅有1條,70km的路程卻需花費近2h,令外地游客敬而遠之。瀝青鋪就的道路在出招攜鎮與金竹畬族鄉交界處隨即降為低等級山區公路,雖然同樣是雙向兩車道,但路面寬度僅有招攜段的約2/3,兩車相會須緩慢通過。較差的道路通行條件只能勉強滿足當地居民往來縣城和其它鄉鎮之間的日常出行需要,顯然難以容納旅游高峰時段的車流量。得益于畬族民族鄉的建立而獲國家財政支持開始修筑的水泥公路至今已變得坑洼不平,影響駕乘及游覽舒適度。此外,S227省道進入金竹畬族鄉后沿山谷而建,坡陡路狹,臨崖臨邊路段多,遇大車時讓行不便,每逢雨水季節還偶有小型山體滑坡、山體落石甚至道路坍塌等險情出現。現階段道路交通條件的不足已對金竹畬鄉瀑布景區的旅游資源開發利用造成嚴重阻礙。
要想破除交通瓶頸,扎實擢升偏遠山區道路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服務水平,就必須對現有道路進行施工改造。2018年10月,樂安縣投入3.7億元對全長21.46km的招攜鎮至漳灌段公路進行通行能力改造,重新鋪設招攜至金竹的崎嶇道路,按計劃已于2020年底建成通車。另外,新修X915縣道(徐莊至嚇通段)金竹隧道的貫通將使得從南向贛州、寧都等地而來的旅客流不必北向繞道樂安也能順暢來到瀑布景區。通過裁彎取直和高架橋的建設,金竹畬族鄉到樂安縣城原本近2h的車程將被大幅縮減為40min。可以預見,在以金竹瀑布景區為核心的鄉村旅游環線路網改造完成后,金竹瀑布將再次迎來游客高峰,畬鄉民眾也將從瀑布景區門票分紅、民宿、山鄉土特產銷售和特色餐飲等多種經營活動中受惠。
金竹畬族鄉地處贛東南海拔620m左右的丘陵地帶,夏季平均氣溫約25℃,當地自然環境非常適宜箬葉的生長。當地采摘的箬葉最終主要銷往浙江嘉興一帶,每年夏季的箬葉采摘活動可為農戶增收幾千元至上萬元不等。每年夏天剛至箬葉成熟適合采摘的時候,當地村民尤其是不需要參與稻田勞作的婦女們便開始結伴到山林中“摘箬”,用以補貼家用。據村民介紹,金竹鄉去年的箬葉收購價格比往年偏高。依各自然村距坪溪的距離遠近,未經加工的濕箬葉在當地自然村的收購價通常在6.4~7元·kg-1,而沿S227省道往北靠近樂安縣城的其它鄉鎮,濕箬葉收購價約為8元·kg-1,每公斤差價達到14%~25%,倘若刨除從各自然村到縣城集散地之間的物流運輸成本,從當地收購箬葉再賣往縣城將獲得10%左右的利潤。如果將濕箬葉經過適當篩選,而后制成干箬葉成品并直接銷往對箬葉需求量更大的外省市,利潤率還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因自然生長特性,箬葉只能季節性采摘,而采摘、篩選和曬制箬葉都需要占用大量的勞動時間,如果家庭主要勞動力長期參與其中可能會對其主要生計方式產生不小影響。此外,箬葉收購價格常因市場需求變化而浮動,小規模經濟根本無法應對供求關系波動,故而當地村民為了避免麻煩而普遍選擇將從山上采摘下來的濕箬葉不經任何處理,在當天直接賣出。除賣給定期來收購的外鄉人,當地人似乎更傾向于賣給本村的收購者,這些收購者通常擁有較豐裕的經濟實力和人脈資源,專門從事箬葉收購及粗加工業務,其利用道路交通充分發揮其規模經濟效應,將箬葉收購價格維持在一個當地村民都比較認可的偏高水平,在某種意義上起到了市場調控的作用。趁市場價格利好時賣出囤貨,一輛輛廂式貨車滿載捆扎好的干箬葉駛往縣城集散地,收購者在為當地畬民創收的同時也為自己增添了一筆不小的額外經濟收入。
交通運輸使生產和銷售集中化,使規模經濟得以實現,道路阻隔則易催生普遍性貧困。商品物流活動是商品的位移,這個位移既可以是空間上的,即兩地之間的商品運輸,也可以是時間上的,即商品存儲。良好的交通運輸條件能促進生產要素的流動,借助通達外界的鄉村道路和一定的商品存放場地設施,大規模買入可以獲得較大的議價能力,在市場價格達到最高點時將商品庫存賣出,從而實現規模經濟、刺激經濟增長。
如今,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民族地區也迫切需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以適應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實現鄉村振興需適時革新鄉村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才能實現鄉村產業興旺[9]。物流業的城市市場現已趨近飽和,網上購物、電子商務開始深入農村腹地,民族地區鄉村傳統產業發展如何應對勢如破竹的農村物流浪潮沖擊并為己所用,是金竹畬族鄉民眾面臨的現實問題。
在金竹畬族鄉政府駐地坪溪村,除早已進入的中國郵政快遞包裹服務之外,現在還可以看到部分民營快遞企業。快遞公司并未開設單獨網點,而是將包裹集中放在村口的幾家雜貨店代為管理。其運作模式相當于城市里的“快遞驛站”和包裹寄存柜,快遞公司只需負責將包裹送抵金竹鄉合作網點并向收件人發送手機短信以通知取件,繁瑣的派件任務交由當地合作伙伴完成,快遞公司則付給店主特定數額的酬金。原先僅經營一項主業,如銷售蔬果、日用雜貨的店鋪現在增設了寄送快遞包裹的業務,從快遞公司那里獲得的分成部分地充盈了原來單項業務的收益缺損。相應地,快遞公司也相應節省了在金竹鄉設立常開營業網點而帶來的人工成本、店租成本等額外花費,將配送業務轉包給經營小商店的當地人,實乃雙贏。
農村物流在豐富村民的購物選擇之余,還在悄然更改著當地產業布局。原有幾家主營種子、化肥的小商店被價格更低廉、品種更齊全的縣城農資商店的農村物流配送服務壓得難以為繼,有的已開始兼營雜貨甚至關閉;有當地人在旅游開發中嗅到商機,通過農村物流從浙江等地采購工業化批量生產的民族特色服飾,作為“民族特色旅游紀念品”銷售;原本在金竹畬族鄉坪溪村“壟斷”了周圍數個自然村小商店商品供應的食品批發超市,被農村物流削走部分營業額后欣然攬下快遞網點負責包裹派送的活計。電商物流還激活了當地幾近銷聲匿跡的竹編工藝,有篾匠重開旗鼓,將竹篾編制成新式手工藝品銷往縣城和更遠的外地。從“街上”各大店鋪商業經營模式的變化中,可以看出當地產業布局已在適應、接納和利用農村物流的探索道路上逐步前進。
各快遞公司在坪溪村開設的營業點不僅極大地方便了當地居民收寄快遞,電商物流的參與也為金竹鄉當地村民開展電子商務提供了可能。在某電商平臺上,在鄉民開辦的“××特產直銷店”、“××土特產”、“××家鄉味”等多家店鋪可以購買到畬鄉出產的竹筍干、黑筍干、鯉魚干、竹編等特色農產品和手工制品,雖然尚未形成較大規模,但這意味著當地出產的特色產品已經開始在電商物流的幫助下走出大山,也意味著當地農副產品將獲得更加開闊的市場空間。
以道路運輸為主的交通運輸線網是連接民族地區農村小市場與外界大市場的紐帶,是將民族地區鄉村經濟接入到電商服務網絡的生命線,是邊遠民族地區農民實現增收的可靠保障,因此理所應當地成為鄉村振興戰略布局中的重要環節。隨著國家對農村電子商務的重視和大型物流企業網點逐漸向農村鄉鎮傾斜配置,農村電商物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從國家經濟建設和鄉村就地發展的實際需要來看,發展農村電商物流也是必然趨勢,農村電商物流的發展對于新農村建設、物流企業的規模和市場拓展、農村經濟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農村電子商務因其強勁的發展勢頭,已成為精準扶貧的重要載體而納入扶貧開發工作體系[10]。但受制于用戶少、貨量低、路途遠等現實因素,農村電商物流目前還是市場化尚不充分的一個物流領域,因此電商物流企業在農村地區,尤其是偏遠民族鄉村設立聯合收發網點不失為一個在成本和利益均衡考慮之下的折中選擇。
良好的道路交通運輸條件是民族地區鄉村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和重要基礎,通過前后兩次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金竹鄉的交通-經濟配置模式正在經歷從滯后型到超前型轉變的歷史階段。通過對交通-經濟配置模式轉變的探研,以金竹畬族鄉為代表的偏遠民族地區交通運輸發展顯露出某些廣泛存在的問題。
民族地區鄉村交通運輸能力不足,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仍有待完善。在農村客運方面,有些自然村仍未鋪設水泥硬化路面,很多農村客運班線仍無法做到村村通達的目標,或受限于運營成本因素也只能做到每日1班甚至隔日、數日1班。這一部分村民的出行多有不便。在貨物運輸方面,山高路狹、道路崎嶇仍是偏遠民族鄉村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條件的最大現實問題。山間道路狹窄導致中大型貨運車輛難以順暢通行,當地鄉村生產的竹木、農產品等原材料難以輸出的同時,其它生產工具和工業機械等現代化產品也難以輸入,成為民族地區鄉村就地發展的根本性阻礙。只有擴大道路交通運輸能力,使“人暢其行,貨暢其流”的愿景得以實現,民族地區鄉村經濟振興、鄉村產業振興戰略方能夠順暢實施。
以電商物流為代表的交通運輸業未能與民族鄉村地區第1、第2產業很好地結合起來。偏遠民族地區農村的農產品初級加工行業、小家庭手工制造業和其它類型的小規模工業單純依靠自身企業物流難以取得規模經濟,而若借助第3方物流(3PL)企業提供的專業物流服務將產品推向外界,則可以與城市發達地區的產品共同分享市場。物流是電子商務發展的基礎,但民族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條件、交通路網的布局及其規模和互聯網的滲透水平滯礙著農村電商物流的發展[11]。雖然有一些快遞和物流企業已將網點布局擴展至廣袤的西部和民族農村等欠發達地區,但對農村地區而言,發展農村商務比較需要的農產品、生鮮物流等專業物流領域仍存在空缺,產業結合不夠充分。
民族地區鄉村落后的交通條件制約著當地發展旅游。民族地區擁有豐厚的自然人文景觀,是很適合開發的旅游資源。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較差的可進入性已成為限制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產業起步發展和規模發展的瓶頸問題[12]。相對于農業經濟,旅游經濟具有低投入高產出的特點,人們企盼通過鄉村旅游走上小康路和致富路。另外,不甚方便的交通條件往往讓城市游客對偏僻的鄉村旅游目的地敬而遠之,低可進入性使當地民眾全職投入旅游經濟變得不那么容易[13]。民族地區鄉村亟需在科學規劃的引領下整合開發旅游資源,繼續推動以公路為主的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提高村莊旅游可進入性和改善旅游景點基礎設施條件,切實增強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召回游客的能力。
隨著物流市場專業化分工的不斷加強,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農村電商必將乘著便捷的農村物流顯示出蓬勃生機。道路興則產業興,產業興則鄉村興,通過整合現有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資源與民族地區鄉村旅游和特色產業發展,將使民族村莊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的實踐中把握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