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淮
(淮安市腫瘤醫院耳鼻喉科,江蘇 淮安 223200)
分泌性中耳炎是臨床中常見的多發病,主要的臨床癥狀為耳悶、耳鳴、脹痛、聽力下降等,多見于兒童群體,隨病情進展,嚴重者甚至會出現不可逆性聽力喪失,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目前,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包括藥物、鼓膜穿刺等保守治療,以及手術和綜合治療。綜合治療主要是控制感染、改善中耳通氣以及清除中耳積液等。目前,內鏡下鼓膜置管術是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手段[1-2]。內鏡下鼓膜置管術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耳部癥狀,提高聽力,療效明顯優于鼓膜穿刺術,可快速清除中耳積液,縮短痊愈時間[3-4]。不過隨著內鏡下鼓膜置管的廣泛應用,其術后鼓膜穿孔等并發癥也逐漸凸顯。因此,分析、評價內鏡下鼓膜置管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并發癥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探索內鏡下鼓膜置管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不良反應與并發癥。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淮安市腫瘤醫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78例,住院手術21例,門診手術57例,均給予內鏡下鼓膜置管治療。78例患者,男42例,女36例;年齡6~68歲,平均(36.3±6.1)歲;病程5~32個月,平均(11.0±1.8)個月;單耳發病57例,雙耳發病21例。78例患者均接受純音測聽,聽力降低在40 dB及以上,聲導抗鼓室圖檢查為B型或者C型;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聽力降低以及耳悶脹感,部分患者存在耳鳴、耳痛癥狀。排除存在手術禁忌證,伴有過敏性鼻炎、顱面部損傷、感官缺陷或者先天性畸形,伴有存在認知功能障礙或者正在參與臨床其他研究者。
所有患者均行內鏡下鼓膜置管治療,麻醉方式首選局部麻醉,兒童、疼痛敏感患者及存在心理因素問題患者選用全麻;取仰臥位,患耳向上,耳內鏡直徑為2.0 mm,通過監視器了解患者鼓膜以及中耳腔內部情況。觀察組行鼓膜置管術,方法如下:利用鼓膜切開刀于鼓膜前下象限做一放射狀切口,長1~3 mm,采用耳科顯微用吸引器吸凈鼓室積液,用地塞米松溶液沖洗,隨后置入T形硅膠鼓膜通風管,確保T形葉片可在鼓室完全展開。術后利用無菌棉球堵塞外耳道口,并進行常規抗感染干預。
做好患者出院指導,告知患者及家屬出院后1周來院復診,主要進行語頻聽閾檢查,分析、評判治療效果,并了解患者耳部癥狀變化情況;術后連續隨訪24個月,每個月進行1次隨訪,包括門診隨訪或者電話隨訪,記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術后1周復診時,78例患者聽力均有不同程度恢復,語頻聽閾檢查可見患者聽力平均提高21.86 dB;65例患者耳鳴、耳痛癥狀得到緩解或者消失,所有患者耳悶脹感消失。
隨訪發現,29例患者術后發生并發癥,發生率為37.18%,通氣管脫落11例(14.10%)、耳漏8例(10.26%)、通氣管堵塞5例(6.41%)、鼓膜粘連1例(3.85%)、鼓膜硬化2例(2.56%)和鼓膜穿孔2例(2.56%)。
通風管脫落患者給予再次置管;耳漏患者給予常規抗感染治療之后,耳干;通氣管堵塞患者給予滴耳劑治療或者耳內鏡下清理痂皮等處理,堵塞消失;鼓膜粘連患者給予咽鼓管吹張治療之后,粘連緩解;鼓膜硬化、穿孔患者未給予特殊處理,給予隨訪觀察。
鼓膜置管及鼓膜穿刺是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常用方式,鼓膜置管術屬于鼓膜切開術的延伸術式,通過導管將鼓室內的積液吸收干凈,并注入藥物,使得鼓室內外氣壓可以保持平衡,并改善患者咽鼓管功能,效果滿意[5]。本研究中,78例患者經過內鏡下鼓膜置管術治療之后,患者聽力均有不同程度恢復,且耳悶脹感均消失,臨床療效較好,說明鼓膜置管是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術式,這與臨床相關研究的結論相近[5]。
雖然內鏡下鼓膜置管治療分泌性中耳炎效果滿意,但術后并發癥屢見報告[7]。本研究術后隨訪時發現相關并發癥,主要是以耳漏以及通風管脫落為主。本組78例患者,出現并發癥者29例,發生率為37.18%。通風管脫落是內鏡下鼓膜置管術后最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本研究出現通風管脫落11例,并給予再次置管。一般鼓膜通風管常于置管3~6個月后自行脫出,但如果是過早滑脫可能與患者個體免疫排斥反應、通風管形狀、材質以及鼓膜切口較大等因素有關。臨床研究顯示,與塑料通風管比較,鈦合金通風管具有排斥反應輕以及生物相容性好等優點,脫落發生率顯著降低[8]。
通風管堵塞亦是內鏡下鼓膜置管術后常見并發癥,研究顯示,血液凝塊以及分泌物是造成通氣管堵塞的常見因素[9]。本研究有5例患者出現通風管堵塞,1例為血凝塊引起,4例為黏稠分泌物引起,給予滴耳劑治療及耳道清理后好轉。通氣管堵塞可造成中耳滲液復出,因而必須加強預防性處理,在鼓膜置管手術過程中要仔細止血,確保無出血,并做好鼓室有效沖洗,以達到充分稀釋黏稠分泌物的目的,沖洗液可選取地塞米松液等,減少黏液分泌。術后耳漏可以分為遠期感染以及近期感染,遠期感染多與外耳道進水以及置管時間延長等有關,近期感染則與鄰近組織炎癥以及感冒等有關[10]。本研究共有8例患者出現耳漏,其中6例為患耳進水所引起,2例為上呼吸道感染所引起,因而應告知患者及家屬相關注意事項,術后應避免感冒、禁止游泳等,加強患耳保護,從而降低耳漏的發生。
本研究2例患者出現鼓膜硬化,目前對于鼓膜硬化形成原因及機制并無明確結論,多數學者認為這與分泌性中耳炎疾病以及通風管置管位置有關[11]。另外,1例患者出現鼓膜粘連,2例患者出現鼓膜穿孔。鼓膜反復切開以及愈合,使得鼓膜張力及彈性明顯降低,多次置管造成損傷,進而可能會出現鼓膜萎縮或者變薄,咽鼓管功能如果未恢復至正常狀態,可能會導致鼓膜粘連內陷或者鼓膜穿孔[12]。由于鼓膜粘連處理難度較大,因而應盡量避免鼓膜重復置管。
綜上所述,內鏡下鼓膜置管治療分泌性中耳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應加強術后隨訪,制定預防性干預措施,及早發現與處理并發癥。